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子之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2-12-26 12: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
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的赤子之情。
聆听《七子之歌——澳门》、《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能够说出三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教材分析
一、《七子之歌——澳门》
1、《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部组诗。组诗共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原诗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真挚的音凋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
2、本歌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笫一乐段(第1——9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其笫三乐句(第5、6小节)是笫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小高潮,仿彿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第二乐段(第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象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
A —————————— ————————B
[ a b a1 c ] [ d d1 e ]
(1---2) (2----4)(5----6)(7----9) (11--13)(14--16)(17--21)
“Macau”是闽南方言“妈阁庙”的葡萄牙语译音。1553年,葡萄牙殖民地者在澳门的妈阁庙前侵入我国土。侵略者误将妈阁庙的闽南方言当做当地地名。
3、有关澳门的地理、历史知识:
澳门地区位于珠江口西侧,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面积约16平方公里。澳门三面临海,北与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现有人口40万,其中95%以上为中国血统。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其侵略地盘,于1851年又先后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为收复澳门我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1987年4月13日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二、《东方之珠》
1、《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为带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A B 补充
[ a a1 b b1 ] [ b b1 ] b1

( 1 ---8) (9---16) (17----20) (21---24) (32--35) (36--39) (40--43)
《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歌曲的笫-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
2、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九龙、新界三部分。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该地面积为106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615万,其中98%为中国血统,通行粤语。
是亚洲东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
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侵占了香港岛。于1860年和1898年,分两次强占了九龙半岛。为收复香港,我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所行使的主权,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三、《鼓浪屿之波》
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
有关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面积为35759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东临太平洋、北向东海、西南望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相望。它是我国东南的海上门户,也是海防的重要屏障。
台湾省自古就属于中国。公元三世纪,三国的孙吴政权;七世纪的隋朝政府,曾先后派万余人赴台。十二世纪中叶,宋朝曾派兵驻守澎湖列岛。后来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十七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十万。1624年、1626年,荷兰及西班牙殖民者曾两度侵入台湾。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次年收复台湾。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建制。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省得以光复。
台湾省约2100万人口。汉族占其人口总数的98%。其中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省和广东省。语言及风俗习惯与大陆相近。高山族约占全省人口的2%,是世代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
教学安排(2课时)
(-)演唱《七子之歌——澳门》
1、 唱《七子之歌——澳门》时,把表现歌曲的情感置于核心的地位。注意两个乐段的力度对比,注意歌词中的逻辑重音(如:“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中的“你”、“Macau”、“不是”、“姓”)。此外,歌中曾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人们企盼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这些短句的旋律多数都是上行。
2、 为了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及情感内涵,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范唱,并适当地介绍歌曲创作背景、闻-多先生的简历、《七子之歌》的内容以及澳门、香港、台湾的相关情况。
3、 演唱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在艺术处理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演唱方案,好的即可采纳实践。
(二)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及交响乐《1997天地人》序曲:
1、 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为细致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在聆听中结合歌唱进行,结合分析讨论进行。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鼓励学生富有创新思想的见解。
2、 聆听《1997天地人》序曲可以是浏览性的。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管弦乐合奏出现的先后顺序即可。
教学重点
本单元内容贯穿着一个思想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重情感陶冶,重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倾向及表现。
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歌曲,有情感地演唱歌曲;聆听、欣赏、评析、表现作品的同时,提高品味。
教学方法
听、唱比较法,引导讨论法,参与体验法。
教学准备
音像资料、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歌曲导入
1、 聆听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2、 邀学生演唱《七子之歌——澳门》
3、 学生讨论式讲述:澳门概况(老师补充)。
三、学生跟录音演唱《七子之歌——澳门》
1、 设问:有何感想?演唱者用什么演唱形式?
2、 学生讨论初听感想。
3、 老师与学生初步分析:
正如大家的感觉一样,这首歌曲的确很好听,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创作歌曲,那么这首歌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请再听一遍,并思考以下问题:
(1) 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首歌曲可分几个部分?
(3) 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四、学生跟琴视唱歌谱(提高学生的视谱能力)。
五、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六、表演体验
将学生分为二组进行表演唱,看哪组唱得好。
七、小结
同学们,通过演唱《七子之歌——澳门》,我们对歌曲有了初步感受和体险,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进-步感受《澳门》,开阔视野,个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从感知美、体验美,上升到创造美、表现美,从而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齐演唱,一起创造,大家好象把我当成好朋友,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教学效果明显。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非常乐意创设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广泛的音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喜爱音乐,学会善于发现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美,我相信一个喜爱音乐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热爱生活,因为他们更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享受美的欢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