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12 16:40:33

文档简介

第五章原子核
第2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知道放射现象的实质是原子核的衰变.
2.知道两种衰变的基本性质,掌握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3.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的快慢,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会利用半衰期解决相关问题.
知识点一、原子核的衰变
1.定义
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由于核电荷数变了,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变了,变成另一种原子核,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衰变分类
(1)α衰变:放出α粒子的衰变.
(2)β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
3.衰变过程
U→Th+He
Th→Pa+e
4.衰变规律
(1)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2)任何一种放射性元素只有一种放射性,不能同时既有α放射性又有β放射性,而γ射线伴随α衰变或β衰变产生.
知识点二、半衰期
1.定义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这种元素的半衰期。
特点
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不同.
②半衰期描述的是统计规律,半衰期只对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意义,对少量或个别原子核没有意义。
公式
半衰期公式:N余=N原,m余=m0式中N原、m0表示衰变前的原子数和质量,N余、m余表示衰变后的尚未发生衰变的原子数和质量,t表示衰变时间,τ表示半衰期.
知识点三、核反应
(1)定义: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2)规律:在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产生了氧的一种同位素,同时产生一个质子.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N+He―→O+H.
知识点四、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1)定义:很多元素都存在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它们被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2)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不过40多种,而通过核反应生成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000多种,每种元素都有了自己的放射性同位素。
(3)应用
①工业部门使用射线测厚度——利用γ射线的穿透特性;
②农业应用——γ射线使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杀死使食物腐败的细菌,抑制蔬菜发芽,延长保存期等;
③医疗上——利用γ射线的高能量治疗癌症.
④作为示踪原子:放射性同位素与非放射性同位素有相同的化学性质,通过探测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确定其位置.
知识点五、辐射与安全
人类一直生活在放射性的环境中,不过辐射的强度都在安全剂量之内
过量的射线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这些破坏往往是对细胞核的破坏,有时不会马上察觉。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人身安全,同时,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对空气、水源、用具等的污染
1.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制得了一种新的铂元素的同位素Pt。制取过程如下:
(1)用质子轰击铍靶Be产生快中子;
(2)用快中子轰击汞Hg,反应过程可能有两种:
①生成Pt,放出氦原子核;
②生成Pt,放出质子、中子;
(3)生成的Pt发生两次β衰变,变成稳定的原子核汞Hg。
写出上述核反应方程式。
【答案】见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算出新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然后写出核反应方程。
(1)核反应为
Be+H→B+n
(2)①核反应为
Hg+2n→Pt+He
②核反应为
Hg+n→Pt+2H+n
(3) 核反应为
Pt→Au+e
Au→Hg+e
2.写出(钍核)与(铜核)两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方程。(铀核)衰变为(氡核)要经过几次衰变,几次衰变?
【答案】;;4;2
【详解】
钍核的α衰变方程
铜核的衰变方程为
(铀核)衰变为(氡核),质量数减少16,电荷数减少6,根据质量数守恒可得α衰变次数为
根据电荷数守恒可得β衰变次数
1.关于原子核的衰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20g碘131经过24天后还有5g未衰变
B.用化学反应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存在状态,可以实现对衰变快慢的控制
C.衰变为,经过3次衰变,2次衰变
D.、和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
【答案】C
【详解】A.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20g碘131经过24天即3个半衰期后还有未衰变,选项A错误;
B.半衰期与外界因素无关,用化学反应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存在状态,其半衰期不会发生变化,选项B错误;
C.设发生n次衰变,m次衰变,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则有

解得,
选项C正确;
D.、和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选项D错误;
故选C。
2.用α粒子轰击核的核反应方程是,则(  )
A.X的电荷数与的电荷数相同
B.X的质量数与的质量数相同
C.的核子数比的核子数多1
D.的中子数比的中子数多2
【答案】B
【详解】AB.X为中子,X的质量数与的质量数相同,电荷数为0,A错误;B正确;
C.的核子数比的核子数多2,C错误;
D.的中子数比的中子数多1,D错误。
故选B。
3.一静止的铝原子核俘获一速度大小为的氢原子核后,变为稳定的硅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核反应方程为
B.若无其他粒子产生,则反应后的速度大小约为
C.核反应后的电荷数比核反应前的电荷数小
D.核反应后的质量数比核反应前的质量数大
【答案】B
【详解】ACD.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得核反应方程为
选项ACD均错误;
B.若无其他粒子产生,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可得的速度大小约为,选项B正确。
故选B。
4.在下列4个核反应方程中,X表示α粒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根据电荷数及质量数守恒,可得A中是正电子,B中是电子,C中是中子,D中是氦原子核。
故选D。
5.由于放射性元素Np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在自然界一直未被发现,只是在使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后才被发现。已知Np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Bi,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28个中子
B.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8个中子
C.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D.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4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
【答案】C
【详解】AB. Bi的原子核有209-83=126个中子;Np的原子核有237-93=144个中子,则Bi的原子核比Np的原子核少18个中子,选项AB错误;
CD. 由于237-209=4x,93-2x+y=83可得x=7,y=4,即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选项C正确,D错误。
故选C。
6.现代考古采用生物体残骸中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量来测量生物的年代。形成碳14及碳14衰变的反应方程分别为.上述反应中(  )
A.a为质子 B.a为电子 C.b为质子 D.b为中子
【答案】A
【详解】AB.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原子核a的质量数为14+1-14=1,电荷数为7+0-6=1,所以原子核a为质子,故A正确,B错误;
CD.原子核b的质量数为14-14=0,电荷数为6-7=-1,所以原子核b为电子,故CD错误。
故选A。
7.核电池利用钚-238衰变来产生能量,其核反应方程中的A粒子是(  )
A.质子 B.中子 C.α粒子 D.β粒子
【答案】C
【详解】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该方程中的粒子A的质量数为:m=238-234=4,电荷数:z=94-92=2,可知A为α粒子。
故选C。
8.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根据碳十四的半衰期和剩余辐射量可以确定经历的年代,碳十四测年法是目前测定文物年代最准的方法之一关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正确的是(  )
A.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B.原子核的核子数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C.温度越高,放射性元素衰变就越快
D.衰变的实质说明原子核内部有电子
【答案】A
【详解】AB.原子核的衰变有一定的速率,每隔一定的时间(即半衰期),原子核就衰变掉总数的一半,B错误A正确;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原子的化学状态和物理状态无关,C错误;
D.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释放出来,D错误。
故选A。第五章 原子核
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第1课时 原子核的衰变 半衰期
1.知道什么是α衰变和β衰变,能运用衰变规律写出衰变方程.
2.知道半衰期的概念和半衰期的统计意义,能利用半衰期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原子核的衰变
1.定义: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而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
2.衰变类型
(1)α衰变:
原子核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进行α衰变时,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U的α衰变方程:U→Th+He.
(2)β衰变:
原子核放出β粒子的衰变.进行β 衰变时,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加1,Th的β衰变方程:Th→Pa+e.
衰变规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
4.原子核衰变的理解
衰变类型 α衰变 β衰变
衰变方程 X→Y+He X→ AZ+1Y+ e
衰变实质 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成氦核2H+2n→He 1个中子转化为1个质子和1个电子n→H+e
典型方程 U→Th+He Th→Pa+e
衰变规律 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动量守恒
5.衰变方程的书写:衰变方程用“→”,而不用“=”表示,因为衰变方程表示的是原子核的变化,而不是原子的变化.
6.衰变次数的判断技巧
(1)方法:设放射性元素X经过n次α衰变和m次β衰变后,变成稳定的新元素Y,则衰变方程为:
X→Y+nHe+me
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列方程:
A=A′+4n,Z=Z′+2n-m.
(2)技巧:为了确定衰变次数,一般先由质量数的改变确定α衰变的次数(这是因为β衰变的次数多少对质量数没有影响),然后根据衰变规律确定β衰变的次数.
二、半衰期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2.特点
(1)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不同,甚至差别非常大.
(2)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
3.适用条件:半衰期描述的是统计规律,不适用于少数原子核的衰变.
4.对半衰期规律的理解
半衰期
定义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衰变规律 N余=N原,m余=m原式中N原、m原分别表示衰变前的原子核数和质量,N余、m余分别表示衰变后的尚未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和质量,t表示衰变时间,τ表示半衰期.
影响因素 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外部条件、化学状态无关
半衰期规律是对大量原子核衰变行为作出的统计结果,可以对大量原子核衰变行为进行预测,而单个特定原子核的衰变行为不可预测
一、单选题
1.以下对放射性衰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衰变为是α衰变
B.一定质量的经过一个半衰期放出n个α粒子,则再经过一个半衰期共放出2n个α粒子
C.原子核衰变时电荷和质量都守恒
D.原子核发生β衰变时,原子核的质量不变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半衰期可能变短
B.某原子核经过一次衰变和两次衰变后,核内中子数减少4
C.10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一定有5个原子核发生衰变
D.粒子的电离能力比粒子大
3.下列有关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越短,表明有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越短,衰变速度越快
B.放射性元素的样品不断衰变,随着剩下未衰变的原子核的减少,元素半衰期也变长
C.把放射性元素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可以减慢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度
D.降低温度或增大压强,让该元素与其他物质形成化合物,均可减小衰变速度
4.关于原子核及其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衰变和裂变都能自发的发生
B.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C.升高温度可以使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缩短
D.同种放射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半衰期与单质中的半衰期相等
二、多选题
5.关于原子核的衰变和半衰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半衰期是指原子核的质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半衰期是指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C.发生衰变时产生的新原子核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移动2位
D.发生衰变时产生的新原子核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移动1位
6.静止的镭原子核 经一次α衰变后变成一个新核R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衰变方程为
B.若该元素的半衰期为τ,则经过2τ的时间,2kg的 中有1.5kg已经发生了衰变
C.若该元素的半衰期为τ,则经过2τ的时间,4个 原子核中有3个已经发生了衰变
D.随着该元素样品的不断衰变,剩下未衰变的原子核 越来越少,其半衰期也变短
E.若把该元素放到密闭的容器中或者升高温度,则可以减慢它的衰变速度
三、填空题
7.如图,纵坐标表示某放射性物质中未衰变的原子核数(N)与原来总原子核数(N0)的比值,横坐标表示衰变的时间,则由图线可知该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为______天,若将该放射性物质放在高温、高压或强磁场等环境中,则它的半衰期将_____________(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8.某放射性原子核A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为原子核B.若B核内质量数比A核内少8个,中子数比A核少7个.则发生了___次α衰变和____次β衰变.若核发生α衰变的半衰期为半年,则经过________年有的核发生了衰变.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根据核反应方程: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写出方程为
为 衰变,故A正确;
B.半衰期是对大量粒子的统计规律,对少数粒子原子核不适用,故B错误;
C.原子核发生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但质量不守恒,因为要释放能量,有质量亏损,故C错误;
D.原子核发生β衰变时,原子核内部的中子放出一个电子变成质子,原子核的质量数不变,但质量要减小。故D错误;
故选A。
2.B
【解析】半衰期的长短是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的,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不变,故A错误.某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小2,质量数减小4,再经过两次β衰变后,质量数不变,电荷数要增加2,所以整个过程质量数减小4,电荷数不变,所以核内中子数减少4个.故B正确.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故C错误.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三种射线的不同电离即穿透能力,掌握两种衰变的电荷数即质量数的变化特点,知道半衰期适用条件以及半衰期影响因素,基础题目.
3.A
【详解】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放射性元素衰变速度的快慢,半衰期越短,则衰变越快;某种元素的半衰期长短由其本身因素决定,与它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
4.D
【详解】
A.衰变能自发发生,裂变不能自发发生,A错误;
B.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产生电子的过程,所以电子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B错误;
CD.元素原子核的半衰期是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元素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C错误,D正确。
故选D。
5.BD
【详解】
AB.半衰期是指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故A错误,B正确;
C.经过衰变后,新核的原子核质子数减少2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较旧核前移2位,故C错误;
D.经过衰变后,原子核质子数增加1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较旧核后移1位,故D正确.
6.AB
【解析】
【详解】
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镭原子核经一次α衰变后的核反应方程.故A正确;若该元素的半衰期为τ,则经过2τ的时间,2kg的中有:2-2×()2=1.5kg已经发生了衰变.故B正确;半衰期具有统计意义,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4个原子核经过2个半衰期后不一定中有3个已经发生了衰变.故C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仅仅与元素本身有关,不会随它所处的化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该元素所处的物理状态,则其半衰期不变;故D E错误;故选A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核反应过程中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知道衰变的过程中的半衰期仅仅与元素本身有关.
7.3.8天 不变
【详解】
[1][2]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由图线可知该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为3.8天,半衰期由元素本身决定,与原子核所处环境、状态无关;所以若将该放射性物质放在高温、高压或强磁场等环境中,则它的半衰期将不变.
8.2 3 1
【详解】
设原子核A变为原子核B需要经过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则有:4x=8,2x-y=1,所以解得:x=2,y=3;若核发生α衰变的半衰期为半年,则 解得t=1年.
试卷第1页,总3页第五章 原子核
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第2课时 核反应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1.知道核反应及其遵循的规律.
2.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转变的放射性同位素.
3.了解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和防护.
一、核反应
1.定义: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或者发生状态变化的过程.
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核反应方程N+He→O+H.
3.遵循规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4.核反应的重点总结
条件 用α粒子、质子、中子,甚至用γ光子轰击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实质 用粒子轰击原子核并不是粒子与核碰撞将原子核打开,而是粒子打入原子核内部使核发生了转变
规律 (1)质量数、电荷数守恒;(2)动量守恒
原子核人工转变的三大发现 (1)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N+He→O+H (2)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Be+He→C+n (3)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 Al+He→P+n;P→Si+e.
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核反应方程不能用等号连接,只能用单向箭头表示反应方向
5.书写核反应方程的注意事项
(1)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2)中间用箭头,不能写成等号;
(3)核反应方程遵守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应过程中,一般会发生质量的变化.
二、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1.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2.放射性同位素的分类
(1)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3.应用:
(1)射线测厚仪:工业部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射线来测厚度.
(2)放射治疗.
(3)培优、保鲜.
(4)示踪原子:一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用放射性同位素代替非放射性的同位素后可以探测出原子到达的位置.
三、辐射与安全
1.人类一直生活在放射性的环境中.
2.过量的射线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人身安全,同时,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对水源、空气、用具等的污染.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核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B.贝克勒尔发现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C.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D.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核反应方程是
2.关于核反应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衰变方程
B.是衰变方程
C.是核裂变方程
D.是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核反应方程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B.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与元素的化学状态无关
C.核反应中,质量守恒,电荷数守恒
D.衰变的射线,来自核外电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裂变反应都能放出核能
B.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遵守质量和电荷守恒
C.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D.是衰变
5.有关原子核反应的典型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B.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C.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方程是
D.铀核的典型裂变方程是
二、多选题
6.关于核电站和核辐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反应堆发生的是轻核聚变反应
B.核反应堆发生的是重核裂变反应
C.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是由核内部本身决定,与外部条件无关
D.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与地震、风力等外部环境有关
三、解答题
7.同位素原子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934年,科学家在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电子,更意外的是,拿走α放射源时,铝箔虽不再发射中子,但仍能继续发射正电子,而且这种放射性随时间衰减的规律跟天然放射性一样,也有一定的半衰期.
(1)写出α粒子轰击铝产生中子的核反应方程式;
(2)上述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写出其产生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式;
(3)简要说明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并至少举出两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四、填空题
8.天然放射性元素铀可以放出三种射线,其中能被一张纸挡住的是______(选填“α”“β”或“γ”)射线。1934年,约里奥一居里夫妇用该射线去轰击,首次获得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该核反应方程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是,故A错误;
B.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是,故B错误;
C.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故C错误;
D.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核反应方程是,故D正确。
故选D。
2.D
【解析】
【详解】
A.核反应方程是轻核的聚变,故A错误;
B、是人工核反应,是高速α粒子轰击氮核从氮核中打出质子,是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故B错误;
C、是重核裂变方程,需要中子轰击才能发生核裂变,故C错误;
D、根据物理学史可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发现人工放射性的核反应方程;由质量数守恒与电荷数守恒可知,方程是正确的,故D正确。
3.B
【解析】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选项A错误;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与元素的化学状态即外界因素均无关,选项B错误;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选项C错误; 衰变的射线,来自核内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电子,选项D错误;故选B.
4.C
【详解】
A.不是所有的裂变反应都能放出核能,A错误;
B.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遵守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但由于释放能量,存在质量的损失,B错误;
C.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C正确;
D.核反应是轻核聚变,D错误。
故选C。
5.C
【分析】
本题通过原子物理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记忆识别能力和认识理解能力。
【详解】
A.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选项A错误;
B.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选项B错误;
C.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方程是
选项C正确;
D.铀核的典型裂变方程是
选项D错误。
故选C。
6.BC
【解析】
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来发电的,重核的裂变形成的链式反应是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A错误B正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C正确D错误.
7.(1) . (2) . (3)利用射线辐射育种,作为示踪原子,检查管道等
【解析】
【详解】
(1) .
(2) .
(3)利用射线辐射育种,作为示踪原子,检查管道等
8.α
【详解】
[1] α射线贯穿能力很弱,电离作用很强,一张纸就能把它挡住,α射线是高速氦核流;β射线能贯穿几毫米厚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强,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β射线;γ射线穿透本领最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是原子核发生衰变时释放的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的;
[2]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射线去轰击铝箔,发现了中子,其人工核反应方程为: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