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2 11:3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16 表里的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成语有共同特点的一组是( )
A.神采奕奕 鹤发童颜 目光炯炯 实事求是
B.以身作则 忐忑不安 骨瘦如柴 浓眉大眼
C.千载难逢 疲惫不堪 提心吊胆 犹豫不决
D.完璧归赵 闻鸡起舞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2.下列词语的音节中,首字母都需要大写的一组是( )
A.周恩来 北京 人民
B.雷锋 长城 广州
C.五星红旗 主席 骄傲
D.中国 银行 城内
3.下列对“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句中分号写“我”对父亲表里有一个“小蝎子”的说法深信不疑,并感到愉快。
B.它证实了“我”的猜想没有错,表里面有一个活的生物。
C.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肯定。
D.分号表示后一部分比前一部分进一层的关系。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前不久,成安县油棉厂一个职工在下夜班时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撞倒受伤,然后就逃之夭夭。
B.适度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过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C.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这伙制造伪劣产品的人挑动,设置重重障碍,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
D.科学家在对流行病进行分析和动物实验后指出,大量饮酒或饮用酒精配制的饮料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二、填空题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3.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4.某种少见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
6.读拼音,写词语。
习guàn ( ) 花pǔ( ) yán( )酸 花ruǐ( )
sōu( )集 qiū yǐn( ) 出bǎn ( ) jiē( )段
三、语言表达
7.句子积累
1.从《表里的生物》一文中找出关于颜色的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用颜色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完成下列题目。
1.说说它的含义:
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条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重点段落品析
“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9.我对表的好奇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对不能动表产生了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读书吧
谈创造性思维(节选)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有删改)
1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持之以恒:___________
(2)压制: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14.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人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2.B
【解析】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分号这一标点符号前后两部分一般是并列关系,再结合本句的句意进行分析可知,本句中分号的前后两部分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4.B
【解析】
【详解】
修改病句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即可。
A.表述不清,应最后一个句子前添加“肇事者”。
B.正确。
C.“围攻、阻止”位置错误,应该互换。
D.“分析和动物实验后”顺序错误,应互换位置。
故选:B。
5.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识记、理解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将平日积累的内容进行利用,回忆合适的词语。
1.见微知著
[释义]: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2.锲而不舍
[释义]: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司空见惯
[释义]: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4.无独有偶
[释义]: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出处]: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先生与这位老夫子,可称无独有偶。”
6. 惯 圃 盐 蕊 搜 蚯蚓 版 阶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字词,然后写出正确的汉字,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惯、圃、蕊、蚓、驾、版”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绿树,蓝色的,红色的,金黄色的 这块宝石很罕见,很漂亮,通体是红色的。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课文的内容的掌握,在日常学习中要熟读、熟背课文。本题找出《表里的生物》一文中关于颜色的词语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本题中要注意所写的句子中要包含关于颜色的词语。
8. 让我们远离膨化食品,油炸食品这类对身体有害的物质,爱护自身健康。 远离垃圾食品,放飞童年梦想。
【解析】

9.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0.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11.“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解析】
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
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0.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
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11.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合理地分析、总结。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这句话表明“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12. 有恒心,能坚持不轻易放弃。 竭力限制或制止。
13. 过渡 承上启下
14.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解析】
1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注意先理解语句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积累进行解释,注意准确阐释含义。
13.本题考查对段落的分析能力以及重点语句的作用。联系上下段,可知此句是过渡句。因为此句在上下两段内容的接驳处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阅读原文,结合相关段落进行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从这几句可得出有人缺乏创造力的原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