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认识人民币》教案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认识人民币》教案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11 16: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⒈这节课的难点和盲点在哪里?如何突破?
⒉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
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会辨认人民币和使用人民币。
已有生活认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
思维特点:一年级的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⒉终点。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⒊过程与方法:通过前测,了解到虽未教学人民币,但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人民币,认币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对于模拟购物,如何换购,算出总钱数等问题,个别孩子较难理解,容易出错。因此,通过多次磨课,结合对各版本教材的分析,基于学情,认为从找相同与不同引入,再通过找一找、认一认、分一分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在简单的付钱和购物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数学方法思考问题,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突破难点,以达到真正掌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在认钱、付钱等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渗透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认钱、付钱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百宝箱”
师:瞧,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宝箱。猜猜里面装着什么?(钱)
师:哇,这你都能猜到!你是怎么猜到是钱的?
师:再来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些钱呢?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揭晓答案的时刻来啦!(课件播放)
师:谁猜对啦?掌声祝贺他们。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钱。那你们知道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是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来设计的。课一开始以猜一猜的形式引出人民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仔细观察,探究新知
(一)认识只有数字1的人民币
1.找相同
师: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有哪些是相同的呢?
预设1:都有数字1.(师:对,数字相同)
预设2: 1元的纸币和1元的硬币面值是一样的。
课件拖动1元,师:你是说这两个一样,是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都写着1元)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还有相同的吗?
生:1角的纸币和1角的硬币面值是一样的。(课件拖动1角)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生:都写着1角)
师:哦,你也是看数字和汉字知道的。
2.找不同
师:这些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呢?
①颜色不同
师:这种橄榄绿色的是多少钱?(1元)那深棕色的呢?(1角)
师:是的,看颜色也能辨认1元和1角。还有吗?
② 单位不同:有元、角、分。
生:数字1后面的汉字是不同的。
师:你太厉害了!这么重要的不同都让你发现了。这是(1元、1角、1分)
师:虽然它们都有数字1,但是后面的汉字不同,大小也不同。
③材质不同:有纸币和硬币。
④形状不同
⑤图案不同
⑥大小不同
……
3.介绍国徽
师:(指着国徽)看看这是什么?(国徽)
师:是的,国徽是我们祖国的标志。很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千万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4.总结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认识这些人民币的呢?
(生:数字、汉字、颜色、大小……)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用不同的方法认识这些人民币。
(二)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1.认识5元和5角
(课件出示5元和5角)
师:那这两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这是(5元),这是(5角)。
师:咦,奇怪了!它们颜色这么接近,又都有数字5,怎么认呀?(看数字后面的汉字)
师:看来认人民币时不仅要看数字,更要看清后面的汉字。
2.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师:那人民币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这些你们会认吗?
师:下面请同桌合作,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互相认一认。
指名汇报,认人民币。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认识人民币的基础,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识别的方法,因此教学中主要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一认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渗透了读图、一一对应的思想和比较的方法。】
(三)分一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师:小朋友们真棒,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
师:那这些人民币放在一起感觉怎么样啊?(很乱)
师:这么乱怎么办呢?(分一分)
师: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师:先和同桌小声地商量一下要怎么分,商量好后再动手分一分。
交流汇报,指名板贴,展示分法。
1.按材质分:纸币和硬币
2.按单位分:元一类,角一类,分一类
3.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师:谢谢你们的分享,让我们知道了人民币还可以按元、角、分分成三类。(课件展示)
师: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四)认识元、角、分的进率
1.认识1元=10角
师:这么多人民币,你们在生活中使用过吗?
师:谁来说说,你用哪些人民币做过什么?
师:同学们真能干,都会用人民币购物了。
师:瞧,聪聪想买1把1元的尺子。可以怎样付钱呢?
师:请拿出信封里的人民币,动手摆一摆。看看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可以怎样付钱?
①1张1元(能买到尺子吗?)
②10张1角(是几角?)
③2张5角(是几角?)
④1张5角,5张1角(一共几角?)
师:都是买1元的尺子,(板书:1元)付钱的方法还真多。
师:(指课件)那这三种付钱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呢?
师:付的钱合起来都是(10)角。(板书:10角)
师:为什么付10角就能买到1元的尺子呢?
引导学生发现1元=10角。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1元=10角的呢?
师:看来,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知道了1元就等于(10角),10角也就是(1元)。(课件:1元=10角)
认识1角=10分
师:那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元=10角,所以1角=10分(好像有点道理哦!)
师: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①一个一个数:1分、2分、3分。师:数了几分啦?(3分)
②(课件出3个)那现在呢?(6分)
③(课件出4个)一共几分啊?(10分)
师:太棒了,看来1角真的等于10分(板书:1角=10分)
师:我们学习数学啊就得这样以此类推。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还知道了(1角=10分)
【设计意图: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付钱活动发现人民币单位间的联系,使学生知道1元=10角,进而猜想得出1角=10分。这样既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自主反馈,强化新知
1.对口令
师:那你知道3元=( )角吗?(指名回答)
7角=( )分,50角=( )元,20分=( )角(指名回答)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出题考一考同学们吗?
男女比赛,互相出题考对方。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1元=10角,1角=10分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郭老师都分不出胜负了。掌声祝贺一下自己吧!
2.用一用
课件欣赏五套1元人民币
师:1元还有许多小知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如果给你1元钱,可以买到哪个物品呢?
师:请拿出学习单,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一选,再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1元钱可以买到什么?(指名汇报)
师:那能买到转笔刀吗?为什么?(钱不够)还差多少钱呢?
师:那铅笔盒呢?(不能)
师:是的,1元钱只能买到这几种物品。(课件)
师:那可以怎么买呢?
(1)买1种物品
①买橡皮擦。
师:只能买一块吗?还可以买几块?那最多能买几块?(课件)
②买铅笔
师:最多能买几根?
生:买2根铅笔。
③买练习本
生:买3本练习本。
师:正好1元吗?一共多少钱?那要找回多少钱?
(2)买2种、3种物品
师:那是不是只能买一种呢?还可以怎么买?
生:橡皮擦、铅笔、练习本各买一个
生:买2种
师:要找回多少钱?
小结:别看这小小的1元钱,买东西的学问可大啦!所以我们不能随便乱花钱,要节约用钱,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3.选一选
师:明明要买1个3元7角的铅笔盒,这四种付钱的方法你选哪一种?请你用手势表示。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选4啊?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师:(课件)是啊,我们在算钱时一定要把相同单位相加。
师:那其他3种分别付了多少钱呢?一起来算一算。(指名回答)
4.付一付
师:聪聪也想买一个13元的布娃娃,可以怎样付钱呢?
师:看来付钱的方法还真多。
【设计意图:通过算钱和购物活动,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今天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全课回顾,总结收获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2.课件回放
3.师:你对哪部分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课件随机展示)
①认一认:你是怎么认的?
②分一分:你知道了什么?
③用一用:你学会了什么呢?
小结:其实人民币里面还藏着很多小秘密呢,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查一查资料,或者问一问爸爸妈妈,把你知道的秘密分享给同学们,好吗?
【设计意图: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能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进而增进爱护人民币的情感。】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元 角 分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龙岩市实验小学 郭笑静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课堂上主要通过找一找、认一认、分一分、用一用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一、关注已有经验——铺设台阶,拾级而上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识别的方法,因此教学中主要借助孩子已有的经验,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一认等活动,再次唤醒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而追问:“你们是怎么辨认人民币的呢?”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从而得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关注动手操作——培养能力,渗透方法
动手操作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人民币的分类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渗透了分类和集合的思想。在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买1元的尺子可以怎样付钱的活动,使学生知道1元=10角,进而猜想得出1角=10分。这样既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关注知识运用——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设计了1元可以买什么的购物练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购物能力,同时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时让学生欣赏1元的发展史,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进而增进爱护人民币的情感。
按材质分的摆法
按单位分的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