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2《边城》(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2《边城》(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1 16: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边 城
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
学习目标
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和边城淳朴的民风。
2.感悟至善至美的人性,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题解
“边城”既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也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二、内容简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
一个飘渺美丽的桃源;
一个梦中的世界;
一个理想的王国。
三、感受连城的风景、风俗和人性
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2.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中秋夜,青年男女用歌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A.翠翠与傩送;
B.翠翠与爷爷;
C.爷爷与过渡人;
D.爷爷与老熟人;
F.顺顺与儿子……
3.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A.翠翠与傩送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1.爷爷对翠翠的感情怎么样?翠翠对爷爷的感情怎么样?
2.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说的是什么事
3.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4.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B.翠翠与爷爷:(亲情)
人性美:湘西民风古朴而醇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风景美
风俗美
人性美
人情美
由此组成了一篇美丽的文字——这就是《边城》
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淳朴、重义轻财、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忠于职守、深爱至亲。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心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天保: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天保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纯洁,他爱翠翠,在对翠翠的爱中又掺着世俗的计较。
傩送:外在俊美,善良。心灵勇敢、坦白、无私。多才多艺,正直高尚,为爱情不计较物质得失。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四、人物形象分析
纯朴。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善解人意。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坚强。她情窦初开,爱上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勇于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争取自己的爱情。最后天保意外而死,傩送出走,外公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即使不知道要等到何时,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表现其对爱坚贞执着,外柔内刚。
翠翠
孤寂。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
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并不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心上人归来。
翠翠
祖父
傩送
爱·矛盾·孤寂
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五、主题思想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沈从文的贡献在于创作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实际上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他注意意境,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时重在风俗,重在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健康与原始,蒙昧并存。他的办法是“纯化”,把自然风景,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是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
六、赏析诗化的语言
叙事: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汪曾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作者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作者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课堂小结
七、拓展升华
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