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
宁波部分中学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一)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
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他选择了造船。上世纪 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团队成员之一。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 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此后30年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才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 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地说: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与对家人的隐瞒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承担了更大压力。“他生活简单随性,出去理发都嫌麻
烦。后来,我买了理发工具学会理发,给他剪了几十年。”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说。
(二)
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
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方案时,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
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
奠定了坚实基础。“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
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方案,让
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
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三)
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非常高。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艇上 129人无一生还。
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高一语试第1页,共8页
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 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
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一吨多,100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会导致艇毁人亡。”
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
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
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 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 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
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摘自新华网《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旭华整整30年没有回老家,父亲去世,也没有回去奔丧,展现了一位科学家淡泊名利、
甘为人梯的一生。
B.为了缩短核潜艇的建造工期,黄旭华带领团队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电缆、管道的位置,合
理布置艇内的设备、仪表、附件。
C.文章写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下潜进行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同甘
共苦的平等精神。
D.我国依靠自己力量建造核潜艇的周期之短属世界罕见,它凝聚着成千上万核潜艇研制人员的
心血。
2.下列对本文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黄旭华爱人的压力与不理解,目的在于侧面表现核潜艇研制人员对工作的忘我的全身
心投入。
B.本文选取了黄旭华研制核潜艇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多角度展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C.文章用平实的语言与朴实的事迹,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璞玉浑金般的品
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本文在行文中多次引用黄旭华自己的话,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凸显了内容的真实性和
可信度。
3.结合材料,概括文章主要表现了黄旭华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946年的中秋。
高一语试第2页,共8页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
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 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
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 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
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 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
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我
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
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 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
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儿,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儿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
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
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
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
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
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
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 亲热起来。我又问: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高一语试第3页,共8页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
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 又咽了下去。
(节选自茹志娟的《百合花》)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对总攻的交代为下文“借被子”以及小通讯员的牺牲做
了铺垫。
B.这一部分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情节,展现出“我”对小通讯员由生气到产生兴趣,
进而感到亲切的态度变化。
C.小通讯员走路时快时慢,当“我”靠近他时,他又“张皇”“出了一头大汗”,这些细节描
写表现出小通讯员憨厚腼腆的性格,也展现了他对战友的关心。
D.“我”明知小通讯员腼腆,路途休息时却故意坐到他的对面,还调侃他“还没娶媳妇吧”,
这是对他轻视女同志的“反抗”。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 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
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
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
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
高一语试第4页,共8页
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
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
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
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7.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举进士 累:屡次
而.未有荐于上者 而:连词,表转折
B.辄序.而藏之 序:写序文
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 之:助词,的
C.余既哭而铭.之 铭:铭记
因索于.其家 于:介词,向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 掇:选取
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以:介词,凭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B.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C.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D.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9.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欧阳修为亡故的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的序文,重点不在于评论梅尧臣的诗歌,而在于
对他一生怀才不遇表达同情和不平。
B.本文首先通过对梅尧臣坎坷仕途的叙述,抒发了诗人的深沉感慨,进而提出了“穷而后工”
的论点。
C.本文引王文康的评价,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充分肯定了梅尧臣诗歌方面的高度成就,表达了诗
人对老朋友的深挚感情。
D.本文以评述梅诗作为中心,将议论、叙事、抒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在议论和叙述中,充溢
着作者对这位杰出诗人的倾慕和惋惜之情。
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3分)
▲
(2)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3分)
▲
高一语试第5页,共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感 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③夸俗④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⑤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玉蜺:长虹。②天心:君主的心意。③浑:简直,几乎。④夸俗:超凡拔俗。
⑤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主要通过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来表达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B.首联欲扬先抑,二十男儿本应容光焕发,诗人却是面色似冰,而嘘气成虹则显示出诗人内心
的堂堂正气。
C.颔联表明诗人的志向,身世虽微但不甘虚度岁月,时刻等待被君主任用,为国纾难,使乱世
回到太平盛世。
D.颈联“狂”字是诗人兴酣落笔的自我写照,“过人声”表面指歌声美妙,实则指诗人有过人
才学、远大志向。
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相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思想情感。(5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 ▲ , ▲ ”两句领起下阕,引出了对激
昂慷慨的战斗生活的回忆。
(2)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了词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的诗句是“ ▲ ,
▲ 。”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在抒发了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感伤后,发出了“ ▲ ,
▲ ”的感慨。
(4)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 ▲ ”的景象表达了对
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憎.恨(zēng) 摈.弃(bìn) 和言悦色 出类拔萃
B.绷.脸(bēng) 半晌.(shǎng) 得意扬扬 离群索居
C.扎.根(zhā) 毛坯.(pī) 雷厉风行 格物致知
D.幽咽.(yè) 承载.(zǎi) 越陌度阡 坐无虚席
高一语试第6页,共8页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或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
使凤娇受了委曲.。
B.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蜕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
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C.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
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D.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约而同.。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
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放声呼号的巨人,象征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本诗抒发了
对破坏旧世界、创造新时代的渴望,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哦,香雪》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刚通火车的山村。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
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C.《芣苢》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首,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富于诗情画意。“国风”大多是
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普遍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D.《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摆脱了诗律的束缚,以七言为主,笔随兴至。这种写法与李白奇绝
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相融合,达到了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
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
热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
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终唐之世,陶渊明的诗名并不显赫,未遭
诗坛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 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
流传着。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言”,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B.无怪乎在古今诗词中,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
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C.无怪乎在古今诗词中,只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言”,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D.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
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高一语试第7页,共8页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
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岀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
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语言的运用真是一门奇妙的艺术。 ① 。如“一会儿再谈”,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
儿”,是现在谈得不够。又如“她是不止一个孩子的母亲”,说的是她有好几个孩子;“她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② 。有时候,同样的话, ③ 。比如你跟人家打球,别人夸你
打得好,你说“打不好,瞎打”,这是客气;可是,如果打呼噜特别厉害的朋友对同屋的人说“打
不好,瞎打”,那就令人啼笑皆非了。语言的奥妙不胜枚举。人们只是习以为常地说话,并不曾 去认真琢磨所说的话为什么会有这些奥妙。
四、写作(3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位置,有时体现一个人的荣辱与尊卑,
有时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处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就会有不同的作为。即使处在相同的位置,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言行……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对“位置”有怎样的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语试第8页,共8页宁波部分中学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D】A项“淡泊名利、甘为人梯”错,本文突出体现的是黄旭华以身许国,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报国热情;B项“为了缩短核潜艇的建造工期”错。“缩短核潜艇的建造工期”是客观效果并非目的,原文只是说“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C项“与同事同甘共苦的平等精神”错,这里选用黄旭华参与下潜试验事例的目的是表现他以身作则、不畏艰难的高度责任感。
2.【A】A项“不理解”不正确,文中黄旭华的爱人只是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并非不理解。“不理解”的是黄旭华的其他家人。
3.以身报国,奉献一生:离家数年,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分)攻坚克难,积极探索:带领团队研制出水滴型核动力潜艇。(1分)身先士卒,具有高度责任感:冒着极大风险亲自上艇参与试验。(1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4.【D】D项“这是对他轻视女同志的‘反抗’”错误,小通讯员并没有轻视女同志,只是不善于与女性交往。“我”和小通讯员之间的的言行,体现了质朴的人情。
5.①从视觉、嗅觉角度写出了雨后初晴路边清新、祥和、富有生机的景色,衬托出“我”去战斗前线时乐观的心态。(2分)②语言清新、富有诗意,和战争的背景相去甚远,表现“我”作为女性感知细腻的特点,体现诗化小说的风格。(2分)
6.运用了想象(或联想、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
作用:①这段想象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着“我”对故乡生活的热爱。(2分)②增加了“我”对小通讯员的亲切感。(1分)③含蓄地揭示了形成小通讯员纯朴、憨厚的性格的原因。(或者有利于表现小通讯员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7.【A】B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C项“铭”:作墓志铭;D项“以”:介词,因为。
8.【D】句子大意是:假使让他有幸被朝廷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把它们献给宗庙,追随商颂、周颂、鲁颂等的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
9.【B】本文的写作特点在于先议后叙,先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
平事迹,进而发表作者的感慨。
(1)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能使人困厄,大概是困厄的人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然则”“穷”“工”各1分)(3分)
(2)他写的文章,单纯古朴,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的诗罢了。(“说”“徒”各1分,语义通顺1分)(3分)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能使人困厄,大概是困厄的人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被主考部门压制,在地方上困厄,共有十多年的时间。年近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单纯古朴,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喜欢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生所写的东西,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最终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让他有幸被朝廷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把它们献给宗庙,追随商颂、周颂、鲁颂等的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只是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顿时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1.【A】A项“委婉含蓄”错,本诗的抒情手法为直抒胸臆,用语劲直。
12. 表现手法:用典。(1分)王诗尾联“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曹诗“周公吐哺”引用
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1分)
思想情感:王诗“燕然未勒胡雏在”表达了诗人外敌犹在、功业未就的不甘与忧愤之情,(1分)“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1分)曹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曹操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3.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4.【C】A项应为“和颜悦色”;B项绷(běng)脸;D项承载(zài)、座无虚席。
15.【C】亦步亦趋:本指学生跟随老师的脚步。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
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A委曲:作名词,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作形容词,形容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曲折。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B(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可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侧重事物量的改变。蜕化:指虫类蜕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如“思想蜕化”,侧重事物质的改变。D不谋而合,不约而同:都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但语法功能不同, “不谋而合”一般作谓语,“不约而同”一般作状语。)
16.【B】B项“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错,作品没有着笔于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
未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它只是捕捉住瞬间,撷取小小的生活场
景,将艺术描写聚焦在人物身上。细致入微地描绘她们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由此折射出
现代文明给山村带去的新变化。
17.【D】A项,不合逻辑,前面说“古今诗人中”,后面又说诗句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B
项,不合逻辑,前面说“古今诗词中”,后面又说陶渊明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C项,古今诗词中,只有陶渊明的这两句诗是苏轼顶礼膜拜的对象,缩小了范围,与上下文表意不同。故选D。
18.【B】A项,语序不当,“陶诗”应该放在“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的前面。C项,偷换主语,前面主语为“苏轼”,后面主语应为“陶诗”。D项,偷换主语,“被看作人生的真谛”的主语不是“苏轼”。故选B。
19. ①语序不同,语意有别
②是说她还有别的身份或角色
③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表达效果
四、作文(30分)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