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4*藏戏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吞噬(chì) B.婀娜(ā)
C.恐怖(kǒnɡ) D.演绎(zé)
2.下列二字词语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防卸 深重 倒霉 眨眼
B.沸腾 贺年 鞭炮 通霄
C.明媚 沉郁 挪移 采绘
D.燃放 挽回 耽搁 浪漫
3.《藏戏》一文是以( )的结构来组织全文的。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语文老师夸夸其谈地讲述着,出众的口才让同学们十分佩服。
B.王爷爷平时生活简陋,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捐助给了困难的学生。
C.五位壮士矗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D.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5.下列不属于“藏戏”特点的一项是( )
A.不同的面具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B.靠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
C.情节可以任意拖延,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
D.面具上都带有笑容。
二、填空题
6.指出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时间就是生活,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
(2)地上的鸡毛蒜皮一齐得意地飞上天空。( )
(3)草原上出现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
三、语言表达
7.按要求写句子。
1.唐东杰布组成了戏班子。(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胆怯和勇敢。(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要求写句子。
1.三五九旅的战士奋力开荒的感人情景,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激流中。(可以用上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清明(节选)
此时,我的奶奶一定站在山顶的凉亭上向家里张望,眼睛不时地朝山脚下的那条水泥路上瞥去。她知道,春风一吹,她的儿孙们就要上山来看望她了。“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我的母亲早已从镇上买来了花花绿绿的纸,用刀把纸铰成一串串像铜钱状的飘钱,然后再用锡纸折成一个个亮闪闪的大元宝,准备上坟时孝敬给故去的长辈。在这上面,母亲做的很大方,给故人的钱总是备得足足的。父亲呢?则把他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也拿出来,准备上坟分给他的亲人们尝尝。
我们这些小孩也掰着手指在盼着清明到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在我们的期盼中一天天走近。阳光已有些暖了,风却还有些凉,油菜花鲜艳而明亮,在山顶凉亭上张望着的奶奶,突然撩起衣袖擦了擦她的眼,再撩起衣袖擦了擦她的眼,终于看清,明媚的春光里,儿孙们真的来看望她了。
奶奶住的地方叫蒋山,蒋山不高,却清幽灵秀,奶奶在世的时候就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常瘪着嘴说,“有福之人山上搁,我老了,你们就把我送到这山上去。”老了的奶奶是被唢呐吹吹打打送上山的。坐在小盒子里的奶奶喜滋滋地想,又做了回新娘子呢。她的许多老姐妹们——瘪嘴老太林生娘、卖鸡蛋的老虎婆、会做裁缝的小姨娘等等,也都早已过来了,她们的陵墓亲热地挤挨在一起,奶奶不寂寞。现在,住到了山上的奶奶就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看着她的儿孙们一步步走上山来。走在扫墓队伍前面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小孩了。孩子们是骑着竹马来的,手里拿着杨柳枝做的马鞭,嘴里还得儿得儿地学着马叫,心儿早已飞上了山。山上有杜鹃花,还有画眉鸟,最主要的,父亲的挑担里那些好吃的在勾我们的心。
清明节前,母亲总会去阡陌上割一种棉茧头的草,这草用石灰和热水炝过洗净后,再和着糯米粉揉成团,包上馅,便做成了江南清明的时鲜棉茧头团子。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闻一下,香;尝一口,鲜。这吃了打巴掌也不肯放的棉茧头团子得让先人们尝过后才能归我们。先人到底吃不吃这棉茧头团子,我们不知道,就像不知母亲折的大元宝在那边能不能真当钱用?但我爹娘却相信祖宗神灵会感知他们这份虔诚的。“娘,清明了,我们来看你老了。”爹站在奶奶坟前说。奶奶坟头的青草哗哗地响,奶奶说,“孩儿们啊,我也想你们啊。”爹抖了抖手里拿着的鼓鼓囊囊的纸钱,底气十足地大声说,“娘,我来给你老送钱用了。”“呵呵,有钱喉咙都大了啊。”奶奶笑着责怪道,“要这些烂纸有啥用?你就不能实在些!”爹的脸一红,娘忙把挑担里的供食摆放出来,青团、水果、小菜、甜酒放了一祭台。“娘,我包了几个青团,你来尝尝鲜吧。”一阵微风吹过,奶奶从树梢上飘然而下,似乎又闻到了田野的花草气息,稻米的清新气息,尘俗里的甜美气息,她不禁醉了。奶奶说,“还是媳妇贴我的心。”醉了的何止是奶奶呢?
春风轻柔,太阳温暖,坟前的树枝摇曳,它们也都被这清明的浓浓亲情陶醉了吧。花花绿绿的飘钱挂在坟头,纸灰如白蝶在风中翩飞,坟头上的杂草已被清理,奶奶端坐在袅袅的青烟中看着我们微笑。爹说,大家再给老祖宗磕个头。奶奶,明年清明再来看你。青团的清香在嘴里弥漫,清明就如满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
(选自《文苑》)
9.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我”的父母为清明上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闻—下,香;尝一口,鲜。”赏析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团的清香在嘴里弥漫,清明就如满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在我们心头生长的到底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通过回忆和多处想象性描写来刻画已故的奶奶,结合文章的描写简析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写一句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看秦腔(节选)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古庙里去。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兄与弟媳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
戏排成了,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就去占位了,未等戏开,台上锣鼓震天,台下万头攒动。
13.秦腔排演的时间一般在___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
14.秦腔演员间的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来表示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村子富不富,就比戏台阔不阔。”表明( )
A.只有富村子才能演秦腔。
B.秦川人对秦腔演出非常重视。
16.概括第2自然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略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形。
A.防卸——防御
B.通霄——通宵
C.采绘——彩绘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识记。
《藏戏》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4.D
【解析】
【详解】
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有一定条理。
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A成分残缺;B前后矛盾;C用词不当;D词序颠倒;E搭配不当;F语义重复;G不合逻辑;H句式杂糅;I表意不明等。
A:用词不当,把“夸夸其谈”改为“妙语连珠”。
B:用词不当,把“简陋”改为“简朴”。
C:用词不当,把“矗立”改为“屹立”。
D:正确
故答案为:D
5.D
【解析】
略
6. 排比 拟人 比喻
【解析】
略
7. 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组成了西藏第一个戏班子。 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 桂花开了,十里飘香。 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解析】
略
8. 战士给我留下印象。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解析】
略
9.母亲准备纸钱,包青团;父亲拿出舍不得喝的好酒
10. 这句话用叠词和几乎对仗的句式描写棉茧头团子的香甜和我内心的向往。 清明体现出来的亲人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安宁自然的生活气息。
11.奶奶为自己选墓地,把和姐妹们一起葬在山上看得如同生前一样,表现出她乐观、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奶奶急切地盼望我们上山,表达出她对亲人的爱;奶奶嗔怪父亲的纸钱不如母亲的团子实惠,表达出她对生活的热爱。
12.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解析】
略
13. 农闲的夜里 古庙里
14.秦腔面前人人平等
15.B
16.写村里人对秦腔非常喜爱。
【解析】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