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王》课件(共40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老王》课件(共40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1 19:18: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老王》教学设计
课题 《老王》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了解故事情节,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平常关注的可能大多是球星、歌星。你们关注过身边的小人物吗?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 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或许是送煤气的大叔,卖小菜的老大爷,扫大街的大婶,你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幸福、他们的无奈吗?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今天,作家杨绛会给我们一一个很好的答案。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课文《老王》。引出课题:《老王》 学生按小组交流后举手回答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自由畅谈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走进作者: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背景介绍:本文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钱钟书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作者夫妇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杨绛《一百岁感言》节选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萧乾的《枣核》,张洁的《挖荠菜》等等;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文体介绍: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词语积累: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3.惶恐:惊慌害怕。4.荒僻:荒凉偏僻。5.塌败:塌陷破败。6.滞笨:呆滞笨拙。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8.愧怍:惭愧。整体感知:阅读全文,试着给文章划分结构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深入探究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深入探究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深入探究3:“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深入探究:4: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怎样的作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侧面描写。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作铺垫。深入探究5:“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镶嵌”一词能否改为“站立”?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不能更换。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深入探究6: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矛盾吗?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深入探究7:“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肖像描写。“骷髅”指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深入探究8:“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分析句中的“直”字的作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直”字表现出老王的行动之艰难,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给“我”送物品,表现出老王的善良。合作探究1:第14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他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合作探究2:第16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如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本能的反应。合作探究3:作者的善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作者的善良主要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的生活,当老王的那辆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时,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合作探究4: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与“善”?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并且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课堂小结:本文通过描写老王艰难、凄惨的生活情况,记叙“我们”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突出了老王善良、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发言。 观看投影、听老师讲授、体会文章内涵。 让学生在交流中更进一步了解杨绛老先生。鼓励学生学习杨绛的优秀品质,
实践练习 1.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2.课外阅读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并写300字的体会。
板书 《老王》杨绛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走进课文
老王
—杨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了解故事情节,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常关注的可能大多是球星、歌星。你们关注过身边的小人物吗?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 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或许是送煤气的大叔,卖小菜的老大爷,扫大街的大婶,你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幸福、他们的无奈吗?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今天,作家杨绛会给我们一一个很好的答案。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课文《老王》。
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
背景介绍
本文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钱钟书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作者夫妇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
背景介绍
杨绛《一百岁感言》节选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背景介绍
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萧乾的《枣核》,张洁的《挖荠菜》等等;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文体介绍
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3.惶恐:惊慌害怕。
4.荒僻:荒凉偏僻。
5.塌败:塌陷破败。
6.滞笨:呆滞笨拙。
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8.愧怍:惭愧。
词语积累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试着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1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
说着闲话。”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
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2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
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
不幸。”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深入探究2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深入探究3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3
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深入探究4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
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描写 有怎样的作用?
深入探究4
侧面描写。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作铺垫。
“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镶嵌”一词能否改为“站立”?
深入探究5
深入探究5
“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不能更换。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深入探究6
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
“你好些了吗”?这样写矛盾吗?
深入探究6
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深入探究7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
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7
肖像描写。“骷髅”指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深入探究8
“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分析句中的
“直”字的作用。
深入探究8
“直”字表现出老王的行动之艰难,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给“我”送物品,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合作探究1
第14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
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
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合作探究1
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他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合作探究2
第16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合作探究2
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如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本能的反应。
合作探究3
作者的善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3
作者的善良主要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的生活,当老王的那辆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时,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合作探究4
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与“善”?
合作探究4
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并且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老王艰难、凄惨的生活情况,记叙“我们”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突出了老王善良、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2.课外阅读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并写300字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