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课(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课(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1 00:0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普希金
致 大 海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作家。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称为 “俄罗斯文学之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母系家族有非洲血统。
1811年进人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皇村学校。求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并形成了强烈的自由思想。
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
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
【作者简介】
1820年因《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中的反抗倾向激怒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以政府信使的名义流放到俄国南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4年又被禁闭在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普希金的文学声誉将他赦免并召回莫斯科,这一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
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创办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杂志 《现代人》,同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
1837年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
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
【作者简介】
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这是一首写于离别之际的诗,也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
【写作背景】
整体把握
一、理清诗歌结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节,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一13 节,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节,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3—7:写大海的自由奔放和无坚不摧的力量,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8—13:热情赞颂拿破仑和拜伦为自由民主奋斗的精神,表达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向往。
【文本初读】
二、理清诗歌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把有关的诗勾画出来。
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仓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整体把握
【文本初读】
二、理清诗歌思路
3:诗中的大海有怎样的特点,它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第1节最后两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第5节“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很明显的,从一开始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整体把握
【文本初读】
具体研习
4、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5、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第6节诗人所写的“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6、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
【文本精读】
相关链接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仑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
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波拿巴
相关链接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
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
1824年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拜 伦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明确:大海这一意象己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
【文本精读】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的拥抱你,
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明确:这里“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随着你的山脊跑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井用“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
【文本精读】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
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明确:这里的“他”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
【文本精读】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
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明确: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伢’,这时‘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寂静的荒原”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欣赏品味
【文本精读】
1.诗人在诗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和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赏析手法
【文本精读】
2.试分析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诗歌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直接展现出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赏析手法
【文本精读】
解析:选C 有激情澎湃,也蕴含深沉的苦闷,全诗具有哀歌的忧郁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大海》第1节和第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连。
B.“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珍爱的愿望”指普希金曾想秘密逃到海外去。
C.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直抒胸臆,对大海倾诉衷肠,激情澎湃,使全诗呈现高昂的欢快的基调。
D.从诗的开头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向大海告别的时候,内心的万千思绪也同大海一样翻腾奔涌。
解析:选C 有激情澎湃,也蕴含深沉的苦闷,全诗具有哀歌的忧郁美。
课堂小练
【文本精读】
解析:选C 有激情澎湃,也蕴含深沉的苦闷,全诗具有哀歌的忧郁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絮语”。
B.大海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大海又向诗人发出了“喧声呼唤”,这正是反抗精神的召唤。
C.诗中“最后一次了”用的是反复的修辞。“再见吧,自由的元素”用的是呼告手法。“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D.大海与诗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的精神,所以第二人称、拟人手法的使用,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连,表现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羡慕。
解析:选B 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而非反抗精神的召唤。
《致大海》 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主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方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海边的诗人。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以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 “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思想情感
【文本精读】
1、象征手法
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借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诗情热烈奔放。
3、虚实相间
全诗虚实相间,在现实描写与历史玄思中进行转换,从起笔到收笔分别勾勒出两幅简洁而有力的图画:激情奔涌的大海与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诗人;依旧雄伟壮丽的大海与一位醒悟而坚强的诗人。
诗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无形的斗争精神。
艺术特色
【文本精读】
4、拟人
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艺术特色
【文本精读】
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曹操的《观沧海》都是面对大海有感而发的名作,一外一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试比较二者东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比较阅读】
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曹操的《观沧海》都是面对大海有感而发的名作,一外一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参 考 答 案
[相同点]: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胸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不同点]:①《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歌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沛。
②《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义以外,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而这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①
但②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③
致恰达耶夫
【拓展阅读】
普希金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④,
致恰达耶夫
【拓展阅读】
普希金
【赏析】
①这几句诗暗示了诗人从此告别年青时代的欢乐,目光开始投注于社会现实。诗中微带感伤的情绪。“像朝雾一样消亡”的比喻表现出诗人朦胧的迷幻般的理想破灭后内心的悲痛之情。 ②诗中一个“但”字不仅在语意上意味着诗人从年青时代的自我世界中转入到对社会对祖国的关注,而且在情绪上逐渐走上激昂。 ③“年轻的恋人”等待“真诚的约会”的比喻,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诗人期待祖国召唤的真挚热切的心情。 ④“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的比喻,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自由必将胜利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