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末)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2.(2021·湖南新邵·七年级期末)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的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武轻文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3.(2021·湖南攸县·七年级期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历史经验的重要启迪。历史经验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即使富裕起来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其生存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会被外敌灭亡。这个“历史经验”是从哪个朝代吸取?( )
A.北宋 B.唐朝 C.元朝 D.秦朝
4.(2021·湖南娄星·七年级期末)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5.(2021·湖南宁远·七年级期末)宋朝枢密院长官皆用文人,作战时多不设主帅,将从中御,与此同时,大力拾高文臣、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这体现了宋朝
A.抑制武将势力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减少政府开支 D.重视人才选拔
6.(2021·湖南双峰·七年级期末)“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阿骨打 D.元昊
7.(2021·湖南娄星·七年级期末)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
A.重视权力制衡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相矛盾弱化
8.(2021·湖南醴陵·七年级期末)下列对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现象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D.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9.(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末)宋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和太学,还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至宋徽宗时期,全国由官府负担食宿的州县学生人数达到十五、六万人。与此番景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0.(2021·湖南龙山·七年级期末)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文武并重 B.重文轻武 C.尚武轻文 D.守内虚外
11.(2021·湖南会同·七年级期末)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2.(2021·湖南鹤城·七年级期末)宋代在与辽、夏、金的长期战争后往往以送“岁币”的方式议和,最终被蒙古族所灭。然而,宋代在文化上却成就辉煌,宋词光耀千秋,书法名家辈出。由此观之,宋代( )
A.非常屈辱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以文驭武
13.(2021·湖南临湘·七年级期末)元祐元年(1086年)一位大臣说:祖宗之法,由文官担任地方军政长官,武将统领军队,接受文官指挥,与此言论相符的统治政策是
A.以德治国 B.重文轻武 C.无为而治 D.闭关锁国
14.(2021·湖南洪江·七年级期末)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B.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设转运使
15.(2021·湖南·桂阳县展辉学校七年级期末)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围绕着三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相权与皇权;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下列措施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是( )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削弱相权
16.(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唐朝时,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在宋朝,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诗歌文学逐渐调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北宋与辽长期和平
17.(2021·湖南双峰·七年级期末)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军队人数 B.减少军费开支
C.防止地方失控 D.防止武将跋扈
18.(2021·湖南·凤凰县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担任知州
③设置通判
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9.(2021·湖南新田·七年级期末)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
A.掌握兵权的武将 B.前朝的皇亲国戚
C.南下的少数民族首领 D.镇守边疆的节度使
20.(2021·湖南新田·七年级期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重文轻武的特点 B.市民阶层壮大 C.文化生活丰富 D.商业贸易繁荣
21.(2021·湖南澧县·七年级期末)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将一人为害大。这反映出宋太祖
A.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B.严肃惩治贪污腐败
C.有意重用文臣担任要职 D.注重文教事业发展
22.(2021·湖南古丈·七年级期末)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为此,其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有
①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②竭力削弱相权
③在各州府设通判 ④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2021·湖南道县·七年级期末)《神童诗》中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反映宋代统治者推行的主要国策是
A.重视武举 B.统一文字 C.以人为本 D.重文轻武
24.(2021·湖南·怀化市辰溪博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历代封建统治者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 )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皇族内部争夺帝位 D.朝中大将发生兵变
25.(2021·湖南新化·七年级期末)王安石变法中,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该措施是(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农田水利法
26.(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苏轼评论王安石变法:“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27.(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28.(2021·湖南澧县·七年级期末)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29.(2021·湖南攸县·七年级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新皇帝的机警,不走极端,对钱财上的大方,使他的筹谋容易兑现。……过去军阀割据的重地改为文官镇守……税收也改由文官接收管理。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30.(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某书的目录节选,它反映了北宋
第二章 走出五代 (一)宋初对于“读书”的提倡 (二)关于“宰相须用读书人” (三)关于“事业付之书生” (四)文武兼长与文武分途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31.(2021·湖南鹤城·七年级期末)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整顿吏治 B.改革科举 C.增强军力 D.增加收入
32.(2021·湖南·湘钢一中七年级期末)宋太祖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采取的措施有( )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分化事权,分割宰相势力③设置通判分散知州势力④设置御史台,监察百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2021·湖南望城·七年级期末)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休养生息 C.重武轻文 D.重文轻武
34.(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关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宋太祖 C.唐太宗 D.汉武帝
35.(2021·湖南雨花·七年级期末)宋初大将曹翰《退将诗》中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这说明宋初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36.(2021·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某历史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他教授的内容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7.(2021·湖南醴陵·七年级期末)“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宋太祖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宗
38.(2021·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枢密院的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21人。这说明北宋
A.轻视了武备乃至军队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推行文武并重的政策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判断题
39.(2021·湖南·怀化市辰溪博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地方上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延续,因此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故C符合题意;A项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措施;B项重武轻文政策说法错误;D项对外开放政策主要是唐朝时期实行的政策。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3.A
【详解】
依据题干“一个国家即使富裕起来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其生存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会被外敌灭亡”,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从重现,北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题干文官地位。当时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12世纪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A正确;唐朝、元朝时注重军事建设,有国防实力。BC排除;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军队战斗力提高,统一了六国,建立秦朝。秦朝有国防实力。D排除;故选A。
4.D
【详解】
由“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得知这是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5.B
【详解】
宋朝枢密院主要分管军政。军政要务由文人负责。同时大力提高文人地位,发展文教,这些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B正确;扩大科举不能反映出抑制武将势力,A错误;减少政府开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枢密院由文人负责,不能体现重视人才选拔,D错误。综上故选B。
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他的部下拥立他为皇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为了加强统治,他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权利,巩固了统治,B项符合题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A项不符合题意;阿骨打建立金,C项不符合题意;元昊建立西夏,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A
【详解】
宋代中央机构采取分化事权的原则,在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度;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材料中“多重叠设置”“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体现出同级机构的相互制衡。故A符合题意;由于机构设置众多,一个机构多种官职,将会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排除B; 中央集权的加强仅仅能概括地方机构互不统属的特点,排除C;宋代君权加强,相权被削弱,排除D。故选A。
8.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几十年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中原地区出现了五个疆域比较大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即五代;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即十国;所以在唐朝和宋朝之间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故A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大,经济发展缓慢,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9.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牵制,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故C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经济重心的南移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宋代、京师设有国子学和太学,还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是解题的关键,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位后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形成重文轻武的政策,B符合题意,AC不是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1.B
【详解】
根据“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逐渐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同时也使宋代的军事实力较弱,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CD项与材料中所强调的内容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
由“宋代文化上却成就辉煌,宋词光耀千秋,书法名家辈出”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注重文教事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宋代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导致宋代最后被蒙古所灭,C符合题意;非常屈辱与题干的文化成就不符,排除A;重武轻文与宋代政策不符,排除B;以文驭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C。
13.B
【详解】
据“祖宗之法,由文官担任地方军政长官,武将统领军队,接受文官指挥。”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B符合题意;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与题干无关,AC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与题干无关,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的措施是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B符合题意。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不是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体现的是“收其精兵”,C不符合题意。设转运使体现的是“制其钱谷”,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5.D
【详解】
削弱相权是强化君权的措施,而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D符合题意;北宋初期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A排除;北宋时期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B排除;北宋时期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注意识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6.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 窗前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崇尚读书,宋以后出现的这种改变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重文轻武。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诗歌文学逐渐凋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宋朝没有重武轻文,北宋和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政弊端,故D符合题意;减少军队人数、减少军费开支、防止地方失控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重文轻武的主要目的”是解题的关键,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1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注意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19.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因为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20.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出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选项A符合题意;市民阶层壮大,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B排除;文化生活,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排除;商业贸易,与题干内容无关,D排除。故选A。’
21.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儒臣……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可知,这反映了宋代重用文臣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是为了实现重用文人的用人原则,故A不符合题意;在宋太祖看来,文人贪污总比武将掌权好,故B不符合题意;注重文教事业发展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具体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C
【详解】
据所学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首先集中军权,极力提高皇权,竭力削弱相权,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①③④项内容都是宋太祖在地方实行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择C。
23.D
【详解】
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D正确;材料中“唯有读书高”强调的是读书人地位高,即重文,而不是“重视武举”,A排除;材料未涉及统一文字,B排除;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C与题意无关。
24.D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D项正确;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实现黄袍加身,夺取政权,与割据军阀进行叛乱无关,排除A项;赵匡胤所部不是少数民族,排除B项;赵匡胤后周将领,外戚,不是皇族内部争夺帝位,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5.B
【详解】
根据“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该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选项B正确;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选项A不符合题意;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选项C不符合题意;农田水利法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选项D不符合题意。
26.A
【详解】
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从“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可知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募役法,故A符合题意;方田均税法是指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排除B;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排除C;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排除D。故选A。
27.A
【详解】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表明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故A正确;BCD与盛赞王安石不符,排除。故选择A。
28.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A项正确;武周政治得发展,这是说武则天,排除B项;调整政策呈开元,这是说唐玄宗,排除C项;贞观之治创唐荣,这是说李世民,排除D项。故选A项。
29.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过去军阀割据的重地改为文官镇守……税收也改由文官接收管理”,可知与重文轻武政策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选项B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政策,意思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A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闭关锁国政策,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D排除。
30.D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建立后,为了避免出现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D项正确;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源于澶渊之盟,排除A项;这一政策实行后,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B项;“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1.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中期由于冗兵、冗费和冗官,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中,为了化解财政危机,王安石掀起了变法,所以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财政危机,增加收入,故选D项;整顿吏治是庆历新政的内容,排除A项;改革科举和增强军力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但不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排除BC项。故选D项。
32.A
【详解】
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宋太祖首先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在中央,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分割宰相势力。在地方,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势力。①②③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设置御史台,监察百官的是元朝,排除④,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3.D
【详解】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统治者制定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符合题意,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A排除;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排除。故选择D。
3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关的皇帝是宋太祖,故B正确;秦始皇、唐太宗、汉武帝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
35.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意思是曾经为国家上阵杀敌,现在家里贫困,也舍不得把兵器卖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翰写出这样的诗句,源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得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D项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答案为D。
36.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对辽用兵失败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把主要精力放在防范人民起义上,这就是“守内虚外”;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在军事上解除了大将的兵权,经常调换禁军将领,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设立通判牵制知州,设置转运使统一收取地方税收。这样,宋太祖大大强化的皇权和中央集权,达到了“强干弱枝”的局面。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导致官僚机构重叠,造成了冗官的局面。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一经应募,终身为伍。造成了冗兵局面。冗官和冗兵又造成了冗费,这就是“三冗局面”,所以他教授的内容是宋朝,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7.A
【详解】
根据材料“陈桥驿站披旗冕”指陈桥驿兵变,宋太祖建立宋朝,“杯酒之间销兵权”指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强化君权,故A正确;汉武帝、唐太宗、宋太宗均与陈桥驿无关,故BC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38.D
【详解】
数据中武职和文职出身的北宋枢密院任职人员比例说明北宋实行的政策是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择D。
39.错误
【详解】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故题干表述错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