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出师表》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出师表》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3 21:3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出师表》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陛下(bì) 臧否(zāng fǒu) B.恢弘(hóng) 菲薄(fěi bó)
C.庶(shù) 弩钝(nú dùn) D.崩殂(cú) 裨补(bì)
3.加点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4.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的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就有许多人替先帝奔走效劳。
C.志虑忠纯。 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
D.庶竭驽钝。 希望用尽我的平庸的才智。
5.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二、情景默写
6.默写。
(1)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一致。
(3)在前一段时间,你们班上课纪律很乱,学习成绩很差,你被临时任命为一班之长。对于新上任的你,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只有“________,________”,国家才能政治清明、兴旺发达。
三、综合性学习
7.仔细观察武侯祠图片,根据提示写出你读图想到的相关信息。
(1)图中有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联讲的是___________的故事,下联讲的是诸葛亮辅佐___________的事情.
(2)宋代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他的《书愤五首·其一)中称赞说:“__________,_______?”
(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诸葛亮的有关事迹和上联对出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性行淑均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后值倾覆 (4)以告先帝之灵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乙】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享,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下视其辙 B.陛下慢而侮人 /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此所以失天下也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愚以为营中之事
1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列 侯 诸 将 无 敢 隐 朕 皆 言 其 情 吾 所 以 有 天 下 者 何 项 氏 所 以 失 天 下 者 何
12.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甲文中诸葛亮多次提到先帝的目的是什么?乙文中高起提到项羽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3.读甲文后,你认为作者________(人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乙文中的诸葛亮称他是“________”。
1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
15.乙文①②两段回顾了作者人生中重大的三件事,它们分别概括为:(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每空不超过五字)
1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
B.第②段中表明出师条件已经具备的语句是“南方已定,兵甲以足”。
C.诸葛亮出师的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所以诸葛亮上表出师就是为了报答先帝的恩情。
17.翻译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阅读《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日侍坐备顾问 奋不顾身
B.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身许国
C.至于斟酌损益 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D.庶竭驽钝 再而衰,三而竭 竭尽全力
19.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陛下)诚宜开张圣听
B.不宜(因在朝廷中而)异同
C.以咨诹(治国的)善道
D.(臣)今当远离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2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B.表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表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忠贞的感情。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D.全文语言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B.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C.由是感激。 感激:感动、激动。
D.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23.下列对文中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憾恨的。
B.先帝在位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件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苦和憾恨的。
C.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一次痛惜和遗憾的。
D.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和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哀叹并感到痛惜和遗憾的。
24.下列对作者追述的回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B.作者的坚守精神是一种理想人格的体现。
C.先帝临终托孤,寄之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D.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作者的忠心是愚忠。
25.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起继承遗志的感情。
B.第⑥~⑧段由叙自己生平到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C.文中所提出的三项建议,执法公平是前提,亲贤远佞是关键,广开言路是核心。严密的说理,让人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D.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2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吾悉能志之 音( ) 义( )
李生说之曰 音( ) 义( )
不应而还 音( ) 义( )
迨年事蹉跎 音( ) 义( )
27.“王生益愠”中“愠”的意思是( )
A.悲伤 B.失望 C.愉快 D.恼怒
28.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9.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30.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A项有误,“否”读pǐ。故选A。
3.A
A. 句意为: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谨慎: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今义: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古今义相近;
B. 句意为: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涕零:眼泪纵横;今义:鼻涕零落。古今义不同;
C. 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今义: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古今义不同;
D. 句意为: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为憎恨;极端憎恨。古今义不同;
故选A。
4.B
B. 许,答应。译成“许多人”有误。原句正确翻译为“于是答应替先帝奔走效劳”。故选B。
5.B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 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
故选B。
6. (1)不求闻达于诸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4)亲贤臣 远小人
7. (1)三顾茅庐 刘备、刘禅父子 (2)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3)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8.(1)善良 (2)奔走效劳 (3)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4)祭告
9.(1)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2)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10.C
11.列侯诸将无敢隐朕 / 皆言其情 /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 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12.(1)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2)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希望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来激励刘禅,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13. 曹操 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贼
14. 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15.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16.D
17.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瞧不起我),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18.D
19.B
20.C
21.B
22.C
23.D
24.D
25.C
26. zhì 记 shuì 劝说 xuán 转身 cuō tuó 光阴消逝
27.D
28.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29.D
30.要点:学贵善思;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