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的“望”有与其它三个意思不同的一项( )
A.盼望 B.渴望
C.希望 D.远望
2.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明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又哭又闹,对于这爸爸早已司空见惯。
B.李明这次考得很好,无独有偶,成绩很好的张强这次依然考得不错。
C.我们常常从一些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D.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3.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A.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B.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C.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
4.下列歇后语错误的是( )
A.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B.孔子搬家——净是书(输)
C.泥菩萨过河——纹(问)到底
D.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下列对课文中的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句话表现了随着天色渐晚,“我”的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也越来越惆怅,表达了“我”伤心、失望的心情。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停地问问题,就一定能发现真理。
C.“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D.“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日子匆匆而去的焦虑,也表现了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思想。
二、填空题
6.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 )空见( ) 追( )求( )
( )独有( ) 见( )知( )
( )而不舍 百思不得其( )
1.一切在科学领域卓有成效的人,都能从____________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____________。
2.比喻做事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3.飞机神秘失踪的现象在德国发生过一次,____________,后来在美国也发生了一次。
三、语言表达
7.读了课文以后,我们懂得发现真理并不难,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你还知道哪些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请写出几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句运用______修辞方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连接成一句话。
地球停止转动。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祖国颂
我爱祖国,也爱祖国大自然的风景。
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了。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
我们有头顶 的珠穆朗玛峰,有 的黄土高原,有 西双版纳,有 的华北平原,有 的黄河,有 的扬子江,有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暴雨曾来冲刷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坚持着。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和万卉争荣的景象。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衣裳,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葱绿的田园,沼泽变成了明镜般的湖泊,险峻的山峰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愿供奔走。
9.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第4自然段的横线上。(每个词语只能用一次)。
一泻千里 浩浩荡荡 千年积雪
一望无际 草树蒙密 莽苍
10.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哪一个地方没经过劳动者苦恼的经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万卉争荣,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短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热爱祖国的句子用“ ”画出来。
12.我想对祖国妈妈说的悄悄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3.“司空见惯”的意思是______,写一个与“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______。
14.“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中的“?”指的是_____,“!”指的是_____
15.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略
2.B
【解析】
略
3.C
【解析】
略
4.C
【解析】
【详解】
略
5.B
【解析】
略
6. 司 惯 根 源 无 偶 微 著 锲 解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无独有偶
【解析】
略
7.1.瓦特从水壶烧水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2.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3.阿基米德从洗澡中发现了浮力定律。
【解析】
略
8. 引用 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增强了说服力 如果地球停止转动,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解析】
【详解】
1.考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此句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增强了说服力
2.此题是对关联词的考查,要明确关联词的正确用法。在解答时只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就可以了。
两个句子之间属于假设关系,用“如果……就”
9.千年积血 莽苍 草树蒙密 一望无际 一泻千里 浩浩荡荡
10. 设计修正 生机
11.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12.我爱祖国妈妈,我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祖国妈妈。
【解析】
略
13. 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习以为常
14. 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15.波义耳通过紫罗兰遇酸变色的现象,发现石蕊地衣中的紫色浸液的特性,制成石蕊试纸,并被广泛用于化学实验中。
16.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就会有所发现。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和近义词。
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职。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近义词:不足为奇、屡见不鲜等。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结合文中“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分析可知,第②自然段中的“?”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疑问。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阅读第三自然段,结合该段中“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分析可知该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波义耳根据植物遇到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阅读句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可知,这句话的含义是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这启发我们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就会有所发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