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1 07: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汉书 百官公卿表》写道:“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下列关于汉代刺史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刺史只有举劾权,没有黜陟权
B.刺史巡行监察郡国,有固定治所
C.刺史监察对象主要是豪强和郡国守、相
D.刺史位卑权重,有助于澄清吏治
2.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3.《晋书 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
A. 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 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 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 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4.汉代,经地方长官推荐的人才首先要集中在中央的“郎署”,观摩中央政府的运作和学习各种法令。经过数年的历练后,年轻的“郎”被分派到中央或地方去做比较重要的基层官员。这一官员选拔制度(  )
A. 使世卿世禄制度开始瓦解 B. 使地方政府操控了选官权
C. 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流转 D. 杜绝了官吏腐败的现象
5.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 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 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 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6.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7.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 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 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 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8.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和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和决定其升降奖惩。罗斯福新政时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直接通过政治手段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 )
A. 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 B. 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 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 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
9.如表是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相关史实,据此可知(  )
1901年 清政府批准分科递减科举中额,用学堂逐渐取代科举。
1902年 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1904年 清政府批准张之洞、张百熙等上奏的《奏定学堂章程》,确立“癸卯学制”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
1905年 清政府停罢科举。
1909年 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1626720人。
A. 近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B. 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C. 改革侧重考试形式变化 D. 清末教育体制平稳转型
10.1921年,孙中山发表演讲《五权宪法》,提出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补入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制衡,实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这不能反映孙中山
A. 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B. 反对三权分立的思想
C. 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D. 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11.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年龄在25岁以上的民国男子可以报考文官高等考试,但有被剥夺公权、品行卑污、有精神病或年历衰弱、亏欠公款等情况者不得报考。由此看出,北洋政府的考试制度(  )
①具有近代化的特点
②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
③保证了吏治的清明
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1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该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表明我国(  )
A. 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 B. 公务员选拔走向法制化
C. 干部管理统一与分类相结合 D. 干部管理实现了民主化
13.清末有奏折称:“先试以国文,以观其学问之深浅,再试以地方应办之事,以观其才具之短长,由乡官擢至佐治各员,以至州县以上,历事久则官能举职,历阶多则士无幸心,庶人皆勉为有用之材。”材料表明,清末选官制度(  )
A. 大大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注重新录用官员的经验培养
C. 注重考察新录官员的专业能力 D. 体现国家发展需要专业人才
14.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据此可知在党员干部管理问题上,我们坚持( )
A. 公务员制度建设 B. 媒体监督干部
C. 党管干部原则 D. 群众监督干部
15.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努力要求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该规定(  )
A. 实现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 B. 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D. 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高祖时,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太宗大量拔摧山东豪杰和江南士人,与关陇集团兼用。太宗曾对房玄龄说:“达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所以任命官员要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房玄龄、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即分别出自山东、关陇。马周本为武将常何的门客,因代何言事称旨而被起用,后官至宰相。太宗主张“选无清浊”,重用的山东豪杰多是寒门普通地主,如魏征、马周、李绩等。这些人经历了隋末动乱,对于山东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比较了解,重用他们有利于迅速稳定山东局势。太宗对山东“郡姓高门”采取压抑政策,修定《氏族志》时,以当代官爵高低为标准,改定氏族等第,从而建立以李氏皇室为首、功臣贵族为核心的新门阀体系。
——摘编自王小甫《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选官用人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选官用人改革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0年,应船政大臣吴赞成之聘,曾是福州船政学堂驾驶学堂第一届优秀毕业生的严复回母校担任教习。但因官阶太低,又不是科举正途出身,所以职微言轻。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状,从1885年开始,连续八九年间,严复参加了四次乡试,以博取一个举人的功名,增加一点说话的分量。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次都铩羽而归。屈服于考试的压力,四次秋闱,四次落第,这被严复视为一生中洗刷不掉的耻辱。此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1894年的甲午战争,多年经营的海军灰飞烟灭,大受刺激的严复开始了著述以醒世的写作,并以飞快的速度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摘编自赵柏田著《帝国的迷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热衷于科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严复。
1-5 BBDCA 6-10DCBAB 11-15ABBCB
16.(1)特点:打破地域界限;不拘门第出身;选用贤能,重视德才;抑制世家大族。
(2)影响:选任了大量优秀官员,使得唐初涌现出大量贤相名臣;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打击了士族,促使士族在政治上进一步衰落;有利于巩固李氏皇室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17.(1)原因:以科举为正途的观念根深蒂固;希望通过科举提高自身地位以增加话语权。
(2)评述:严复的作为反映出了新旧社会转型期人物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作为掌握了近代海军知识的进步知识分子,却受到传统思想束缚,沉迷于通过科举考试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科举的屡次受挫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其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专注于以译书促进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