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某大河
流域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这个文化遗存大致位于右图中的( )
2.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
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
4.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 )
A.尚贤者,政之本也 B.相生相胜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5.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设置。下列官职,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参知政事 ③军机大臣 ④刺史
A.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④②
6.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 )
A.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
C.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 D.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
7.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
A.传播神学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禁绝百家思想 D.发展文化教育
8.《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东汉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 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9.以下古代医书中,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 )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唐本草》 D.《千金方》
1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11.南京,古名金陵、建业、建邺、健康等,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有六个王朝曾经在这里建都,所以南京历来有“六朝古都”之称。这六个王朝是( )
A.越、吴、周、齐、梁、陈 B.吴、西晋、宋、齐、梁、陈
C.吴、东晋、宋、齐、梁、陈 D.吴、宋、齐、梁、陈、明
12.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13. 观察如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317年
B.581年
C.589年
D.618年
14.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寿彝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发动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军粮 B.江南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当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15.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
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16.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项改革最深远的历史意义是( )
A.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简化税制便于赋税征收 D.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
17.10—13世纪中国境内先后出现的政权,按其建立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北宋、契丹国(辽)、夏、金 B.契丹国(辽)、夏、北宋、金
C.契丹国(辽)、北宋、夏、金 D.夏、北宋、金、契丹国(辽)
18.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员梁焘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以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取得中央集权之效 B.减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C.存在急功近利之弊 D.提高了政府机构办事效率
19.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到了周边国家。不能印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B.修建唐招提寺 C.玄奘西游 D.空海来长安求法
20.有学者认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祖宗之法及其体现的制衡原则,反映着赵宋统治阶级政治智慧。下列项中不能体现制衡原则的是( )
A.由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用募兵制的方式组建军队 D.州一级设通判
21.宋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下列有关宋代经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有( )
①南方植棉逐渐普及,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②互市贸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③北宋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做燃料 ④外贸税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地方体制出现创新 B.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C.说明内阁大臣取得决策权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2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一样。”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24.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转运使、《梦溪笔谈》
② 政事堂、三教并行
③ 宣政院、《授时历》
④ 西域都护府、《九章算术》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25.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下列管辖西域的历代机构正确的有(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北庭都元帅府 ④宣政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该诗反映的史实是( )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清军攻入山海关
27.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期,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旧史书一般称为“康乾盛世”,当代史学家认为,雍正时期在康乾盛世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健全和加强了清初的一些制度,所以清初盛世不应把雍正时期排除在外,应称为“康雍乾盛世”。下列史实中能对此加以论证的是( )
①设立军机处 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③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④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28.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其中,“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成果的取得直接依靠的是( )
A.外交谈判 B.外国调停 C.经济交往 D.民族融合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9题14分,第30、31小题每题各15分,共
44分)。
29.(14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疆域图
材料二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连,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之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摘自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
(1)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并亲自命名。请写出图中ABCD四个郡的名称。(4分)
(2)写出材料二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相制与汉
朝相制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
30.(15分)国家的治理体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发展。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注:货币统一、国有专营、重农抑商等)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传承的角度指出秦朝在地方上的权力分配制度,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制度的措施。(6分)
(2)浙江的明州是宋元时期主要外贸港口之一,请写出它在材料二示意图中的对应标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试从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5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4分)
31.(15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注:在边疆设立的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明朝形势图(1433年)
(1)指出材料一图中A、B所示地区的政权名称及创建者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个政权为民族交融所做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唐(前期)边疆政策的措施和特点。(5分)你又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的?(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长期以来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哪个民族?结合所学,列举明朝为维护边疆和平,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D D D A D B D B A C A C B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A D C C C C C D A D A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9题14分,第30、31小题每题各15分,共
44分)。
29、(1)A武威,B张掖,C酒泉,D敦煌(4分)
(2)机构名称:①尚书省②门下省③中书省。(3分)
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或实行群相制或集体宰相制)。(1分)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2分,任答2点给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
分上交朝廷;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各州设
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件,彼此制约;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
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制约。(4分,任答4点给4分)
30、(1)秦朝:把战国出现的郡和县推广到全国。(2分,没出现“推广”给1分)
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4分)
(2)对应标号:②(1分)
思想文化和科技角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科技上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4分)
(3)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门第观念淡化。(4分)
31、(1)A:北魏、鲜卑族;B:辽、契丹族。(2分,民族和政权不对应不得分)
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1分)
辽:通使频繁,贸易活跃,有利于民族交融;实行南北面官制。(1分,答对1点即可)
(2)唐措施:为加强对西域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通过和亲和会盟的方式加强唐蕃联系;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3分,答对3点给3分)。
特点:对边疆各民族因俗而治,因地而治。(或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2分)。
理解:元政府对边疆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在边疆(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也设行省;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2分,答对2点给2分);
(3)民族:蒙古(1分);措施:重新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并册封(对少数民族首领封授官号);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设立结构(奴儿干都司)。(任答3点给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