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人教版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主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一 人教版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主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12-27 08: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牛顿运动定律》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牛顿运动定律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操作提示:您可以直接复制“”、“”替换下面的“” 即可。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所需时间
4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实践。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厚,实验效果很好。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对应课标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2、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3、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4、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的思路是什么?
专题划分
专题一: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
专题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课时)
专题三: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2课时)
专题一
牛顿第一定律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本专题问题设计
1、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2、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支撑环境
班级教室
其 他
记录用的纸、笔等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 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 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点评:培养学生理解问题时能力。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点评: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严谨态度。
教师活动: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的理解。
在小车上放一高的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的玻璃上运动,前面固定一物块,当车运动到物块时被挡住,车上的木块前倾。为什么?
再如,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
这都是惯性。
再让学生举例,学生就必然入门了。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惯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生活中的运动举例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1、参与程度、积极程度 2、举例恰当程度 3、课前材料的准备情况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评价方法:测验
评价指标:①答题时间 ②每题答对率 ③及格人数(60---74分) ④良好人数(75---84分以上)⑤优秀人数(85分以上) ⑥平均分
学习活动过程
评价方法:量规
① 参与程度、积极程度 ②思维逻辑、严密性 ③表达展示 ④协作精神
专题二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节利用控制变量法测量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探究本节课为下一节的牛顿第二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便于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结论。本节利用控制变量法测量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自己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法
(2)知道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3)知道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2)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3)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4)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微机、屏幕、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视频。
常规资源
小车、砝码、模板、打点计时器,纸带等
教学支撑环境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网络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1.引出课题:由一个视频引出课题──研究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确立实验研究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手段,如何将复杂问题变为简单,让学生体会到控制一个量不变,改变其中一个量,研究另一个量的变化。这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在学生充分体会这种基本思想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提出实验研究思想:
(1)固定物体质量不变,改变外力,测量物体加速度,探究加速度和外力的关系;
(2)固定外力不变,改变物体质量,测量物体加速度,探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3.实验探究过程:采用边设计、边实验、边讨论的探究模式,让学生按实验研究思想的要求,将实验分成二步进行探究。但从实验操作的内容来看,无论那一步操作都离不开一个外界因素──摩擦的问题。
?(1)平衡阻力:
提出问题:如何消除阻力影响?(使平板轨道倾斜,用重力的分力平衡阻力,使小车在轨道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为零)
(2)固定物体质量不变,改变外力,探究加速度和外力的关系。
在消除阻力影响的前提下,提出下列问题:
如何改变外力?(改变钩码的重力,不提钩码重力要远小于小车重力)
如如何展示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利用V-t图求加速度)
如何展示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利用a-F图展示)
提出问题:测加速度时该如何选择测量范围?(选择阻力被平衡的那段轨道)
提出问题:依据什么方法大致确定应在轨道的哪段上测加速度?(利用V-t图与横轴所包的面积表示位移)
明确选择区域后,要求学生继续操作完成实验。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
固定物体质量不变,改变外力,加速度和外力是什么关系?(是线性关系)
图线上的纵截距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没有外力就有加速度,轨道倾斜角太大)
若轨道倾斜角合适,图线上会有纵截距吗?(没有)
综上所述,固定物体质量不变,改变外力,加速度和外力成正比。
(3)固定外力不变,改变物体质量,探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在第二步实验之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如何改变物体质量?质量的变化对平衡阻力有影响吗?(没有,因为物体质
量的变化不影响重力的分力与阻力平衡)
如何展示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利用a-m图像表示,先不提a-1/m图像)
你能根据图线说出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吗?(一条曲线说不出它们的关系,利用Excel软件分析,向学生介绍用曲线拟合的方法与图线转换的方法)
④在讨论后让学生看a-1/m图,并要求表述实验结果:固定外力不变,改变物体质量,加速度和质量的倒数成线性关系。
⑤要求学生分析纵轴上的截距表示什么意思?(轨道的倾角太大,若轨道的倾角合适,纵截距应该为零)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生活中的形变举例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1、参与程度、积极程度 2、举例恰当程度 3、课前材料的准备情况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评价方法:测验
评价指标:①答题时间 ②每题答对率 ③及格人数(60---74分) ④良好人数(75---84分以上)⑤优秀人数(85分以上) ⑥平均分
3.学习活动过程
评价方法:量规
① 参与程度、积极程度 ②思维逻辑、严密性 ③表达展示 ④协作精神
专题三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不仅是整个第四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是分析物理问题的基础。本节主要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用。在应用方面涉及到超重、失重等问题。可以涉及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超重和失重,对超重失重有深刻的了解。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牛顿第二定律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
(3)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加速度的大小和哪些量有关?
(2)如何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3)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微机、实物投影展台、投影、屏幕、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
常规资源
多媒体教室
教学支撑环境
具有多媒体操作平台的教室,实验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提问、讨论、评价
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如何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PPT展示: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受力作用的物体存在加速度。我们可以结合运动学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时,一定有加速度,我们可以由加速度来确定物体的受力。
知识构建,方法梳理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求出物体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在利用物体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也就是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此推断物体受力情况。
动力学问题的求解
基本思路
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加速度、质量、合外力的关系,而加速度可以看成是运动的特征量,所以说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纽带和桥梁,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求解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可见,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桥梁。
一般步骤:
⑴确定研究对象;⑵进行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分析;⑶选取正方向;⑷统一单位,代入求解;⑸检验结果。
注意事项
同体;
同向;
同时;
同单位制。
超重和失重
描述:弹簧秤称量物体的重量。原理:二力平衡。
演示:物体的平衡、超重、失重。
归纳:超重、失重的起因和表现
?
起因
运算
表现
超重
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F=m(g+a)
F﹥mg
失重
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F=m(g-a)
F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要素
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及各量的物理意义
评价方法:使用量规(自评+小组内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
①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
②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2、超重、失重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
评价指标:
①超重、失重的定义
②超重失重的特征
③静摩擦力的应用
3.牛顿定律的应用
评价方法:课堂展示+作业
评价指标:
①会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②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