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6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2 09: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步步惊心》是清代穿越宫廷剧,于2011年9月10日在湖南卫视首播。该剧改编自桐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现代白领张晓因车祸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成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她看透所有人的命运,却无法掌握自己的结局,身不由己地卷入“九子夺嫡”的纷争的故事。
《步步惊心》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四、闭关锁国政策
目 录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沿用明朝的官制,在中央设立内阁和六部,但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阻碍了中央集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享有怎样的权力,它对皇权有威胁吗?
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它不仅使内阁形同虚设,最主要的是它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过155年。
“议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现于崇德元年(1636)以后﹐但满族上层贵族与议国政的制度,却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之初即已形成。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后金的军国大事,都由诸贝勒等人共议裁决。诸贝勒大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 代善
一、军机处的设立
⑵康熙时,设立南书房。
1.背景:
南书房原是康熙帝读书的地方,因其地处皇帝办公的乾清宫的西南而得名。南书房是康熙朝设立的,是康熙皇帝为加强皇权、巩固清朝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选拔翰林等官员到南书房值班,随时接受皇帝的咨询,或处理各种文书。南书房行走,就是指原来有翰林一职,而被派到南书房中去执勤。凡入值南书房的翰林,其正式官衔,称为"南书房翰林",也叫"南书房行走"。南书房行走,就是康熙皇帝的清秘近臣,在清廷诸大臣中的地位尤为显赫。
关于南书房创设的目的,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打算设置南书房时说:“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东华录》载,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始设南书房,简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等入直,以备顾问”。
(1)设立时间:
一、军机处的设立
2. 军机处成立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清朝军机处内景
议一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军机处的设立对君主集权的强化有什么作用?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清代史学家赵翼
就是说军机大臣的任务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2)职责:
一、军机处的设立
2. 军机处成立
皇帝裁决,拟写成文,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
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形式上始终是一个临时机构的地位。
一、军机处的设立
2. 军机处成立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地位:
(4)性质:
清朝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每天处理奏折多至五六十件,年末时可达上百件,而且必须当日完成……军机处日常工作是在皇帝的严密监视下进行的;军机处大臣被召见时,太监也不能在旁边;军机处的差役“苏拉”,则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担任。
——冯元魁《军机处与清朝多的封建专制制度》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军机处日程日志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军机大臣入值后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
一、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5)特点:
2. 军机处成立
(6)影响、作用: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3.评价:
军机处的设立,一方面,军国事务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和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扼杀了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但是,军机处的设立并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它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一、军机处的设立
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有以下两种观点,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议一议: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观点一: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
观点二: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
皇 帝
内阁和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君主集权强化的标志
清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
南书房
乾隆时废除
沈阳故宫
乾清宫
思考:沈阳故宫和乾清宫在建筑布局和设置上反映出什么问题?
在沈阳故宫开议政王大臣会议时,皇帝坐在中间的大政殿里,处于中心位置;议事大臣还能坐在甬道两边的“十王亭”里,位置也很重要。沈阳故宫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在北京的乾清宫、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时,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军机大臣就只能跪在地上了,因此,乾清宫与军机处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
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含义:所谓文字狱,就是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的大批冤狱。
材料一:查嗣庭任江西主考时出题“维民所止”,被人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查嗣庭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嗣庭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规模大,
次数多
1、文字狱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2)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3)兴盛时期:
康雍乾三代
(4)特点:
庄廷龙修《明史》:使用明朝年号,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清的事迹。
胡中藻作诗:“一把心肠论浊清”。
徐骏作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
查嗣庭在江南主持科举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
剖棺戳尸,
株连72人。
腰斩株族,
祸及师友。
斩首
入狱自杀,
戮尸枭示,
满门抄斩。
清朝文字狱一览表
文字狱在历朝时有发生,以清朝最为严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烈,中国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嘉庆帝亲政后改变了乾隆朝的文字狱政策,着手平反,此后古代文字狱基本结束。
庄廷珑《明史》案: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
戴名世《南山集》案:同情前明政权,使用南明年号。
吕留良案:反对清朝统治
胡中藻案:因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指为侮辱清朝。
徐骏案:因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指为侮辱清朝。
查嗣庭案: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被指有辱圣上为“诽谤大逆”.
议一议
是加强专制,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统治者为何要大兴文字狱?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史料
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略》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影响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朝代 重大事件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历史上控制思想的重要事件
2、文化专制政策
(1)目的:
为了维护集权统治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2)措施:
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编纂图书文献;
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检查,销毁禁书。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拉拢文人,于是尊奉孔孟之道,顺治帝与康熙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材料: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 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 ,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 ,巩固满清统治 ,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 ,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1],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内容十分丰富。
鲁迅在批评明清和民国文人时表示:“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民国)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著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四库全书其实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表面上的古籍整理,实际上目的是将古代的文籍篡改以删去不利之处保留对其有利的部分。所以这并不是什么文化整理,而是粉饰的焚书坑儒,而且较之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大量珍贵的史料遭到篡改或销毁,不得不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浩劫。它的收集在客观上其实毫无价值,所谓的“整理之功”只不过是集聚篡改后的糟粕罢了。
乾隆毁书和篡改书籍近20年,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3)影响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
①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②乾隆以后,贪风更盛,各级官吏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民众;
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虚耗,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社会危机重重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原因:
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
2、表现:
和珅(全名:钮祜禄·和珅,别称:善保,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清朝乾隆年间政治家、商人,清朝著名贪官。和珅初时为官清廉,1780年通过审结李侍尧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随着权力的成长,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积攒了大量钱财。他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均有往来经商,是18世纪世界首富。嘉庆帝在乾隆死后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并赐其自尽。
乾隆帝评价: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唯明切断。平萨拉尔,亦曾督战。赐爵励忠,竟成国干。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不择手段地聚敛财物。嘉庆皇帝继位后,他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据不完全统计,查抄的黄金有335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75座,银号42座,还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珍贵衣物、珠宝、古玩、洋货等不计其数。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仅例所应有的各项陋规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如果是黑心贪黩的知府,那就不知要捞多少了.后来此谚的含义扩大为:即使是政声清廉的官员,也要捞上成千上万两银子,至于贪官就更不用说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袁枚: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对少时的和珅、和琳评价)
冯英廉:①机敏且善察言观色。②相貌白杳而英俊,少有大志,他日前途不可估量。
阿桂:此欺上瞒下之辈,吾早晚必为国除之!
朱珪:①珅早年好学,唯其为官后日渐贪婪,后手握权柄,挟百官于朝廷。不顾师生之谊,陷吾于不义。②今珅已殁,吾惜其才致其入歧途。吾本欲与其一同为皇上效力,惜珅先吾而去,令吾感叹。
于敏中:此人奸险古来稀,吾欲除之而后快。惟其善测上意,宠冠诸臣,难以除之。
昭梿:和相虽位极人臣,然殊乏大臣体度,好言市井谑语,以为嬉笑。
马戛尔尼: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斯当东:和中堂的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结果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3、影响:
(2)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 ——嘉庆帝的敕谕
四、闭关锁国政策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背景: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根本原因)。
(2)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四、闭关锁国政策
2、具体表现:
⑴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
⑵收回台湾建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⑶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四、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注意:不是“禁止”或“严禁”对外贸易
2.含义:
1684年,清朝对海上贸易先后作了若干具体规定:一、沿海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与直隶省,听百姓装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海上贸易捕鱼。预行禀明该地方官登记名姓,取具保结,发给印票。二、在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海关,管理来往船只,并征收税银。外国贡船所带货物不再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听所差部臣照例收税。三、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尽行停止。若有违禁将硫磺、军器等物,私载在船出洋贸易者,仍照律处分。
十三行商人和外商洽谈贸易
只能住指定会馆,不能在广东过冬,不能向中国商人借款,不能打听商业行情。
——《防夷五事》
广州十三行
是经清政府特许设立的对外贸易组织。他们垄断
对外贸易,又受清政府委托行使一定的外交权。
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之一,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人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正方:闭关锁国利国利民。
反方:闭关锁国误国误民。
辩论赛
四、闭关锁国政策
3、影 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政治上君主专制
思想上文化专制
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开放,反对闭关。
课堂总结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雍正建立军机处
清朝历代皇帝表
口诀:
努皇顺,康雍乾;
嘉道咸,同光宣。
清朝(1644年~1911年)享国祚268年,历12帝,满族,爱新觉罗氏。清朝总共十二帝: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绵宁,后改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 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清朝皇陵(清东陵与清西陵)
《宫锁心玉》,又名《宫》,是《宫》系列的第一部。是古装穿越爱情剧。讲述一个现代少女洛晴川穿越到清朝的故事。
推荐相关影视剧
《宫》系列
《宫锁珠帘》(其它译名宫2,宫锁心玉2)是一部清代古装类电视剧,于2012年1月20日在湖南卫视首播。
该剧主要讲述了清朝雍正年间,候补四品典仪凌柱之女怜儿在皇宫中的爱恨纠葛故事。故事发生在清朝 雍正年间,为了帮助父亲的 仕途,候补四品典仪凌柱之女怜儿几番周旋奔忙,由此结识了十七王爷,并在王府期间和王爷互生情愫。但是命运却将她引领进了凶险异常、斗争激烈的皇宫。经过一番运作,怜儿果然得到皇帝的垂青,可是福兮祸所倚,她的前方注定充满了无数的荆棘
《宫锁珠帘》
《宫锁连城》(其它译名宫3、凤还巢之连城),于2014年4月8日登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首播。该剧为《宫锁心玉》和《宫锁珠帘》的续作,讲述清朝乾隆年间,连城、恒泰、醒黛三人的爱情故事。
剧情简介:乾隆元年,孤女连城为救母施骗江湖,被捕头恒泰抓住,两人不打不相识,连城对恒泰暗生情愫。时值瘟疫流行,青楼女子江齐眉以舞筹款,赢得了恒泰的心。恒泰执意将齐眉娶进家门,连城伤心离开恒泰。街头巧遇微服私访的弘历,二人结伴同行。乌拉那拉王府沈太君发现连城是王府流落民间的格格,当即命人找回。齐眉在危难之际抛弃恒泰,恒泰灰心丧气,连城赤诚相待,终于换得恒泰的真心。为光复家族威望,沈太君要送连城进宫。为守护爱人,恒泰设法入宫当差。阴差阳错,弘历爱上了连城,醒黛爱上了恒泰。当得知恒泰所爱是连城,醒黛因爱生恨,害死连城。多年后,贵为皇后的醒黛身处险境,却得高人相救。迷茫中,醒黛却见恒泰与连城乘舟而去。
《宫锁沉香》(The Palace,其它译名:宫电影版、宫4)一部爱情古装电影,于2013年8月1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是《宫》系列的第四部,讲述了宫女沉香与清康熙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之间的一段一见钟情,却又历经种种误会与磨难,终获幸福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十三岁的兆佳沉香入宫遇了同龄的宫女琉璃,结为好友。琉璃一心想出人头地,企图邂逅的阿哥变凤凰,不惜背叛陷害沉香;而沉香则偶然与十三阿哥相爱,经过曲折坎坷,二人终于归隐远去,相爱厮守。
《金枝欲孽》(外文名War and Beauty)是一部古装电视剧,于2006年2月15日在香港TVB电视台播出。该剧以清嘉庆十五年的后宫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如玥、玉莹、尔淳等妃嫔为争宠而勾心斗角的故事。2005年12月1日,《金枝欲孽》荣获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剧集节目组特别优异奖。
《金枝欲孽·贰》(英语:Beauty at War2)是清装宫廷电视剧,该剧讲述了嘉庆年间以钮祜录氏出身的两姊妹钮祜禄·如玥和钮祜禄·宛琇为首的一群清廷后宫女人间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恩怨情仇的故事 。于2013年4月22日首播。此剧是2013年无线节目巡礼电视剧之一,亦为第十六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中无线电视推介的6部重头剧之一,以及第十七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中无线电视推介的17部剧集之一。此剧以谣言与梦境的方式与上辑《金枝欲孽》呼应,角色除钮祜禄·如玥一角继续出现外,上辑的故事与人物关系只以谣言或梦境方式隐约出现于此剧而无先后承接,故此剧既是续写又是新作。
新旧版《还珠格格》系列
C
A
中考真题
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唯一对外通商的城市是( )
A.杭州 B.香港
C.广州 D.泉州
2.(2021·广东)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湖北荆门)3.清朝前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度
D.重视“以德化民”
4.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B
A
5.清朝初年,掌握实权的是 ( )
A.内阁 B.六部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宦官
6.清朝初年,实权掌握在( )
A.汉族地主手中
B.蒙古贵族手中
C.满洲贵族手中
D.皇帝手中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的是(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内阁和六部的设置
C.军机处的设置
D.文字狱的实行
C
C
C
8.军机处创设于(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9.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0.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C
D
D
11.乾隆皇帝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于是清廷在 1757 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
A.乾隆时期商业不发达
B.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12.清朝规定:死刑复核经地方秋审和京师朝审,再报皇帝批准,原则是“情有可原,即开生路”,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君主随意杀人的现象。这表明,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执法的人情因素增强
C.用法治约束君主滥刑
D.对生死判决十分审慎
C
D
13.清朝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今有成。”说明了当时( )
A.西学东渐成为主流
B.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C.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统治者推行开放的政策
14.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的主要原因是清统治者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 )
A.鼓励海外贸易政策 B.对外开放政策
C.开明政策 D.闭关锁国
D
B
C
15.雍正元年设立经济审查机构——会考府。会考府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独自承担经济案件审查,直接受命于皇帝,可直接上呈奏本或请旨,其中不乏对所查部门的批评指责之词。雍正三年八月,皇帝上谕:“会考府本属有益,但恐设立日久,多一衙门即多一事端,着将会考府停止。”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会考府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B. 会考府临时办差,事成后失去利用价值
C. 会考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D. 会考府职权敏感,影响朝政的稳定
D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