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论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体会孔子通过个人言行去分辨个人性格特点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推及其政治才能的做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和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目录
读出情感
贰
译出味道
叁
研出文化
肆
导入课文
壹
理出要点
伍
第一章
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
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继续生存不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全球150多个国家500多个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孔子穿越时空的影响力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思想
政治
礼即人道 仁即礼制
教育
有教无类道德教育
经济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美学
美善统一
1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不忍则乱大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道不同,不相为谋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
孔子其言
论语其书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经典,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
第二章
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
曾晳(xī) 哂(shěn) 舞雩(yú)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比(bǐ)及 冠(guàn)者 喟(kuì)然
读准字音
听读感知
学习朗读技巧
角色分读
学生6人一组,分别朗读孔子、四弟子、旁白,再选其中一组全班展示。
全班齐读
全班齐读,加深巩固印象,可尝试分层熟读成诵
第三章
译出味道
侍坐:陪长者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弟子。这里的长者是孔子,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
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
题目中人物是根据长幼排序
题目解读
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日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以:因为居:平日、平时不吾知也:宾语前置,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则以何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述志
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师旅:军队
因:接连、接续
为:治理
方:道,合乎礼义的是非准则
冉有述志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如:至于
如:或者
公西华述志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名作动)
曾皙述志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评志
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第四章
研出文化
弟子述志
弟子 志 体现性格 异同对比
子路 民有勇且知方 有抱负,自信, 鲁莽、轻率 同:为政异:国土面积、国家形势、理想期待、说话语气和平-经济-文明
冉有 足民难为礼乐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 宗庙会同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 浴风乎咏归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终极理想:诗意生活
孔子评志
弟子 孔子态度 原因
子路 哂 说话方式不谦让、所谈内容夸大其词
冉有 叹 未正面评,但满意
公西华 惜 赞成治国志向,肯定谦虚态度,但可惜他大材小用
曾皙 与 举止从容,儒家理想,礼治最高境界
分组探讨
1
孔子四弟子回答问题的顺序有何特点?
能否换成和题目一致?
孔子在整个问答过程中,体现了什么教学风格、政治思想?
2
四弟子的理想和孔子的理想有何关联?
3
小组展示
1
四弟子回答问题的顺序规律,态度越来越谦虚有礼,治国理想从和平到经济,再到文化建设,最后是最终理想,越来越靠近孔子的仁政和礼治。题目中弟子出现顺序是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长幼秩序,所以不能换。
从师生称呼可以看出,师生关系和谐亲密,从音乐伴奏答问可以看出谈话自由、包容,无论弟子表现如何,都鼓励畅所欲言。既有循循善诱的团体研讨,也有单独和曾皙的个别交流,教学方式体现有教无类,尊重个性差异。是孔子仁道和礼治的体现。
2
四弟子的理想,一步步实现后,就是孔子的最终理想,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治国为政方略。这些问题都指向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政、礼治。
3
第五章
理出要点
鼓瑟希,铿尔:
莫春者,春服既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答案
一、希,通“稀”,稀疏
二、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三、与,通“欤”,语气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古: 今:
2.加之以师旅 古: 今:
答案:
1.会同,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活用现象
1.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晳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
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名作动,吹风
3.后,名作动,落后
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勇,形作名
6.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 2.毋吾以也 ( )
3.不吾知也 ( )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
5.摄乎大国之间 ( )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
7.异乎三子者之撰 ( ) 8.浴乎沂,风乎舞雩(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 10.为国以礼 ( )
答案:
1.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6.状语后置
7.状语后置 8.状语后置
9.宾语前置 10.状语后置
重点实词
1.居则曰: 2.摄乎大国之间:
3.加之以师旅: 4.比及三年:比及
5.且知方也: 6.舍瑟而作: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9.咏而归: 10.吾与点也:
答案:
1.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夹、迫近
3.加,加到……上 4.比及,到
5.方,道,是非准则 6.舍,放下;作,起
7.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何妨
9.咏,唱歌 10.与,赞成
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2.如 (1)如或知尔: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答案:
1.以 (1)介词,因为 (2)动词,认为
(3)动词,做 (4)介词,用
2.如 (1)假如 (2)或者 (3)至于
一词多义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3)则何以哉( ) (4)加之以师旅( )
(5)以俟君子( )
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
言(1)亦各言其志也( )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答案:以 (1)因为(2)认为,动词 (3)做、为,动词 (4)用、那,介词(5)而,连词 尔(1)你、你们,代词 (2)……的样子,词尾言(1)说、谈,动词 (2)话,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