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组织 阻碍 修健 建造 B.征途 徐徐 辨论 争辩
C.跨越 挎包 内容 肌肉 D.陌生 柏树 干燥 躁热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地白:白色的地面。
C.冷露:秋天的露水。 D.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景、光阴、时光”这三个词的意思相近。
B.新建的商店开始营业、商店等一天中的第一次成交都可以说是“开张”。
C.沈从文是我国著名作家,他写过小说《边城》。
D.“骆驼、嘟囔、预备、热闹”四个词中加点的字都读轻声。
4.下列诗句中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下列词语的解释,都来自于本单元古诗三首,解释错误的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
C.(春城)春天的京城 D.(不成章)文章
6.正月十五吃元宵,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过年时送“福”字寓意福气、福运到,那么过年时吃鱼有什么寓意?( )
A.寓意年年有余,富裕吉庆。 B.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C.寓意新旧交替,更岁交子。 D.寓意长寿安宁,节节高升。
7.下列对古诗《迢迢牵牛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写作年代大约在西汉末年。
B.这首诗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生动细腻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愁闷、悲伤的少妇形象。
C.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填空题
8.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传统节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4)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9.根据意思写诗句。
1.春天的京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两岸相隔能有多远呢?虽只隔着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却相视而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0.按要求,写句子。
1.学习语文,一定要下苦功夫。(换一种表达方式,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回忆《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填空。
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__________,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写得__________一点,其他内容则__________一点。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2.选文第一句话中加点的“又”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13.“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灯的______多、______多。
15.从选文中可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时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秦川大地:一抹黄褐的平原;(辽 廖)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 涌)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jīn jìn)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guǎng kuàng)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17.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或注音,画“√”。
18.“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话题的转变 B.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C.表示插说
19.在文中用“﹏﹏﹏”画出有关陕西人外貌的描写。
20.除了秦腔陕西人生命中的其他四大要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被评论为“大喊大叫”的秦腔为什么几百年来依然兴盛?请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2.作文。
题目:想起这件事我就 (难过、自豪、后悔、高兴)
要求:1.将文题补充完整;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4.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A:健——建
B:辨——辩
C:正确
D:躁——燥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在选项B中,“地白”指的是流泻的月光,而不是白色的地面,该诗选自《十五夜望月》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ABC说法正确。
D.“驼、囔、闹”是读轻声;“备”读音为bèi;
4.D
【解析】
略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本单元学习的三首古诗是:《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1)唐代韩翃的《寒食》,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春城:春天的京城。(京城指国都,长安城是唐代的国都)
(2)汉代的五言诗《迢迢牵牛星》,原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离也没有多远。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一作“默默”,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3)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根据以上信息,选项D的解释错误,应该为布帛。故选D。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过年吃鱼:鱼,取自谐音,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年年有“余”。中国人总是希望在年底还有所富余,因为如果在年底还有富余的话,那么意味着来年你会拥有更多的财富。不分南北、传统年夜饭上最不能缺少的菜就是鱼,而且通常是全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注意平时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本题中赏析有误的是D项,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的是《古诗十九首》,并非《迢迢牵牛星》。
8. 重阳节 清明节 春节 中秋节 元宵节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的识记。
(1)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其中描述的节日为重阳节,也成为敬老节。
(2)出自杜牧的《清明》,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其中描述的节日为清明节。
(3)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其中描述的节日为春节。
(4)出自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原文: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捡起殿前的落花,花瓣上还带着刚滴上的露水。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其中描述的节日为中秋节。
(5)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其中描述的节日为元宵节。
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翻译的理解与默写诗句能力。完成此类题目,分析时要结合题干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诗句。
1.本题根据“春天的京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等关键信息可知描述的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句。此诗句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全诗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本题根据“牵牛和织女”、“银河既清且浅”、“两岸相隔能有多远呢?”等关键信息可知描述的是“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诗句。
根据“只隔着一条清澈的河水”“相视而不得语”等关键信息可知描述的是“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
这几句诗句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全诗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0. 学习语文,非要下苦功夫不可。或:学习语文,不下苦功夫行吗? 春节开始了。
【解析】
【详解】
1.考查改写句子,本题并没有给固定要求,要求换一种表达方式,意思不变即可,所以答案不唯一。所给句子是陈述句,就可以用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意思不变即可。比如:学习语文,不下苦功夫行吗?
2.考查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本题要保留句子主干“春节”“开始了”。
11. 主次 具体详细 简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详略得当的理解。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写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写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简略一点。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12.“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
13.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时处处悬灯结彩,小孩子们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非常热闹,所以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14. 排比 数量 种类
15.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16.喜欢。从“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中可以看出来。读这句话时要读出高兴、幸福的感情。
【解析】
【分析】
12.
这到此考查学生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前提下去理解加点字的作用。
选文的第一句是“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意思是元宵节一到,春节又迎来一个高潮,元宵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3.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掌握课文内容。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到了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小孩子们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非常热闹,所以说元宵节是“又一个高潮”。
14.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学生要根据所给出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选文中的画线句“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可知,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灯笼的数量多和种类多。
15.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可知,正月十五有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风俗。
16.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可知,选文描绘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元宵节,从“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句话中可以得知,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读这句话中,要读出喜悦、开心、愉悦的感情。
17.辽√ 佣√ jīn√ kuàng√
18.C
19.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20.“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
21.在陕西这块土地上,秦腔的旋律与这里的地理构造惟妙惟肖的一统;秦人对秦腔的热衷。
【解析】
【分析】
17.
本题考查的是对字音以及拼音规则的识记能力以及对字形的识记能力。
结合平日所积累的字词的写法以及拼音读法进行作答。
辽阔:宽阔的,广阔的。
兵马俑:用泥土和木头制作的士兵和战马的全身塑像。
不禁:jīn;空旷:kuàng
18.
本题考查的是对破折号的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破折号有解释说明、声音延长、意思的转换或转折、表示插说、加强重点、分行举例、标明作者、补充说明、引出下文、意思递进等作用。 由句子““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我们可知,该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插说。
19.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貌描写的认识、理解能力以及文章关键内容的定位、抓取能力。
首先需要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并抓住要点。外貌描写一般从人物体貌特征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由文章内容我们可知,有关外貌描写的句子是: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20.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对文章关键内容的定位以及抓取能力。首先要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并抓住关键,本文的最后一句提到陕西人生命中的五大要素:秦腔、”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
21.
本文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第二段写了秦腔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第三段写了秦腔是农民大苦中的大乐,是陕西人生命中的五大要素之一,这就是为什么秦腔为什么几百年来依然兴盛的原因。
22.示例:
想起这件事我就高兴
在我的无数的记忆中只有一件事让我感到无比的高兴,但这件事是发生在我家乡的一个小角落。
那天我和哥哥姐姐还有妹妹去田里玩,姐姐拉着我和妹妹的小手唱起了动听的歌谣,不知不觉的我们走到了一个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美景。
在那儿,到处都是树,在树的四周,还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草,嫩嫩的。一阵微风吹来,它们随着风欢快的跳起了舞蹈。看完小草跳舞,我们继续往里走,迎接我们的是一株株丁香花。它们好美啊,好白啊,白的像一位硬装素裹的凌波仙子,粉的和紫的好似美丽的锦缎,又如几块晶莹剔透的宝石。
再往里看看,荷花仙子扭动着腰肢,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一般,向人们展示她的抚媚。
看着看着下了雨。还好出门有带伞,要不然就成了落汤鸡了,我们拿着伞在雨中漫步,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中的“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伴随着朦朦细雨和微风中在看看这儿的美景。真的不一定要回家。雨渐渐的停了下来
有人喜欢雨后阳光下的荷花雨珠留在荷花的花瓣上,伴着阳光和七彩的虹霞犹如一颗颗七色宝珠,使这的美景增添了积分美妙。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看表,呀,6点了,该回家了,可是这儿的美景实在是吸引人,最后我们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回到家,仰望天空,天空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红彤彤的。把大地照的通红通红的,美极了。
晚上的天空犹如黑色的粗布,星星仿佛是黑布上的碎金,格外的好看
那天晚上,我回想着下午看到的那些美景,我难以入睡。
【解析】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