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课件(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出师表》课件(共8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1 15:18: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83张PPT)
1
诸葛亮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初步感受诸葛亮的耿耿忠心。
2.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名句。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学习目标
2
解 题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刘禅(刘后主)的呈文。
3
4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5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公元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写作背景
6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 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 代表作是《出师表》。
作者简介
7
关于刘备托孤
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 )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8
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9
听读课文
注意:
1、字音、合理断句。
2、句子的节奏、重音与感情。
10
11
读准字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hóng
fěi


zhì
zāng

quē


12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háng
zhǎng
wěi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攘( )除
rǎng
疏 通 文 意
13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b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bì)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hóng)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fěi)薄(bó),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第 一 段
14
15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 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中道:中途 崩殂:死,用于皇帝
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诚:确实 秋:时候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啊。
第一段
16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懈:懈怠 忘身:奋不顾身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追:追念
但是,朝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的礼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啊。
第一段
17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开张:扩大 光:发扬光大 恢弘:扩展,发扬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当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第一段
先帝崩殂,群龙无首。
天下三分,局势不安。
益州疲弊,形势险峻。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不利条件
有利因素
第一段分析
18
内忧
外患
对内
对外
建议一:
开张圣听
应:
多听进言,广泛纳谏。
不应: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目的:
通忠谏之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zhāo)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第 二 段
20
21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 罚 臧否,不宜异同。
陟:晋升 罚:惩罚
臧否:赞扬和批评 异同:偏义复词,此处指不同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本都是 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不同。
第二段
22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作奸:做坏事 科:法律条文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论:判定
昭:显示 偏私:偏爱,不公道
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令的人以及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正清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第二段
建议二:
赏罚公平
应:
宫中府中,赏罚一致。
不应:
内外有别,偏私不公。
目的:
昭陛下平明之理。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交负责官员处理。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第 三 段
24
25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忠纯:忠诚纯正 是以:即“以是”,因此
简拔:选拔 遗:给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才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
第三段
26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 漏,有所广益。
愚:古时自称,我。 咨:询问
阙:同“缺”,缺点 漏:疏漏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实行,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有启发和帮助。
第三段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第 四 段
27
28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淑均:善良平正 晓畅:通晓,精通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第四段
29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第四段
姓名
特点
好处
原因
工作
郭攸之、费祎、董允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推荐宫中贤臣
推荐营中武将
向宠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能,众议举宠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0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 五 段
31
3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亲近 远:远避
所以:……的原因 倾颓:倾覆衰败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西汉兴旺发达 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东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第五段
33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 痛心遗憾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第五段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死节:能够以死报国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良,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第五段
34
建议三:
亲贤远佞
以史为鉴:
目的:
兴隆汉室。
西汉——兴隆
东汉——倾颓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国家兴颓的关键在于君王能否亲贤远佞。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wǎng)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qīng)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第 六 段
36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平民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有名望,显贵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种地,在乱世中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
第六段
37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以:因为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猥:辱,谦辞 枉屈:屈尊就卑
顾:拜访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屈尊就卑,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第六段
38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 许先帝以驱驰。
由是:由于这样 ,因此 感激:感奋激发
遂:于是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因此我深为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第六段
39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值:遇到 倾覆:指兵败
尓来:自那时以来 有:通“又”,表余数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争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难困危之中领受了使命,自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第六段
40
第6段主要内容:
叙述
身份,生活,追求
品格高远
三顾草庐 不耻下问
由是感激
创业艰难
效忠心愿
41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42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yī)、允之任也。
第 七 段
43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寄:托付 夙:早上 不效:没有效果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细心,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没有效果,以致损害先帝的英明,
第七段
44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兵甲:武器装备
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贫瘠、未开垦的地方。如今已经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
第七段
45
庶 竭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庶:希望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铲除
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诈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原来的国都。
第七段
46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 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所以:用来 斟酌:考虑可否 损益:利弊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第七段
47
认真读第7段,用原文中的话归纳“北定中原”的原因、条件和目的
原因——
条件——
目的——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8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zhāng)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zhào)。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第 八 段
49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效:功效 慢:怠慢
彰:表明 咎:过失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罚我失职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
第八段
50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 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诹:询问 察纳:识别采纳
雅言:正确的言论
陛下也应该自己多加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 深切追念先帝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第八段
51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临:面对 涕零:流下眼泪
如今我正当远离陛下,面对奏章我落泪纷纷,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第八段
52
认真读第8段,思考:文章指出了君臣各自的哪些责任?
诸葛亮——深追先帝遗诏,讨贼兴复汉室
攸之、祎、允等——进献兴德之言
陛下 ——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53
结尾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百感交集,既有无限眷念之情,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及对后主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
54
55
分 析 课 文
56
分析形势
提出建议
形势
不利: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有利:内不懈 外忘身 欲报恩
建议:开张圣听 赏罚公平 亲贤远佞(核心)
追忆往事
陈述理由
追忆先帝知遇之恩:三顾茅庐 临崩寄事
说明北伐时机成熟: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分清责任
表明决心
本人:讨贼兴复之效
朝臣:有兴德之言
后主:听信忠言 追念遗诏
结束语:临行依恋,百感交集
从全文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知恩图报、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
合作探究
57
58
1 文章多次提及“先帝”和“陛下”,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全文十三次提及“先帝”,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字字句句蕴含着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七次提到“陛下”,处处为刘禅着想,激励他效法先帝,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总的来说,作者在这篇表中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报先帝”和“忠陛下”这六个字概括。
全文分析
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全文小结
59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写作借鉴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字词小结
63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形容词做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64
4.优劣得所
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3.此皆良实
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65
7.恢弘志士之气
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6.深入不毛
名词作动词,长草木。
66
8.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9.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67
68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贫民百姓。
布的衣服。
痛恨
布衣
古今异义
69
开张
扩大,扩张
指店铺开业
驱驰
奔走效劳
驱赶、奔跑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70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卑鄙
感激
社会地位份低微,见识浅陋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奋激发。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一词多义


必能裨补阙漏( )
先帝称之曰能( )
中道崩殂( )
咨诹善道( )
能够
能干,有才能

方法
71
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欲报之于陛下也(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这里表示原因
用来


对,对于

72

以光先帝遗德( )
以伤先帝之明(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愚以为宫中之事( )
用来

有所广益( )
斟酌损益( )
以致

因为
认为
帮助,启发
增加
73

以光先帝遗德( )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性行淑均( )
然后施行( )
行阵和睦( )
遗留的
给予
品德,品行
做,执行
行列
74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然后施行( )

若无兴德之言( )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然而,可是
这样
没有
不论

俱为一体( )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众议举宠为督( )



75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可计日而待也( )
却,连词,表转折
来,连词,表修饰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每与臣论此事( )
判定
议论
76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皆良实。
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也”,判断句标志。
倒装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
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临崩寄臣以大事。
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状语后置,应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省略句: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应为“后值倾覆,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斟酌损益 感激涕零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80
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文中两句说尽诸葛亮一生的千古名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文中列举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81
本课结束
82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