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易错题专项训练检测试题5大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易错题专项训练检测试题5大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1 16:5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易错题专项训练检测试题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 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9.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日边红杏倚云栽。(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3)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 (唐)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以“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为例分析这首诗歌的扣题艺术。
(2)在《琵琶行》中,他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作了铺排的描写,而在这首绝句中,则用简洁的笔法作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暗示。请结合本诗分析。
【参考答案】
2.(1)D(2)先写暮春时节意兴索然,无心赏景。再感叹年迈体衰,渴望归隐。最后想象在春水泛舟、柳丝低垂中如愿归去,心情明快。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解析:(1)D(2)先写暮春时节意兴索然,无心赏景。再感叹年迈体衰,渴望归隐。最后想象在春水泛舟、柳丝低垂中如愿归去,心情明快。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理解错误,“春涨动”应该是春水涨动,对应后文的“小舟”。故选D。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荒园萧瑟懒追随”,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寻游观赏,写出诗人懒于欣赏荒芜之景的心情,而由标题“春晚”又知这是暮春时节的荒芜景色。“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意为“我久已老(梦不见周公),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傍”,可见诗人感叹自己已经年迈体衰,“钓丝”隐含归隐之意,体现作者的隐居之意。“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想象春水泛舟、柳丝低垂的静谧之景,又有第二句燕
子翻飞黄莺欢叫的愉悦景象,结合“窗下日长多得睡”,白天愈来愈长,正好在窗下多睡一会儿,流露出诗人在想象中如愿归去,心情明快。
故答案为:⑴D;⑵先写暮春时节意兴索然,无心赏景。再感叹年迈体衰,渴望归隐。最后想象在春水泛舟、柳丝低垂中如愿归去,心情明快。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9.(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解析:(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
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解析】【分析】(1)A项,描绘杏花娇艳的意图是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故选A。
(2)A项,用“多情”一词将“月”拟人化。B项,用“约”将“花”“月”拟人化。C项,用“弄”将“花”拟人化。D项,“淡著胭脂匀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杏花”拟作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的妆容。这句诗在《红楼梦》中出现过,曹雪芹引自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之恩中举者的不满;《红楼梦》引用此句意在暗示探春远嫁海南镇海总制周家的命运;但没有用到拟人手法。
故选D。
(3)赵词“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写出杏花盛开如火,美丽娇艳,香气四溢,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杏花娇艳,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抒发了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出诗人与英雄豪杰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用白描手法描绘共同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与下片如今诗人独登小阁对比,诗人看新晴,听渔唱,感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有着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作者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故答案为:(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准确理解诗句含义,结合排除法。
(3)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感情的鉴赏能力,要把我诗歌内容,联系注释,紧密结合词句分析感情的内容。
12.(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解析:(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
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
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14.(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
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②以“朋友离别、解析:(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②以“朋友离别、世路干戈”是总起,颔联承“干戈”而感伤时势,颈联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浓重的忧时情怀,超脱了个人的离群之悲。全诗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颇合杜诗“顿挫”之美;③把时事引入传统的离别酬酢之中,将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表现岀诗人无限的忧国伤时之情,与杜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精神相一致。
【解析】【分析】(1)本诗颈联,“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作者以“醒客”自居,表达对“醉客”的不满和嘲讽之情。屈原《渔父》中“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比喻说在乱世中,大家都沉沦里面不明是非,只有我一个人看的清现在的局势。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诗歌以“雪岭来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的紧张局势与“座中醉客延醒客”的酒宴场面形成对比、反衬国家前景的变幻莫测。诗歌风格上二者都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两者的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体现出了沉郁顿挫的特点。回答时注意结合具体诗句。
故答案为: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⑵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②以“朋友离别、世路干戈”是总起,颔联承“干戈”而感伤时势,颈联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浓重的忧时情怀,超脱了个人的离群之悲。全诗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颇合杜诗“顿挫”之美;③把时事引入传统的离别酬酢之中,将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表现岀诗人无限的忧国伤时之情,与杜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精神相一致。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内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6.(1)“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解析:(1)“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
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
(2)弹筝人虽为人表演,却似乎忘记观察者的存在,而完全沉浸到音乐之中。所以说她是“自弹自感”并不知不觉俯下颜容。而音乐正是由于演奏者的情感而变得动人,之后音乐出现停顿“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包含着最大的“有”。
【解析】【分析】(1)读懂全诗,精读第一句“紫袖红弦明月中”。该诗的题目是《夜筝》,是写诗人在夜晚欣赏一位女子弹筝。“紫袖红弦明月中”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
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开篇以“明月”夜中,乐伎弹琴写起,“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紫袖红弦”照应标题中的“筝”。且首句以“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若“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浔阳江头的那个月明之夜。本题抓住“紫袖红弦”照应“筝”,“明月”照应“夜”来回答即可。
(2)首句交代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此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别有深情”
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包含着最大的“有”。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疑绝,凌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故答案为:⑴“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
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
⑵弹筝人虽为人表演,却似乎忘记观察者的存在,而完全沉浸到音乐之中。所以说她是“自弹自感”并不知不觉俯下颜容。而音乐正是由于演奏者的情感而变得动人,之后音乐出现停顿“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包含着最大的“有”。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对精彩的字词进行点评,指出其表达巧妙之处。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描写技巧的能力。本题没有细节的描绘,然而语言却极具丰富的暗示性内涵,因而由弹筝者的动作神态和听者的感受去分析即可体味出音乐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