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城市是有记忆的,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还在一卷卷史册、一首首诗词里。一座城,那些逝去的繁华与空寂,欢歌与悲吟,因为诗词的记录,才有了生机,有了表情,才在记忆里鲜活,既而生生不息地延续。杭州、扬州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展现出了绝然不同的两种画面,今天我们走进作者,了解其所展示的画面。
城市印象
望海潮、扬州慢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柳永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年轻时,常出入歌楼舞馆,为乐工歌伎撰写歌他的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写的是柳腰花容,弥漫着一种浓厚的脂粉气,受到守旧文人的歧视,且屡试不第。柳永对自己多次名落孙山很有牢骚,他写词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又参加考试,宋仁宗看了他的名字说:“此人花前月下,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柳永于是落魄京师,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伎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后来,他生活困顿潦倒,为谋求生活出路,47岁时,改名柳永,又参加进士考试,考试中第。中试后曾做过县令、屯田员外郎等小官,因此世人又称其为“柳屯田”或“柳郎中”。他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几个旧日相知的歌伎出钱才得以埋葬。
作者:
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一生未入仕途,过着清客生活。他多才多艺,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十七首),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清丽典雅,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生前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写作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文体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词的分类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
豪放派
婉约派
2 . 按字数: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豪放 婉约
意象 大且开阔的事物, 如大江大河等 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 如风雨花鸟等
意境 气象宏大、慷慨豪迈、意境雄浑 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
选材 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 感古怀今 悲欢离合、男女恋情、酣饮醉歌、咏物记事
情感 英雄情结、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敢于抨击时政 辞藻华美,多抒情,委婉而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活动一: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听名家诵读,初步把握情感。
3.学生展示诵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 夔
扬州慢
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抓住主要意象词,体会独特的意境,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作者所叙述的都市景象?
活动二:
活动三:
词人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绘的杭州城、扬州城 ?分别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1、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南重镇】
2、从历史传统上看--【自古繁华】
3、从自然景观上看--【钱塘江、西湖】
4、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精美、人口密集】
5、从百姓生活上看--【安居乐业】
《望海潮》
惊叹
赞美
艳羡
今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破败、荒凉
对比
(虚写)
(实写)
“空城”
概括
情景
词句
手法
时间
虚实结合
用典
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活动四:鉴赏手法
对比两篇文章,作者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①工于铺叙,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
②比喻
③夸张
④动静结合
《望海潮》
“点染”艺术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点染”艺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点
染
点
染
扬州慢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杜牧诗句
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渐黄昏,清角吹寒
虚实结合
对比
用典
借景抒情
拟人
视听结合 通感
联想
动静结合
若杜牧重到扬州……
波心荡,冷月无声
反衬 反问
知为谁生?
牛刀小试--城市印象
1.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
2.试着以今昔对比的形式写一段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的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