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湖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湖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1 07:5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1·湖南新邵·七年级期末)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2.(2021·湖南永定·七年级期末)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与图中的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建立隋朝
B.隋灭陈,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隋末战争爆发
3.(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是李旭同学自制的“隋朝历史大事件年代尺”,但有一处没有完成,请帮他完成,选出正确选项(  )
A.定都长安 B.统一全国 C.创立科举 D.远征辽东
4.(2021·湖南醴陵·七年级期末)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5.(2021·湖南会同·七年级期末)《昙花王朝﹣一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隋朝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该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A.“开元盛世”
B.科举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
D.大运河的开凿
6.(2021·湖南宁远·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参加“说历史猜人物”活动,题目是“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请你帮助选择
A.杨坚
B.李渊
C.赵匡胤
D.朱元璋
7.(2021·湖南洪江·七年级期末)如下图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为:百年乱世出新朝。下列叙述与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无关的是(  )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统治20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C.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D.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8.(2021·湖南娄星·七年级期末)将“581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灭亡 C.陈朝的灭亡 D.隋朝的统一
9.(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末)小明在网上检索了以下关键词∶“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开通大运河”“赵州桥”。据此可知,他研究的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2021·湖南新化·七年级期末)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这里“新朝”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诸葛亮 C.杨坚 D.李渊
11.(2021·湖南双峰·七年级期末)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②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③隋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④开凿大运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2.(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他
A.建立了隋朝 B.广纳贤才、从谏如流
C.派鉴真东渡日本 D.被尊为“天可汗”
13.(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秦统一全国后,虽然也曾有过分裂局面,但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中国历史上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4.(2021·湖南·怀化市辰溪博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隋朝建立后的20多年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贞观政要》中写道:“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光武帝 D.汉武帝
15.(2021·湖南会同·七年级期末)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16.(2021·湖南·凤凰县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17.(2021·湖南道县·七年级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学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的笔记,其中属于大运河作用的是
A.A
B.B
C.C
D.D
18.(2021·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南北两端分别是( )
A.洛阳、涿郡 B.余杭、长安 C.洛阳、长安 D.余杭、涿郡
19.(2021·湖南新田·七年级期末)“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盛赞的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赵州桥 D.明长城
20.(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据此可知,隋朝修建大运河的最深远影响是
A.加强北部边防 B.满足帝王东游愿望 C.巩固隋朝统治 D.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21.(2021·湖南·怀化市辰溪博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时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据此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有利于南水北调、南粮北运
C.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了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22.(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开皇之治 B.隋朝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23.(2021·湖南隆回·七年级期末)“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文中 “其利”是指
A.减轻劳动人民负担 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隋朝完成统一 D.大大加速隋朝灭亡进程
24.(2021·湖南炎陵·七年级期末)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下面关于这条运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河的中心在长安 B.运河的南端在杭州
C.是隋炀帝的政绩之一 D.贯通南北交通的动脉
25.(2021·湖南鹤城·七年级期末)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邗沟—江南河—永济渠 B.江南河—永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26.(2021·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关于隋运河的评价,自古褒贬不一。下列评价隋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A.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C.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D.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27.(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评论的是
A.都江堰 B.隋朝大运河 C.郑国渠 D.灵渠
28.(2021·湖南望城·七年级期末)“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评论的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赵州桥
29.(2021·湖南郴州·七年级期末)有人说: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是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大运河这条巨龙的中心在
A.余杭 B.洛阳 C.长安 D.涿郡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历史从581年隋朝建立到618年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繁荣,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但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深刻影响到后世的政治制度。因此纵观隋朝历史短暂而繁荣。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与图中的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隋灭陈,统一全国,B项符合题意;A项是581年,C项是605年,D项由于隋炀帝暴政,隋末战争爆发,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故B符合题意;定都长安是581年,故A不符合题意;创立科举和远征辽东是隋炀帝在位时,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详解】
依据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①对应时间581年、②对应605年、③对应618年。结合课本所学,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从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陆续开凿大运河;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D项正确;ABC时间对应事件不对,排除ABC三项;故选D。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前期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唐朝的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选项A属于唐朝时期,不属于隋朝;而选项BCD都出现于隋朝,故选A。
6.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出现了南北朝对立的分裂局面。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选项符合题意。在隋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隋朝官僚李渊乘机起兵反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B选项不符合题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北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C选项不符合题意。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D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BCD可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的解答需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根据所学便可知道,西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的是隋朝,隋朝的建立者便是杨坚,如此可选出正确答案。
7.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朝”是指隋朝,581年,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在他统治20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选项ABD与隋文帝相关;而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是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因此与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无关的是选项C,故选C。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因此,从题干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隋朝的建立,故A项正确;618年隋朝灭亡,589年陈朝灭亡、隋朝完成统一,均与题干“581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
根据“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开通大运河”“赵州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建立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隋炀帝时期开创大运河,隋朝的工匠李春主持建造赵州桥,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10.C
【详解】
根据材料小说名称可知说的隋朝历史,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以来的割据混战的乱世,重新统一中国,建立“新朝”即隋朝,选项C正确;刘邦建立的是汉朝,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大臣,李渊建立唐朝,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11.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隋朝时期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开凿了大运河,这都是隋朝光芒四射的表现,①③④正确,故选D项;隋炀帝是有名的暴君,没有励精图治,②错误,排除包含②的AB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根据材料“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和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他结束了国家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言员,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A项正确;广纳贤才、从谏如流是唐太宗,是唐朝的贞观之治盛世的建造者,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排除B;唐玄宗派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排除C;“天可汗”是游牧民族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尊号,唐太宗既是中原王朝的皇帝,也是游牧民族名义上的首领,即是“天下共主”的意思,排除D。故选A。
13.A
【详解】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不符,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南北统一,A符合题意;BCD项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不符,排除。故选择A。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杨坚在位20多年,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锐意改革。因此,国家安宁,仓储丰实,社会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贞观政要》中写道:“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A项正确;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民不聊生,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光武帝是东汉皇帝,排除C项;汉武帝是西汉皇帝,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唐代诗人皮日休肯定了大运河的价值,他认为大运河开凿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C
【详解】
据材料“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达“江都”,贯穿南北,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C正确;据所学可知,隋朝短暂而亡,故A违背史实;大运河贯穿南北,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但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B错误;早在大运河开凿(605---611年)前,隋朝就已经结束分裂实现统一(589年),D错误。
17.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时,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属于大运河作用的是D,故此题选D。
1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D项正确;ABC三项的地点不全是隋朝大运河的南北两端,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9.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说明此河修建于隋朝。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因为修建的时候劳民伤财,人民对统治者怨声载道,开始起来反抗隋朝统治。但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因此出现千里通波,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故B符合题意;都江堰是秦国李冰兴修的水利工程,赵州桥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石拱桥,明长城是明朝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
20.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时期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所以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是最深远的影响,故选D;大运河和加强北部边防无关,排除A;B项明显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B;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实际上没有巩固隋朝统治,排除C。
21.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C正确;AD不是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排除;元朝开凿的大运河,有利于南水北调、南粮北运。B排除;故选C。
22.B
【分析】
【详解】
根据白居易的诗“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白居易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故B;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A错误;安史之乱是唐朝发生的叛乱,C错误;隋文帝时隋朝统一,D错误。
23.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观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也包含到南方游玩的意图。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虽然使当时的老百姓承担了沉重的劳役,但有利南北经济商贸的交往,使后代受益匪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B符合题意;开通大运河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排除A;开通大运河之前,隋朝已经完成统一,排除C;大大加速隋朝灭亡进程是开通大运河的弊端,排除D。故选B。
2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的政绩,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运河是贯通南北交通的动脉,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25.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因此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6.D
【详解】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的作者胡曾认为隋朝的灭亡在于开凿大运河,对隋朝大运河持完全否定态度,故D符合题意;“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作者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对隋朝大运河持肯定态度,排除A;“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的意思是祖国的南北方因为京杭大运河一脉相牵,从隋朝到现在已经千年了,还是水波涟涟。由此可知,作者对隋朝大运河持肯定态度,排除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排除C。故选D。
27.B
【详解】
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皮日休认为虽然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大运河开凿沟通南北,促进了运河两岸经济的发展,B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父子所修,A排除;郑国渠是韩国水工郑国帮助秦国修建,故C 排除;灵渠是秦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运输问题修建,D排除。
28.B
【分析】
【详解】
材料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对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评价,故选B;秦朝修筑长城,战国修建都江堰,排除AC;隋朝李春修筑赵州桥,不符合“尽道隋亡为此河”,排除D。
【点睛】
29.B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故B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南至余杭,排除A;隋朝大运河没有经过长安,排除C;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排除D。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