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西南宁全国第二届初中化学说课竞赛课件:分子和原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广西南宁全国第二届初中化学说课竞赛课件:分子和原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2-26 15:27:01

文档简介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思路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来源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认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运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从陌生到熟悉,需要老师对生活中大量的常见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断的能力。因此这课题在学生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联系和区别上起着入门的重要作用,从情感上可以让学生体会课堂源于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微粒具有的基本特征。
② 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善于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2、过程与方法
① 学习利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②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 让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 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掌握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
② 怎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的现象。
2、教学难点
理解微观粒子的抽象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较少,并且在第一、二单元都是以实验为主。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化学探究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特别是对于我以前任教的山区的学生,他们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用化学术语表述生活现象的能力较差,但相同的是由于学习化学不久,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富有求知欲。因此,在讲授时内容不宜过多,教学方法可偏重于利用演示实验的形象教学,所举例子需简单、明了,与生活相关,寓教于乐。
三、教学策略
1、教法
启发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品红溶液、水、酚酞试液、浓氨水、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
三支试管(带有橡胶塞)、铁丝、棉花。
学生用具:两个量程相同的量筒、蒸馏水、酒精
3、学法
① 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体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 合作学习法: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2、理论实验,循序渐进 3、复习小结,教师留疑
1、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展示幻灯片 1、为什么在加油站能闻到难闻的气味。
2、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
3、水到哪里去了?
4、在静置的水中,为什么品红扩散后,液体都呈红色呢?
2、理论实践,循序渐进
教师运用教材48页第五自然段内容引出物质的确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通过幻灯片展示图3-2和图3-3让学生体会到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板书 一、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它们构成了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微观性,为了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上除了举与水相关的两个数字外,还给出了如下资料:如果用10亿中国人来数 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在学生感到惊讶的同时,引导他们归纳分子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板书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下来用活动与探究浓氨水使酚酞溶液的变色实验,引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探究的第一步可以得到酚酞溶液遇氨水变红的结论。第二步先图片3-4展示在幻灯片上,再给出演示实验。
实验改进 引导学生思考氨分子扩散实验的不足之处——对环境的污染,然后给出改进实验。即将两团被酚酞溶液浸泡过的棉花用铁丝缠在高低位置,铁丝插在橡胶塞里,最后塞进滴有一到两滴浓氨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改进实验的有点是环保、节约药品、还可以体现温度影响。 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分子的第二个特征。
板书 2、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回到刚开始上课时候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惊喜的发现都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来进行解释。让他们感受什么叫学以致用,也能体会到课堂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也会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分子的第三个基本特征用经典的“1+1是否等于2”的实验引出,即 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实验。由于该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定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印象深刻。在方法上仍然采取先假设结论,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让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归纳结论。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用直观、形象的FLASH动画给学生展示原来分子和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留下深刻的印象。分组实验是大家很喜欢的环节,会将课堂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板书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师例举出给轮胎加气,温度计的热胀冷缩,石油气的液化装罐等例子。 学生可以再次体会到课堂服务于生活的乐趣。
3、复习小结,教师留疑
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复习该堂课内容,给学生指出最重要的是能掌握分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及熟练运用。由于这是第一课时,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怎样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放到下一课时讲解。此处我准备了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的微观粒子示意图的FLASH动画,让学生思考其实质是否一样,为下节课做铺垫。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怀着期盼的心等待下一堂课。
五、板书设计 一、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它们构成了物质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布置家庭作业 课后练习P53 2、3题
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