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基础知识+单元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基础知识+单元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2 23:06: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单选题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下面对隋朝特点的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
A. 经济繁荣 B. 短暂而繁荣 C. 统治残暴 D. 节俭盛行
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
A. 秦始皇统治时期 B. 汉武帝统治时期
C. 隋文帝统治时期 D. 隋炀帝统治时期
《全球通史》一书指出:“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最直接的作用是(  )
A. 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 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C. 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D. 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
A. 郡县制的实行 B. 刺史制度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 D.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他创科举、凿运河,造福后世;他贪享乐、费民力,世人唾骂。”。里面的他是()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高祖 D. 唐太宗
公元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A. 李隆基 B. 李渊 C. 李世民 D. 李元霸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重用人才
②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重视发展经济
④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唐朝前期的四位皇帝,依次是(  )
①唐太宗
②唐高祖
③武则天
④唐高宗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临朝听政,开创殿试
C. 重用人才,奖励生产
D. 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时间,唐朝人才云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先后任宰相……“开元盛世”的中华,开阔、宏图、多彩,其影响力远播世界。材料反映出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在于()
A. 重用人才 B. 重视科技 C. 发展教育 D. 经济实力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写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筒车 B. 曲辕犁 C. 翻车 D. 水碓磨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菜地)。”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丝织工艺的提升
C.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长安城市的发展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以下不能体现它繁荣盛世的是(  )
A. 曲辕犁 B. 耧车
C. 鉴真塑像 D. 文成公主进藏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 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 不畏艰难的精神
看到图1和图2的两位人物,你会联想的词语是
A. 不畏艰辛 B. 助人为乐 C. 真诚待人 D. 改革创新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A. 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 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 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 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三国鼎立
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但是唐朝终究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其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安史之乱 B. 八王之乱 C. 蕃镇割据 D. 农民起义
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民族大学蒙曼教授曾说:“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全国、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6世纪晚期,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整理自《中国历史七年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由柏杨《中国人史纲》修改整理
材料三:炀帝此举(指修大运河),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四: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完成隋朝统一的是谁?隋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中于慎行的核心观点“不仁而有功者矣”,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4)根据对材料四“流星”一词的理解,请你高度概括一下隋朝历史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二 “科第之设,草泽[贫困老百姓]望之起家,簪绂[富贵官宦]望之继世。”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四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和二回答: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
(2)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开创殿试和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分别是哪个皇帝?
(3)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根据材料三回答: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
问题三:材料四中的“贞观”和“开元”分别是指哪个皇帝开创的盛世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四 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1) 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行业的进步?此外唐朝出现的新的灌溉工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中图3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2) 材料二中的“唐太宗”采用什么制度“赚得英雄尽白头”?这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 材料三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4) 材料四可以看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玄奘西行求法产生什么影响?(5)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人口数
649年 1900万人
726年 4141万人
741年 4531万人
材料三:(下图)
图一 图二
材料四: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的哪些治国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材料三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灌溉、耕作工具的名称。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唐朝时期社会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隋朝创立科举选官制度,焕发出社会发展的活力。隋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对外交往上,也体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中外交往频繁,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以及周边国家派遣遣唐使等,故隋唐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C正确。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故排除 A。
B.秦朝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排除B。
D.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故排除D。
故选C。
2.【答案】B
【解析】B.隋文帝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他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开皇之治”;后期隋炀帝的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朝灭亡,时间短暂,但繁盛一时。故B正确。
AC.两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D.节俭盛行不是特点,故排除。
故选B。
3.【答案】D
【解析】隋炀帝大业元年至六年,即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科举制的最直接作用是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下层人士可以由此入官,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
5.【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科举制的创立。“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反映了这一制度不能真正选拔有才能的人,为改变这一局面,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6.【答案】B
【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他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朝灭亡。故B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唐太宗时期,重视发展生产,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因此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是: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唐高祖618年至626年在位,唐太宗627年至629年在位,唐高宗650年至683年在位,武则天684年至705年在位,所以这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皇帝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熟记唐朝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
10.【答案】D
【解析】既然是肯定武则天,那么必须她所做的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发展有益,我们才肯定。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和题干信息,“唐朝人才云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先后任宰相……”可以看出唐玄宗开元年间,重用贤能,励精图治,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A正确。
BCD.三个选项内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A.分析题干可知,描述的是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舀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故A正确。
B.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排除B。
C.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排除C。
D.水碓磨是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机具,以河水流过水车进而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上下舂米,排除D。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D.“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对长安城的描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街道整齐,排水设施齐全,内分为坊和市,市坊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D正确。
ABC.题干未提及农业、丝织工艺和垦田相关史实,故排除ABC。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B.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不能体现唐朝的繁荣,故B符合题意。
ACD.这三项分别体现了唐朝在经济、外交和民族关系方面的成就,能够体现唐朝的繁荣,排除。
15.【答案】A
【解析】“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BCD虽然也与两人相关,但不是根本原因。
16.【答案】A
【解析】A.从图片“玄奘”“鉴真”和所学可知,玄奘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都体现了两人不畏艰辛的精神,故A正确。
BCD.其余三项与两人的事迹并不符合,故排除BCD。
故选A。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玄奘西游天竺的相关史实。结合题干中“那烂陀寺""三千佛经的精义"可知,这是对玄奘西游天竺的评价,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故选B。
18.【答案】B
【解析】
B.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B。
19.【答案】C
【解析】略
20.【答案】B
【解析】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21.【答案】(1)人物:隋文帝;意义: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改变了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
(3)同意此观点。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开凿大运河,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因此称其“不仁”;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因此称其“有功”。
(4)特点:短暂而繁荣。
22.【答案】问题一:(1)科举制;隋炀帝。
(2)武则天和唐玄宗。
(3)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文学艺术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问题二: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问题三:唐太宗、唐玄宗。
23.【答案】【小题1】农业、手工业。筒车。唐代女子骑马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小题2】制度:科举制。
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小题3】开明。文成公主入藏。
【小题4】开放。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中印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题5】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统治者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改善民生;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或任用贤才;对外开放;工具创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等。
24.【答案】(1)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等。
(2)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筒车和曲辕犁。
(4)繁荣与开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下面对隋朝特点的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
A. 经济繁荣 B. 短暂而繁荣 C. 统治残暴 D. 节俭盛行
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
A. 秦始皇统治时期 B. 汉武帝统治时期
C. 隋文帝统治时期 D. 隋炀帝统治时期
《全球通史》一书指出:“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最直接的作用是(  )
A. 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 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C. 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D. 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
A. 郡县制的实行 B. 刺史制度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 D.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他创科举、凿运河,造福后世;他贪享乐、费民力,世人唾骂。”。里面的他是()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高祖 D. 唐太宗
公元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A. 李隆基 B. 李渊 C. 李世民 D. 李元霸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重用人才
②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重视发展经济
④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唐朝前期的四位皇帝,依次是(  )
①唐太宗
②唐高祖
③武则天
④唐高宗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临朝听政,开创殿试
C. 重用人才,奖励生产
D. 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时间,唐朝人才云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先后任宰相……“开元盛世”的中华,开阔、宏图、多彩,其影响力远播世界。材料反映出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在于()
A. 重用人才 B. 重视科技 C. 发展教育 D. 经济实力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写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筒车 B. 曲辕犁 C. 翻车 D. 水碓磨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菜地)。”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丝织工艺的提升
C.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长安城市的发展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以下不能体现它繁荣盛世的是(  )
A. 曲辕犁 B. 耧车
C. 鉴真塑像 D. 文成公主进藏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 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 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 不畏艰难的精神
看到图1和图2的两位人物,你会联想的词语是
A. 不畏艰辛 B. 助人为乐 C. 真诚待人 D. 改革创新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A. 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 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 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 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三国鼎立
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但是唐朝终究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其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安史之乱 B. 八王之乱 C. 蕃镇割据 D. 农民起义
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民族大学蒙曼教授曾说:“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全国、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6世纪晚期,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整理自《中国历史七年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由柏杨《中国人史纲》修改整理
材料三:炀帝此举(指修大运河),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四: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完成隋朝统一的是谁?隋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中于慎行的核心观点“不仁而有功者矣”,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4)根据对材料四“流星”一词的理解,请你高度概括一下隋朝历史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二 “科第之设,草泽[贫困老百姓]望之起家,簪绂[富贵官宦]望之继世。”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四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和二回答: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
(2)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开创殿试和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分别是哪个皇帝?
(3)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根据材料三回答: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
问题三:材料四中的“贞观”和“开元”分别是指哪个皇帝开创的盛世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四 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1) 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行业的进步?此外唐朝出现的新的灌溉工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中图3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2) 材料二中的“唐太宗”采用什么制度“赚得英雄尽白头”?这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 材料三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4) 材料四可以看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玄奘西行求法产生什么影响?
(5)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
时间 人口数
649年 1900万人
726年 4141万人
741年 4531万人
材料三:(下图)
图一 图二
材料四: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的哪些治国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材料三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灌溉、耕作工具的名称。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唐朝时期社会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隋朝创立科举选官制度,焕发出社会发展的活力。隋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对外交往上,也体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中外交往频繁,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以及周边国家派遣遣唐使等,故隋唐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C正确。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故排除 A。
B.秦朝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排除B。
D.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故排除D。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隋文帝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他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开皇之治”;后期隋炀帝的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朝灭亡,时间短暂,但繁盛一时。故B正确。
AC.两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D.节俭盛行不是特点,故排除。
故选B。
3.【答案】D
【解析】隋炀帝大业元年至六年,即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知道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科举制的最直接作用是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下层人士可以由此入官,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下层人士可以由此入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本题以科举制为主线,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影响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科举制的创立。“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反映了这一制度不能真正选拔有才能的人,为改变这一局面,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掌握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炀帝功过,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他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朝灭亡。故B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唐太宗时期,重视发展生产,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武则天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因此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是: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本题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作为。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C
【解析】唐高祖618年至626年在位,唐太宗627年至629年在位,唐高宗650年至683年在位,武则天684年至705年在位,所以这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皇帝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熟记唐朝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武则天。要求注意掌握武则天的主要作为。
【解答】
既然是肯定武则天,那么必须她所做的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发展有益,我们才肯定。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和题干信息,“唐朝人才云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先后任宰相……”可以看出唐玄宗开元年间,重用贤能,励精图治,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A正确。
BCD.三个选项内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筒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分析题干可知,描述的是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舀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故A正确。
B.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排除B。
C.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排除C。
D.水碓磨是利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机具,以河水流过水车进而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上下舂米,排除D。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盛唐社会气象,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对长安城的描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街道整齐,排水设施齐全,内分为坊和市,市坊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D正确。
ABC.题干未提及农业、丝织工艺和垦田相关史实,故排除ABC。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繁荣,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不能体现唐朝的繁荣,故B符合题意。
ACD.这三项分别体现了唐朝在经济、外交和民族关系方面的成就,能够体现唐朝的繁荣,排除。
15.【答案】A
【解析】“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BCD虽然也与两人相关,但不是根本原因。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交流的相关知识,把握“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的最根本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A.从图片“玄奘”“鉴真”和所学可知,玄奘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都体现了两人不畏艰辛的精神,故A正确。
BCD.其余三项与两人的事迹并不符合,故排除BCD。
故选A。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玄奘西游天竺的相关史实。结合题干中“那烂陀寺""三千佛经的精义"可知,这是对玄奘西游天竺的评价,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故选B。
1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B。
19.【答案】C
【解析】略
20.【答案】B
【解析】从表面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21.【答案】(1)人物:隋文帝;意义: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改变了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
(3)同意此观点。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开凿大运河,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因此称其“不仁”;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因此称其“有功”。
(4)特点:短暂而繁荣。
【解析】(1)本题考查隋朝的统一及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6世纪晚期,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开凿,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完成隋朝统一的是隋文帝。根据材料“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的统一的意义是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及其作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可以概括,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作用是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改变了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
(3)本题考查材料三中于慎行的核心观点“不仁而有功者矣”的看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炀帝此举(指修大运河),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病结合所学可知,同意此观点。因为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开凿大运河,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因此称其不仁”;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因此称其“有功”。
(4)本题考查隋朝历史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四“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22.【答案】问题一:(1)科举制;隋炀帝。
(2)武则天和唐玄宗。
(3)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文学艺术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问题二: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问题三:唐太宗、唐玄宗。
【解析】问题一:(1)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材料一是我国古代科举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开武举,亲自面试学生。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问题二: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问题三:据材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可知,材料四中的“贞观”和“开元”分别是指唐太宗、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因其年号是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问题一: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
问题二: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
问题三: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本题考查科举制、唐朝的民族政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小题1】农业、手工业。筒车。唐代女子骑马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小题2】制度:科举制。
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小题3】开明。文成公主入藏。
【小题4】开放。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中印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题5】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统治者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改善民生;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或任用贤才;对外开放;工具创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等。
【解析】1.
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筒车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气象、筒车相关史实。
2.
本题考查科举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等相关史实。
3.
本题考查民族关系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关系相关史实。
4.
本题考查对外交往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外交往等相关史实。
5.
本题考查科举制、盛唐气象、筒车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盛唐气象、筒车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等相关史实。
24.【答案】(1)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等。
(2)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筒车和曲辕犁。
(4)繁荣与开放。
【解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等。
(2)本题考查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的趋势及其两个盛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知,唐朝人口发展的趋势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关。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根据材料三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筒车,用于灌溉;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曲辕犁,用于耕作。
(4)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社会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四“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可以概括,唐朝时期社会特点是繁荣与开放。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