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1 08: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4课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学校教育的发展。
     2.博物馆的成长。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画像砖:汉代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创建太学……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勉学习者,令其退学。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汉代通过太学选拔官员,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是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兴办的、以儒学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的、与中央官学共同形成汉代官学体系的地方学校。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孔子讲学图
杏坛传为孔子讲学处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的一切学术文化,形成官学合一的现象,称为“学在官府”。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持“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相传他一生共收过3000名学生,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有颜回、曾参等72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影响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
——(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书院便应运而生并逐步衍变为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888年江南贡院戊子科考试
2.近代大学
(1)西方
①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讲学时的场景
拉斐尔《雅典学院》
巴黎大学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等学科。阿卡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后期。12世纪,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近代大学
a.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b.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c.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1840年前后的德意志柏林大学
……大学区制的生命力。即使是两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依然在今天闪耀着光辉。当然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大学区制也经历了许多,不再是初时的样子。但是大学区制的基本框架还是沿用拿破仑时代设置的。尽管帝国大学后来逐渐被架空,由教育部取代,但作为地方一级的大学区制还是顺利沿用下来的。直到今天还是法国区域式教育管理的特色。
——摘编自章佳梅《法国大学区制历史沿革研究》
哈佛大学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国,拿破仑建立了“大学区”制度,1808年拿破仑颁布《关于大学区的一系列法令》,开始建立“大学区”制度,到1814年,法国共建立40个大学区。在每个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总监负责。开办任何学校的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虽然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但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被延续下来,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认为大学应由独立做学问的研究者和接受指导的研究者组成,强调大学教育与研究相统一,大学所学习的是纯粹的知识,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并不提倡大学做职业培养。因此,他以“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了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2.近代大学
(2)中国
①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建于戊戌变法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对我国此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任新旧各种思想在这里充分发展、碰撞,再加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任教,很快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蔡元培的观点是什么?
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学问研究的高等学府;怀揣做官梦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学校,不必来到大学。来大学的人必须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为求学而来。学习法律,不能为了做官;学习商业,不能为了发财致富。
2.近代大学
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
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左到右依次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使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知识拓展】留学教育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近代以后,留学教育更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提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唐朝时的日本留学生
《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局部
清政府时期的出国留学幼童
3.现代中国的教育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
第四十七条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农民在田间的扫盲教育
1952年8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并明确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导向。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扫盲教育,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务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3.现代中国的教育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7年,考生们步入考场
1977年的高考考场内,考生在认真作答
3.现代中国的教育
(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大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率和毛入园率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小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书籍的起源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对书籍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
古埃及纸草文书
二、印刷书的诞生
(2)中国最早的书籍,是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的用竹片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后来,人们又用嫌帛来书写,称为“帛书”。
帛书
2.造纸业的发展
(1)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见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2)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3)纸的出现,大大促址了文化的传播。
3.印刷术的发展
(1)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2)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金属活字
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3)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典籍的翻译
①佛经的翻译: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的规模更加宏大。玄奘组识的译场最为著名。
②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耶稣会士把中国文化的优秀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入近代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更促成翻译活动的频频展开。
玄奘
图书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西方的图书馆是如何演进的?
世界图书馆的发展
古代世界: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西方图书馆的演进
(1)职能变化: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2)表现: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古代中国
(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2)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近代中国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现代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缪斯神宫,后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2.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发展
1683 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又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2)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3)1950年3月9日,国立中央国务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
链接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背景: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打开;经济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思想上: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进步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特点:国家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事业发展日益壮大;博物馆数量、类型增多;运营出资方向多元发展。
链接
建成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开办时,主要收藏的是约翰崔生父子收藏的植物、动物、岩石标本。阿什莫林继承以后,将其捐给牛津大学,建成了这所博物馆。此后,牛津大学对阿什莫林博物馆进行了扩建,陆续建设了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
——宋向光《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文明发展》
从发展方向的角度比较近代中西方博物馆业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博物馆业发展的意义。
不同:近代西方博物馆发展较早;近代西方博物馆类型较丰富、规模更大;近代西方博物馆受众范围广;近代西方博物馆展品参展类型更广。意义: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有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普及;有利于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课堂小结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博物馆的建设
与发展
中国
古代: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
近现代: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人类历史上最早:亚历山大博物馆
世界:被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
国家行为的开始——大英博物馆
中国:最早: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
中国人自建:1905张謇建南通博物苑
民国成立后:新的气象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学在官府 官学与私学并存
近现代: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造纸:书写材料由竹片、缣帛到纸张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金属活字印刷
世界: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课堂检测
1.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等。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印刷成本的降低
答案:D
解析:在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印刷成本降低,促进了文学、技术等的传播,故答案为D项。
2.宋代私家藏书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甚至有官藏无法达到的质量和利用价值;私人藏书家多爱书如命,注重借抄、整编书籍和刻书。这反映出宋代( )
A.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B.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增长
C.书院兴起动摇官学地位 D.注重保存古籍文化遗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宋代私家藏书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私人藏书家多爱书如命,注重借抄、整编书籍和刻书”可以得出,宋代注重保存古籍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故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世家大族势力增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学地位动摇,排除C项。
3.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东南部地区不仅学校教育兴旺发达,而且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说明( )
A.政治中心已迁移至南方
B.封建国家政府忽视北方教育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之后,长江流域的东南部地区的教育发达,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而文化教育水平是由一定的经济水平所决定的,所以南方的教育相对发达,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D项正确。A项错误,宋代之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B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南方的经济发展有关,并不是政府政策所导致的;C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错误。
4.有学者说:“科举制把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运行中,吸引无数学子负笼入斋,晨诵夜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该学者认为科举制( )
A.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 B.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
C.推动古代教育体系形成 D.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吸引了无数学子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迅速兴盛起来,即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A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故隋唐之前的教育体系无从体现,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D项错误。
5.明清时期的教育体系发展快速,秀才等下层功名拥有者的数量从1400年的4万人,增加到1700年的约60万人,再到一个世纪后超过100万人,但与此同时朝廷只能提供2万个称意的职缺。据此可知,这种现象( )
A.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
B.抑制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C.使人才的培养方向发生转向
D.导致科举取士逐渐僵化
答案:A
解析:通过下层功名拥有者的人数和朝廷能提供的称意职缺数的比较可知,下层功名拥有者人数增加,而朝廷提供的称意职缺不足,这会迫使很多士人去从事其他行业,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故选A项;据材料“教育体系发展快速"可知,教育的发展并未受到抑制,排除B项;明清时期科举制依然是重要的选官用官制度,人才培养的方向并未发生转向,排除C项;科举取士逐渐僵化,是因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方法,与材料中的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