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一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嵊州一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7 13: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嵊泗中学12月份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24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蛊(gǔ)惑 缂(kè)丝 创(chuāng)痕 熟悉谂(shěn)知
B.粗糙(zāo) 伺(sì)机 红缯(zēng) 茕茕(jióng)孑立
C.赧(nǎn)然 玉醅(bèi) 逶(wěi)迤 乳媪(ǎo )
D.蜕(tuō)皮 龟裂(jūn) 贮(zhù)藏 期功强近(q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简意赅 狭隘 岂敢盘垣 廖落 B.以偏概全 撕打 暗然失色 马嘶
C.箭拔弩张 浸渍 委屈求全 纹身 D.寒盟背信 笑靥 平心而论 脉搏
3.在以下空白处选出恰切的一组词语填空( )
①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______,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②_______生命物质的一致性与生物进化的连续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奠定揭开生命奥秘的基础。
③这些鳞环就是它的年轮,它慢慢_______的财富。
④场地里有许多古榕树,集中_______在石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
A.忽略 因为 聚敛 分散 B.忽视 由于 聚积 分散
C.忽略 由于 聚敛 分布 D.忽视 因为 聚积 分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的发言,头绪纷繁,逻辑混乱,听来听去,始终叫人不可理喻。
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他是学雷锋的老模范了,十几年来,光在路边信手拈来的螺丝钉就有三大筐。
D.美国官员希望通过审判萨达姆的罪行,来证明他们发动伊拉克战争有理,但专家认为,这次审判对美国来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京医院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无副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B.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果,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失望。
C.近日,首届中国曲艺节在天津举行,全国有20多个省市的代表队共表演了100多个节目。D.东北师大附中全体教师本着团结向上、求实创新的原则,积极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学校的“四个建构”工作,成果喜人。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
B. 现在国内有的大学二三年级虽都开有中文选修课,但每学年各只有25学时。
C.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
D. 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观灯的情景。
7.下列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鸟类研究》《生物学碎锦》等著作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科学、历史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B.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C.《长亭送别》出自“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整折戏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国文豪。其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8. 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经典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不但因为它们是一个时期人文或文学的最高成就,也在于它们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语言范式。
②这种语言往往极为精粹形象,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极简洁的一个“排”字,既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又通过这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境况和性格。
③读者就凭“排出九文大钱”这几个字,便能借助想象心领神会。
④《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宝玉黛玉初次见面时的对话,《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有关雪的描写,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老葛朗台见到金子时眼神的描绘,托尔斯泰在《复活》开始时对法庭陪审团人物的介绍,等等,都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⑤写作,要向经典作品学习语言。
⑥揣摩这些优秀的语言范例,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A.①④⑥⑤②③ B.⑤①④②③⑥
C.②③⑥①④⑤ D.⑤②③⑥①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杂剧的产生
“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因其“杂”,所以杂剧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中脱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在这两个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杂剧形式多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剧超越百戏的伎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 行的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冲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晋。当时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谈的影响,好斗机锋,论难成风,王衍、王澄、谢鲲之辈皆为论难高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论议的影响,论难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剧谈就是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戏谑性质的通俗论难。在斗口一义上,二者相通。《钓矾立谈》:“是以一时豪杰,如萧俨、江文蔚……之徒,举集其门。(韩)熙载又长于剧谈,与相反复论难,多深切当世之务。”这里,“剧谈”与“论难”并举,可见其意相近。当然,如前所述,剧谈更具有戏谑诮难之义。事实上,某些带有嘲诨意味的论难,已和后世的戏剧相当接近,如《启颜录》中有一段北齐弄痴人石动筒与法师的论难即是例子。
(节选自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
9.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
A.魏晋以来盛行的剧谈之风向通俗化、娱乐化转变。
B.剧谈中的对抗性蕴涵新的戏剧因素。
C.有散乐、杂戏的基础。
D.佛教的传播及其教义的影响。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杂剧脱胎于散乐杂戏,插科打诨、念唱做打等戏剧因素是不断增强的。
B.杂剧也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等,因为它们都属于娱乐性质的杂俗之乐。
C.论难剧谈谐趣的话语冲突是杂剧对抗性诨科的诱因,它促使滑稽戏语向具有对立冲突的杂剧转化。
D.论难剧谈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使戏剧性的诨难成为一种被人接受的娱乐方式。
11.“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6分) ??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 ?? 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伏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1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亲抚养 躬亲:亲自 ? ? B.慈父见背 见背:长辈去世 ??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 D.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密奉事以孝谨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师事谯周 师与商也孰贤
?? C.而刘夙婴疾病 君子和而不同 ?? D.吴人称之 中庸之为德也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以发对祖母的孝情。 ??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16. 翻译下面语句。??(4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18题(5分)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几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7.解释下列词语 (2分)
①倩:     ? ②却:      
18.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和疏朗的树林分别引起了什么样的联想?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 19—22题。( 12分)
有人记下一条逸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年轻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读得完呢?谁敢夸这个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两位老学者为什么说中国古书不过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呢?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举例说,只读过《红楼梦》可以说是知道一点《红楼梦》,若只读“红学”著作,不论如何博大精深,说来头头是道,却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只能算是知道别人讲的《红楼梦》。读《红楼梦》也不能只读“脂批”,不看本文。所以《红楼梦》就是一切有关它的书的基础。
如果这种看法还有点道理,我们就可以依次类推。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古代读书人,必须读那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 戏曲。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1)这十部书若不知道,(2)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3)连《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牡丹亭》里许多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这不是提倡复古、读经。为了扫荡封建残余非反对读经不可,但为了理解封建文化又非读经不可。
以上是算总帐,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如不大略读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一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
中国的书不必每人每书全读,例如《礼记》中的有些篇,《史记》中的《表》《书》,《文献通考》中的资料,就不是供人“读”的,可以“溜”览过去。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依次类推,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受教育时的必读书。孩子们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课”别压得太重,考试莫逼得太紧,给点“业余”时间,让他们多少了解一点中外一百年前的书本文化的大意并非难事。有这些作基础,和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编”配合起来,就不是“空谈无根”、心中无把握了,也可以说是学到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法门”了。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文史足用”了。没有史和概论是不能入门的,但光有史和概论而未见原书,那好像是看照片甚至漫画去想象本人了。本文开头那两位老前辈说的“书读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本人”都认识了,其他不过是肖像画而已,多看少看无关大体了。
19.第二自然段连用三个问句的作用是(3分)( )
A.一是肯定老学者的话,二是引出论题。 B.一是否定老学者的话,二是提出疑问。
C.一是引起兴趣,二是概括全文。 D.一是引起兴趣,二是承上启下。
20.第三自然段中,“为其他所依附”的书是指《 》,“依附其他”的书是指____ 。(2分)
21.文中划线部分是一个多重复句,它的第一层次应切分在第 句与第 句之间, 是 关系。(2分)
22.最后一段中,“照片与漫画”比喻 ,“本人”比喻 。(2分)
2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 )
A.书是读得完的。 B.读书首先要有计划有系统。
C.读书首先要读必读的基础书。 D.读书首先要读原著。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4.“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3分)
25.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3分)
七.名句填空26.(选择三句,6分,每空一分)
(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 。
(2)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
(3)四周山色中, ,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西风紧,北雁南飞。 ? 。
八、语言运用(12分)
27.对以下文字进行筛选和整合,给“书目”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4分)
①图书目录是一种工具书。
②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③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给人们查找。
④图书目录分为“簿式书目”和“卡片式书目”等。
⑤图书目录记录书名、著者、出版和收藏情况。
⑥图书目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编写的。

28.仿照划横线的语句,另写两个句子,填在横线上,使之结构相似,内容连贯。(4分)
真正的放松是形神的无羁无绊,是纷繁冗杂的脱卸,是身心疲惫的解除,是庄生与蝴蝶的互吻,是望帝与杜鹃的邂逅…… ,
,像孱孱碧溪下一缕揉碎于涟漪的青荇。
29.请将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恰当的传统礼貌用语(4分)
⑴回到老家,请务必代我向你的母亲( )表示问候。
⑵请不必送了( ),咱们就此告别吧。
⑶老先生身体很硬朗嘛!请问您多大年纪( )?
⑷啊,稀客!难得您来我家( ),请坐请坐!
九、作文( 60分 )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9
23
A
D
C
D
D
D
C
B
D
B
D
A
D
D
D
C
9★参考答案:D(文中谈到“佛教论议的影响”,使得论难在魏晋时期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从而形成剧谈,并未提及佛教与杂剧在唐代产生的关系,更未谈到佛教传播是杂剧成为“剧”的原因。原文第3段专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要抓住“剧谈”本身的变化和影响,但不能忽视“杂戏”等基础)
10★参考答案:B(杂剧也称“杂戏”“百戏”等,是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
11★★解析:首段说“包含诨科对白的因素”是杂剧与诸戏区别的重要标志。该段末句又对杂剧特征做出概括,还应与后两段对照。
★参考答案:杂剧表演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具有综合性,表演也升华为戏剧艺术,诸戏却未到达这一水平。
12、D(怜恤、同情)
13、A (A.都是因为,B项“师”分别译为“以……为师”和人名; C项“而”分别是表并列和转折;D.项“之”分别为代词和取独)
14、D(“侥幸”古今同义)
15、D(实现“宿愿”不当)
四、16.(1)我小的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伶仃孤独,(一直)到成人自立。(2分)(2)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
17.倩:请,央求 却:同“恰”,才,刚刚
18 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信西斜的阳光。表现了她不愿张生离别,希望时间停留的心理。[来源:21世纪教育网.Com]
20.红楼梦 红学著作(或脂批)
21.(1)(2)句之间 假设关系
22.史和概论 原著
24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抒情或寓情于景。
25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6默写略
27书目是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一定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28 像蓝天白云下自由飞行的小鸟,像翠林下草坪上悠翔的蝴蝶,
(比喻句,“像……下……”的句式,所写内容应该是轻松愉快的,给人以“无羁无绊”的感觉).
29.⑴令堂(或令堂大人)? ⑵留步? ⑶贵庚(或高寿)? ⑷光临寒舍(或光临)
作文:
点评:网络上的那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激发了许多人相同的感受,引起了人们对于一种很原始的感受的追忆,因此能产生情感共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