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下第四单元基础复习
【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拟(nǐ)定 彭(péng)德怀 奔赴(fù)
黯(àn)然 踌(chóu)躇(chú) 山坞(wù)
筹(chóu)集 矜(jīn)持 裤裆(dāng)
企(qǐ)望 彼(bǐ)此 特殊(shū)
渭(wèi)城 浥(yì)轻尘 仭(rèn)岳
沃(wò)克 绷(bēng)带 由衷(zhōng)
堪(ān)称 晕(yūn)倒 吭(ēng)声
二、易写错的字
千仞 山岳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眷恋 奔赴 特殊 尊重
签字 诊所 年龄 审视 施行 吭声 崭新 由衷 慈祥 荣幸
“仞”:右部“刀”的左边不要忘了加点。
“龄”:右部是“令”,不是“今”。
“祥”:左部是“礻”,不是“衤”。
“炼”:右部第三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东”。
三、形近字
仞:万仞 遗:遗憾 祥:慈祥 衷:衷心 拟:拟定 彭:姓彭
纫:缝纫 遣:派遣 样:样子 哀:哀求 似:似乎 澎:澎湃
炼:锻炼 瑞:祥瑞 眷:眷恋 赴:奔赴 搞:搞笑 殊:特殊
练:练习 端:两端 卷:试卷 赶:赶紧 稿:书稿 珠:珠宝
四、近义词
施行→实行 镇定→镇静 担心→担忧 崭新→全新 慈祥→和蔼
注视→凝视 特殊→特别 眷恋→留恋 悲痛→悲伤 尊重→尊敬
踌躇→犹豫 朴素→朴实 具备→具有 积蓄→储蓄 猜疑→怀疑
企望→企图 惊异→惊奇 战胜→克服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矜持不苟→一丝不苟
五、反义词
柔和→强硬 熟练→生疏 镇定→慌张 慈祥→严厉 矜持不苟→马马虎虎
平静→激动 眷恋一厌恶 踌躇→果断 荣幸→屈辱 舍己为公一损公肥私
朴素→奢侈 崭新一陈旧 繁忙→清闲 情不自禁一无动于衷
六、字词理解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 穿金甲:穿:磨破。 终不还: 还:回家。
③秋夜将晓:将晓:快要天亮。
④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⑤五千仞岳:指华山。“仞” 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⑥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⑦遗民泪尽: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尽:完。
⑧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⑨王师: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⑩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叛军盘踞的地方。
⑧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
⑨青春作伴:青春,指春天。
⑩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立即。便:就。
情不自禁 禁:能忍受。
矜持不苟:矜持:庄重;严肃。苟:随便。
七、词语归类
ABAB式词语:久仰久仰 失敬失敬 幸会幸会 承让承让 献丑献丑
形容人物神态的词语:汗珠滚滚 汗如雨下 若有所思 眉开眼笑 神采奕奕 垂头丧气
一×不×的词语:一声不吭 一丝不苟 一尘不染 一文不值 一言不发 一成不变
八、常考小练笔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焦急地等人 期待落空 久别重逢
焦急地等人:汽车还没有进站,她时不时向进站口张望,手不停地搓着,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坐下,还打电话催促:“汽车什么时候到呀?我等你好久了!”
期待落空:“那本书卖完了!”听到妈妈说完这句话,他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眼神黯淡了下来,有气无力地说:“啊?怎么会这样?我已经期待很久了啊!”
久别重逢:看到李丽从汽车上走下来,许倩的眼睛马上亮了,立刻扑上去,一把抱住了她:“你终于来啦,我好想你啊!”两个人紧紧拥抱了很久。
2.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 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这个句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对于“我”的打击很大,难以承受。
仿写:过去,对于同学们的误解,她总是微笑着心平气和地解释,今天这件事情让她一改往日的做法,怒目圆睁,暴跳如雷,旁边的人看了,个个心里捏着一把汗。
课文知识梳理
第9课:《古诗三首》
1.《从军行》表现了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从军行》作者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守卫边疆将士的歌颂与赞美之情。本诗通过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扛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诗人通过写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表达了对将士们誓死卫国、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体的豪情壮志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成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
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遗民在金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希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诗人通过写遗民盼望王师北伐,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与埋怨之情。
【诗句解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夸张】这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手法和“入”“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河、华山的气势雄伟、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两句抒情。诗人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在金人统治地区的遗民,借遗民之口发出感叹。“泪尽”二字写出了诗人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心情;最后一句是诗人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本诗表达的爱国之情更加厚重、深沉。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意思是:即刻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转过襄阳回到洛阳。诗人通过想象自己顺流而下直达故乡的情景,表现了自己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诗句解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联写诗人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时的心情。“忽”写出喜讯来得突然;“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
颔联写诗人和家人听到喜讯后的情绪变化。“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兴奋喜悦之情。
颈联描写了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放歌”“纵酒”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青春作伴好还乡”表明诗人已经做好了趁着大好春光回乡的打算。
尾联写诗人想象自己返乡路上的情景。诗人一想到“还乡”,眼前立即浮现出归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点;“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这些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
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1.《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博大的胸怀。
2.《青山处处埋忠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毛泽东同志惊悉长子毛岸英在朝鲜前线牺牲后极度悲痛的心
情。第二部分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做出将岸英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重点句子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动作描写】无声的肢体语言透露着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
(3)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对儿子的思念之情。而此时此刻,他还要面临一项艰难的抉择。
(4)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心理描写】这是对毛主席的心理描写。作为父亲,毛主席真的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真心想让爱子的遗骨归葬,表现了他作为一位普通父亲的真实感情。
(5)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
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再次写出了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抉择的艰难。
(6)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中心句】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又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
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5.问题探究
(1)从“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心情?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毛主席内心无比悲痛。他可能会想:这是真的吗?是不是我的眼睛看错了?岸英啊,爸爸愧对你呀!为了革命,你八岁就和母亲一起被捕入狱,后来,又流落街头,受尽苦难……本想着等革命胜利后好好补偿你,可如今……你知道爸爸的心此时是多么痛苦吗?
(2)面对是否要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的请示,毛主席是什么样的心情?他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
毛主席此时很矛盾。作为父亲,他最开始想见孩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想到还有很多的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自己怎么能搞特殊呢?于是他忍着悲痛做出了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艰难决定。
(3)秘书请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毛主席此时迟疑了,他还沉浸在对岸英的思念之中。他可能会想:我一签字就代表岸英永远回不来了,我再也见不到我心爱的儿子了,我实在不忍心签这个字啊!让我再想想,再想想吧。
(4)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通过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毛主席的性格特点。
第11课:《军神》
1.《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沃克医生开设的诊所做眼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以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和
超凡的忍耐力赢得了沃克医生赞叹的故事,塑造了刘伯承刚毅果敢的“军神”形象。课文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 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之一,我知道十大元帅中还有 贺龙 、 徐向前 、 彭德怀 等。
2.刘伯承,拒用麻药、笑谈刀数,被沃克医生称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军神 ”。这是因为刘伯承即使身受重伤,动手术时也不 使用麻醉剂 ,忍受剧痛。这是一位 坚韧不拔,拥有顽强意志的军人。
3.沃克医生从刘伯承的伤势及他的从容镇定中看出他绝对不是一位邮局职员,一是因为只有军人,才能承受这么重的伤势。二是这么重的伤势,刘伯承仍然镇定自若,拒绝使用麻醉剂时态度坚决。手术中忍着剧烈的疼痛,却数出了医生的刀数。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即使是军人,也未必都具备,所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4.重点句子
(1)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语言描写】从“头也不抬”“冷冷”可以看出沃克医生待人冷淡,为下文写沃克医生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2)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
【神态描写】“愣住”“惊疑”是对沃克医生的神态描写,说明刘伯承的伤势非常严重,这引起了他的怀疑。
(3)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微微一笑”说明刘伯承非常镇定,同时默认了沃克医生的判断,暗含着他对沃克医生从医经验的肯定。
(4)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下来,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神态描写】沃克医生的目光变得柔和,态度有了好转,从侧面衬托出刘伯承坚强、镇定的品质。
(5)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沃克医生生气是因为他从医学常识的角度判断这次手术必须使用麻醉剂,否则病人一般会难以忍受,而这可能会为手术带来困难。
(6)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病人说明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平静地回答”和答句末尾的感叹号看似矛盾,却恰恰表现出刘伯承平和但坚定的态度。
(7)回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手术不用麻醉剂,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沃克医生再次受到震动,第二次“愣住”,由“目光柔和”到“竟有点儿口吃”,从侧面衬托出刘伯承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军人。
(8)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动作描写】描写手术中刘伯承的状态,“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都说明刘伯承正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一声不吭”,说明他意志非常坚强,非同一般。
(9)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刘伯承经历巨大的痛苦后“脸色苍白”,却“勉力一笑”,写出了他的坚强乐观。
(10)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比喻】刘伯承以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医生,这是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发自内心的赞美!“会说话的钢板”指刘伯承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堪称军神”指刘伯承是非凡的军人,与文章题目相照应。“真
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这三个称呼是逐层递进的,表现了沃克医生发自肺腑的赞美、钦佩之情。
5.问题探究
(1)课文写在手术中沃克医生和刘伯承都出汗了,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他们的汗水有什么不同。
相关语句
沃克医生:①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②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刘伯承: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不同之处:沃克医生的汗水是因为紧张而流的;刘伯承的汗水是因为疼痛而流的。
(2)联系第16一22自然段,说说你对“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的理解。
在面对没有打麻醉剂的病人时,连一向从容镇定的医生都万分紧张,但病人自己却一声不吭,只是紧紧地抓住白床单,这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在忍受巨大的痛苦完成手术后,竟然还能说出医生的刀数,这显示出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然后联系病人的军人身份,医生不由得赞叹他“堪称军神”。
(3)读课文,说说沃克医生的态度和神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变化:冷冷地问→愣住、惊疑→目光柔和下来→眉毛扬了起来、生气→再一次愣住→吓了―跳→惊杲→慈祥→肃然起敬
原因:沃克医生被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折服。
(4)本文主要赞扬的是刘伯承,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描写沃克医生呢?
这是侧面描写,以沃克医生的表现衬托刘伯承的坚强。
第12课:《清贫》
1.《清贫》选自《可爱的中国》,作者方志敏。课文记叙了方志敏同志被俘时两个国民党士兵搜其身而一无所获,坦荡地表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指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是革命者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2.《清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详细记叙了方志敏被俘后,两个国民党士兵想从他身上发洋财,结果一无所获的“趣事”。表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3.国方兵士 贪得无厌和追求功名利禄 ,方志敏 清贫的人生信念 和 克己奉公。
4.《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篇文章与《军神》一样都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主要人物。《军神》通过对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衬托刘伯
承的坚强意志,《丰碑》通过对军长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衬托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5.重点句子
(1)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动作描写】两个“从……到……”和“摸”“捏”的动作表明国方兵士搜得非常仔细,突出了他们的贪婪
和方志敏的清贫。
(2)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对国方兵士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形象地描绘出了他们在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后露出的穷凶极恶的嘴脸,表现了他们的贪婪和不甘心。
(3)“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语言描写】从国方兵士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的高官都有钱,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共产党的官员也是这样。
(4)“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绝不会没有钱的”“过细地捏”说明国方兵士并不死心,总想在方志敏身上搜到钱。
(5)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的地方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
【动作描写】“低头注目搜寻”的动作说明两个国方兵士仍不死心。
(6)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走吧!”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和“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表明国方兵士对方志敏这么大的官却如此清贫感到吃惊,反衬出共产党人的清贫本色。
(7)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中心句】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文章主旨,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的品格的宣言。“清贫”,是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这三个词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揭示了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这句话指出了清贫的意义在于它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关键。恪守清贫、洁白、朴素,才能不沾染贪污腐化的不良风气,才能获得人民的敬爱与支持。
6.问题探究
(1)关于“清贫”,方志敏讲述了一桩什么趣事?
方志敏讲述了自己被捕后,两个国方兵士想发洋财,对他反复搜身,结果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外,一无所获的事。
(2)两个国方兵士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热望→愤怒→企望→失望→惊疑
(3)课文中方志敏的“清贫”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作为共产党领导人,经手巨额款项,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②被捕时,身无分文,只有一块表和一支笔。
③唯一的财产是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并把它们当作“传世宝”。
(4)方志敏对待“清贫”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他把“清贫”当作美德,以清贫、朴素的生活为乐。从“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等语句中,都可以看出来。
(5)结合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品质,谈谈你对“清贫”的理解。
“清贫”本指贫穷,在文中指的是共产党员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贫乏,但革命精神清正高洁。
语文园地四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凉州词》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看到
的景象,描绘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先写听到的声音,有人正用羌笛吹奏着《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全诗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悲凉但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的诗人宽广豁达的胸襟。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目的地,老朋友孟浩然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阳光明媚的三月去扬州。后两句写李白看到的场景,孤船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只看见长江向遥远的天边滚滚奔流。全诗无一字抒情,感情都藏在所写景物之中,更加使人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恋恋不舍之情。
单元高频考点
1.《古诗三首》:①考查三首古诗的背诵;②考查《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默写;③考查诗句的意思和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军行》:表现了成边将士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精神。《秋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
强烈的热爱之情以及想要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2.《青山处处埋忠骨》:①考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刻含义(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又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②考查从对毛主席的语言、神态、
动作描写中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悲痛)。
3.《军神》:①考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刘伯承具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②考查从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4.《清贫》:①考查对“清贫”的理解,从中体会方志敏的品质(矜持不苟、舍己为公);②考查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5.《语文园地》:①考查对人物描写的句子的理解,体会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②考查“日积月累”中《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诵与运用。
【知识检测】
一、基础检测
字词默写
古诗词默写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凉州词》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nǐ dìng cān móu sǔn shī shěn shì tè shū
zūn zhòng qiān zì cí xiáng bēng dài juàn liàn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抖擞(sǒu) 步履(lǔ) 轮胎(tāi) 炊烟(chuī)
B.惶恐(huáng) 美哉(zāi) 亥时(hái) 流泻(xiě)
C.剔牙(tì) 波澜(lán) 陵园(lín) 奉献(fèng)
D.灰烬(jìn) 地域(yù) 打搅(jiǎo) 舀水(yǎo)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想到那些战斗在抗议前线的英雄,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B.有的人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身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这是对你最大的帮助。
C.月光下,他默默地站在太湖石旁,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D.他这个人矜持不苟,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是个名副其实的铁公鸡。
4.下面句子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话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不同,它是( )
A.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B.“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C.“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他淡淡地说。
D.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改成陈述句)
(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改成反问句)
(3)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温和的慈祥的神情。(修改病句)
(4)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用加点词语造句)
6.查字典填空。
“镇“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把饮料等放在冰箱里或同冰、冷水放在一起使凉。②安定;③用武力维持安定;④压;⑤较大的集市,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 )
(2)敌人早已下了格勿论的命令,但学生们还是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反动派的血腥镇压。( )
(3)昔日的小城镇变成了繁华的大都会。 ( )
(4)我们到兰桂坊附近的一个餐厅去吃了墨西哥菜,还喝了一点儿冰镇玛格丽塔酒。( )
7.选词填空。
拟定 商定 制定
1.他们二人( )后便站起身来,摇头晃脑地走了。
2.为了能( )远景规划,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公司内部作业情况以及在市场相当了解才行。
3.( )法律法令,就是不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
8.选词填空。
如果……就…… 既……又……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1.( )明天下雨,运动会( )不开了。
2.赵聪和王明是一对好朋友,他们( )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3.( )四个年轻人能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说出了骆驼的特征。
4.这件衣服穿起来( )漂亮,( )显得大方。
9.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
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
③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缩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
④“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 ( )
A.鄙夷、不屑 B.伤心、悲痛 C.冷漠 D.心疼、担忧
10.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意思是: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
(2)《从军行》表现了边塞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情怀。( )
(3)学了《清贫》一课,我认为“清贫”就是穷困潦倒,一无所有。( )
(4)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可以体会到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无私的襟怀。( )
【答案】
1.拟定 参谋 损失 审视 特殊
尊重 签字 慈祥 绷带 眷恋
2.D
3.D
4.B
5.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准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难道不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吗?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 看到这动人的场面,她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6.② ③ ⑤ ①
7.商定 拟定 制定
8.如果 就 既 又 因为 所以 不但 而且
9.C D B A
10.√ √ × √
三、课内文章阅读
(一)诗词曲鉴赏
从军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2.“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三万里河”指的是________,“五千仞岳”指的是_______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_____和很______。
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
5.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诗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十分工整。
B.山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摩”字,不但使人感到了山的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C.诗中极力描写河山的奇伟壮丽,是为了突出祖国的可爱,表明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
D.这样的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6.如果把本诗第三句的“尽”字换成“滴”字或“流”字好不好?为什么?
7.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黄河 华山 长 高
4.B 5.C
6.不好。“尽”字强调眼泪流干,程度比“滴”和“流”字要深。
7.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把古诗补充完整。
9.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1)闻:___________________
(2)涕: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下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答案】
8.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9. 听说 眼泪
10.D
(二)(2021·山西襄汾·五年级期中)课内阅读。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金指按着紧锁的眉头,墙不自赞地喃喃着。
11.“那一次次的分离”指的是岸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中画“ ”的句子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再给这个问句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3.读画“﹏﹏﹏”的句子按要求作答。
(1)这句话通过对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致刻面,反映了毛主席惊悉噩耗后极度______________的内心世界。
(2)请至少用以上两种描写方法,描写表现人物非常焦急地一个片段。
(3)“岸英!岸英!”当毛主席喊儿子的名字时,可能在想( )
A.这次,你怎么回不来了呢? B.你为朝鲜人民献出了生命,值得!
C.你在哪儿,我想你啊! D.你是志愿军战士,你尽了一名战士的义务!
(4)下列能形容选文中毛主席心情的成语是( )(多选)
A.忐忑不安 B.心烦意乱 C.肝肠寸断 D.悲痛欲绝
1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1.去苏联留学 到农村锻炼
12.心理描写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
13.语言 动作 神态 悲痛 一到自习课他就捧起课外书,端坐在桌前。只见他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呵呵笑,一会儿又自言自语。 A CD
14.毛主席收到岸英牺牲的电报后,悲痛万分。
(三)(2021·辽宁·大连明星小学五年级期末)阅读小说
军神(节选)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颜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④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⑤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⑥“七十二刀。”
⑦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5.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6.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由衷:
17.选文中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过程是:
从容镇定——( )——( )——敬佩
18.选文第2自然段对刘伯承进行了______描写,通过这处描写,你能体会到他的内心:
19.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20.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答案】
15.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手术,手术中没打麻药的刘伯承抓破床单强忍疼痛一声不吭,还能数清手术刀数。手术后,沃克医生十分敬佩刘伯承,称他为“军神”。
16.发自内心的。文中指沃克医生发自内心地担心刘伯承。
17.紧张 可怜
18.动作描写 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忍受住,我一定能战胜疼痛。一刀、两刀、三刀……
19.这句话中,作者描写了沃克医生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以平日的从容镇定做铺垫,更能突出此刻的紧张。(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出刘伯承不打麻药做手术的勇敢和坚毅。)
20.手术中没打麻药的刘伯承不但没有大喊大叫,反而能够清楚地数出沃克医生的刀数。沃克医生觉得他的毅力超乎常人,所以称他为“军神”。
(四)(2021·全国·五年级单元测试)课内阅读。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
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21.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告诉我们
22.“传世宝”指什么?方志敏把这些说成“传世宝”,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
23.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25.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答案】
21.设问 “我”有一点儿财产
22.“传世宝”指旧的汗褂裤和缝上底的线袜。这些东西是方志敏唯一的财产,方志敏把它们看作“传世宝”,可见他的清贫、清廉。
23.这句话铿锵有力,收束全文,紧扣题目,点明主题。说明这种清贫、艰苦朴素使革命者们战胜了许多困难。
24.方志敏是一个勤俭为公、宁死不屈的革命者。
25.他们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因为他们身上挑着为全国人民谋幸福的重担,肩负着解放中国,带领百姓过上幸福日子的神圣使命。所以,即使物质上很清贫,他们也心甘情愿。
四、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节选)
舰体倾斜得更厉害了,邓世昌的身体也随着舰身在倾斜,他清醒地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终于到了。
日本舰队也停止了炮击。大海恢复了平静,海风送来了日本舰上的呼喊,叽里呱啦的,邓世昌一句也听不明白,他问身边的人:“他们在叫什么?”那人回答:“叫我们挂上白旗。”“投降?!”邓世昌嘿嘿一笑,“没那么容易。”他叫人把全体人员集中到甲板上,他有话说。全舰的官兵都来了,个个身上带着伤,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他。邓世昌用犀利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了一遍,平静地说:“我们已经是弹尽粮绝了,大家说怎么办吧。”静静的,没有回音,只听见海浪拍击着船帮发出的哗哗声。
邓世昌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和‘致远’舰一起沉入海底。兄弟们,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等死吗?”话音刚落,海仓陡然地从人群中蹦出来,吼道:“加足马力,把‘致远’舰开过去,撞沉日本的‘吉野’!”众人一齐怒吼起来:“对,撞沉它!撞沉它!与‘吉野’同归于尽!”“吉野”舰是日本海军的灵魂,只要把它击沉,敌人必定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大乱。邓世昌被这惊心动魄的吼声震撼了,他深情地望着每一张熟悉的面孔。多么好的弟兄啊,真想再看大家几眼,真想再和大家出一趟海,一起在甲板上唱一支北洋水师的歌。他不再多想,把手一挥,立即下达命令:“开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把‘吉野’撞沉。”
“轰隆隆……”马达声又响了,“致远”舰拖着愤怒的火焰,带着满身的创伤,咆哮着向“吉野”冲去。大海惊呆了,慌忙闪开一条水路,让“致远”跑得更快一些,一朵朵浪花举起手臂在为“致远”呐喊、助威。
邓世昌高擎着那把雪亮的指挥刀屹立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海风更大了,他头顶上那破烂不堪的指挥旗不时在他脸上拂动,他全然不顾,随手一甩,将旗角撩到一边,依然威武地立着,怒视着前方。甲板上的数百名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全都用严峻的目光盯着越来越近的“吉野”。邓世昌的这一招儿把“吉野”舰上的小胡子舰长吓得走了神。起先,他根本不信中国的军舰敢拿命往他的舰上撞,直到“致远”舰真的出现在离他不远的海面上时,他才又蹦又跳地叫起来:“鱼雷!快放鱼雷!”一面慌忙下令“吉野”快往后撤。
一颗颗鱼雷“嚓——嚓——嚓——”地直射而来,“致远”怎么躲也躲不开。砰!一颗鱼雷炸了,又在“致远”身上添了个洞。紧接着,好几颗鱼雷一齐击中了“致远”的舰体,它像一个迅猛奔跑的勇士猛地被人砍断了双腿,在海面上打着圈圈。汽笛一声长嘶,它终于慢慢沉没,全舰官兵一起落入大海。
【梳理情节】读文章,再按文章内容填一填。
本文主要描述了
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和日本的“野”舰战斗时,舰体 ,舰上官兵却不愿意向日本人 。在邓世昌的率领下,“致远”舰上的全舰官兵面对敌人,视死如归,勇猛地向“吉野”舰撞去,最后,全舰官兵一起 ,为国捐躯。
【品词析句】读下面三段话,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邓世昌用犀利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了一遍,平静地说:“我们已经是弹尽粮绝了,大家说怎么办吧。”
从邓世昌犀利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
从邓世昌平静的话语中,我又感受到了
(2)“轰隆隆……”马达声又响了,“致远”舰拖着愤怒的火焰,带着满身的创伤,咆哮着向“吉野”冲去。大海惊呆了,慌忙闪开一条水路,让“致远”跑得更快一些,一朵朵浪花举起手臂在为“致远”呐喊、助威。
这段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赋予“致远”舰、 和 人的情感。从“致远”舰“愤怒的”“ ”“ ”“冲去”,大海“ ”“ ”,浪花“ ”“ ”“ ”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致远”舰上的官兵带着对敌人的 ,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
(3)邓世昌高擎着那把雪亮的指挥刀屹立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海风更大了,他头顶上那破烂不堪的指挥旗不时在他脸上拂动,他全然不顾,随手一甩,将旗角撩到一边,依然威武地立着,怒视着前方。
①描写邓世昌动作的词语: 。
②描写邓世昌神态的词语: 。
③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邓世昌 的英雄形象。
【感悟精神】读了这篇历史故事,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邓世昌及“致远”舰上的这些官兵?下面不恰当的一组是( )。
A.顶天立地、名垂青史 B.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C.英勇顽强、为国捐躯 D.怒火中烧、犹豫不决
【答案】
1.甲午海战 倾斜 投降 落入大海
2.(1)邓世昌内心对敌人的愤怒,对战士们的激励邓世昌内心平静而镇定,已做好了和大家一起为国捐躯的准备
(2)拟人 大海 浪花 带着满身的创伤 咆哮 惊呆
慌忙闪开 举起手臂 呐喊 助威 愤怒 大无畏精神
(3)①高擎、屹立、甩、撩、立 ②怒视 ③视死如归、顶天立地
3.D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跑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①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感悟写法】短文的第1自然段是 描写,作用是
2.【赏析句子】赏析文中画“ ”的句子。
3.【提取信息】文中画线句子①是对将军的 描写,体现了将军的 ;画线句子②是对将军的 、 描写,体现了将军
4.【感悟画面】在读这篇短文的时候,我们眼前依次浮现出的画面,可以概括为行军图、让马图、 、发怒图、 。
在文章的方框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并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理解立意】“一座晶莹的丰碑”指的是
【答案】
1.环境 天气恶劣,红军行军艰难,为下文军需处长的冻死做了铺垫
2.这是对冻僵老战士的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写出了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体现了他的安详、镇定。
3.神态 愤怒 神态 动作 对老战士的敬佩之情
4.冻僵图 敬礼图
5.“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丰碑》
6.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