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授课教师: 李霞
工作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六中学
教 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说课程序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材处理
4.学习目标
5.教学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
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
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启下: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
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
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材处理,制定方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 一些化学中的“不平衡”问题
通过实验及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化学反应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探究学习和科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唯物
主义教育4.学习目标教学重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教学重点和难点难点突破1. 学生活动:小组实验,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 ---- 制定方案,初步探究 --- 优化方案,改进装置 ---- 再次探究----- 交流讨论,得到结论
2. 动画演示微观过程,形象生动解释本质 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由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思维,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这一过程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 1.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验证结论,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1、启发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指导实验→引导分析→指导模拟→讲解史实→练习指导,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把教与学统一起来。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
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二、教法学法2.合作学习法:
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学法指导: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四、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引导发现微观模拟,
提出实质科学史实,
情感渗透学以致用,
巩固提升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改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由生活中熟悉的化学现象:醋酸除水垢的小实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提供给学生生动的学习素材三、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引导发现微观模拟,
提出实质科学史实,
情感渗透学以致用,
巩固提升
通过与生活联系的小实验,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初步论证设计意图作出假设 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改变。
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初步论证制定方案,
初次探究 鼓励学生猜想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的关系,调动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设计意图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在设计实验时,首先应该思考那些问题呢?
1.可以选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
2.还要考虑怎样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3.要考虑反应怎样发生?
4.要用到那些仪器?
5……
都对!制定方案,初次探究学生活动一:小组探究,引发质疑【实验现象】:
两个角度观察:定性:特别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定量:天平指针的偏转【实验结论】:两个实验装置相同,结果不同,到底反应前后
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呢?学生活动一:小组探究,引发质疑质量不变质量减少装置改进??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初步论证制定方案,
初次探究优化方案,再次探究在探究中遭遇困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鼓励学生猜想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的关系,调动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设计意图A. 双孔橡皮塞B. 单孔橡皮塞C. 玻璃管D. 锥形瓶E. 小试管H. 分液漏斗G. 注射器学生活动:智力闯关---设计装置由小组同学4人为一组合作完成,设计实验装置。F. 胶头滴管I. 气球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比较演示实验:白磷燃烧深化理解,
拓展提升小结: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要在
密闭容器中进行,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初步论证制定方案,
初次探究优化方案,再次探究讨论交流,
形成结论在排难中研究问题。强化其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在探究中遭遇困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鼓励学生猜想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的关系,调动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设计意图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包括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包括锥形瓶的质量细沙的质量橡皮塞、玻璃棒和气球的质量白磷的质量锥形瓶内空气的质量锥形瓶的质量橡皮塞、玻璃棒和气球的质量细沙的质量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锥形瓶内剩余气体的质量未参加反应白磷 的质量未反应白磷 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白磷质量锥形瓶内氧气的质量锥形瓶内剩余气体的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锥形瓶的质量锥形瓶的质量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白磷质量锥形瓶内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
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叫做
质量守恒定律. (三个要点)①②③③质量守恒定律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说明:例:将8克A 与7克B混合,经充分反应后,A反应完全,生成4克C和10克D,则参加反应的B 的质量是_____克。6练习:将4克A与10克B混合,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和9克D,若将2克A 与10克B 混合,生成C和D的质量共____克。7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初步论证制定方案,
初次探究优化方案,再次探究讨论交流,
形成结论在排难中研究问题。强化其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在探究中遭遇困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鼓励学生猜想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的关系,调动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设计意图四、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引导发现微观模拟,
提出实质科学史实,
情感渗透学以致用,
巩固提升
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初步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学生活动一:
实验探究、
装置改进科学史实,情感渗透1673年,英国的化学家波义尔在敞口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质量变大了,由此得出质量不守恒,1748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夫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金属,在精确的天平仪器中称出实验前后的质量不变,由此得出质量守恒。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他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这一结论才得以公认。大量都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的科学性。四、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引导发现微观模拟,
提出实质科学史实,
情感渗透学以致用,
巩固提升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初步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增强学生严谨求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生活动一:
实验探究、
装置改进通过与生活联系的小实验,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活动二:
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教师提示:从化学变化的实质角度考虑HHOHHO(两个氧原子,四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四个氢原子)动画模拟微观过程:水的通电分解化学反应四、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引导发现微观模拟,
提出实质科学史实,
情感渗透学以致用,
巩固提升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初步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增强学生严谨求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生思维从抽象过渡到形象,从而突破难点学生活动一:
实验探究、
装置改进学生活动二: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通过与生活联系的小实验,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 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树立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
本质的观点。蜡烛燃烧变小镁带燃烧后质量增加学生活动3:练习应用,巩固提高2.化学反应前后必定改变的是 ( )
A.原子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质量 D.原子的数目3、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4.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学以致用,巩固提升四、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引导发现微观模拟,
提出实质科学史实,
情感渗透学以致用,
巩固提升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初步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增强学生严谨求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生思维从抽象过渡到形象,从而突破难点通过练习,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活动一:
实验探究、
装置改进学生活动二: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学生活动三:
练习提高通过与生活联系的小实验,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小结:板书设计学习方法小结1.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验探究方法2.架设了“宏观看现象,微观找解释”的理论
学习方法 四、教学反思1、逻辑主线反思(教学程序设计):2、目标达成反思:整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层层深入,实现理论的动态生成。但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以问题的形式衔接各个环节,使衔接更流畅。并且注意对课堂的时间分配与把握,做到重难点突出,不可过于拖沓。教师引导要做到“少”而“精”,不要“繁”而“多”。不可打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幌子,包办代替,让学生活动流于形式。不怕学生出错,注意在学生活动时的个别指导。真正把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落在实处。另外,本课题的亮点是设计实验这个环节,是不是能给学生仪器让他们自己组装好呢?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和本课题的重点,为了不顾此失彼,在教学是以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呈现。这点需要课后反思。谢谢各位老师和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