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习题课件(2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习题课件(2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1 21:52: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课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 D )
A.孕育yùn 农谚yán 区域yù 翩piān然归来
yàn
B.连翘qiào 海棠táng 窥kuī见 簌sù簌落下
qiáo
C.悬xuán殊 萌ménɡ发 次第dì 风雪载zhài途
zài
D.隧suì道 耕gēng地 纬wěi度 头晕目眩xuàn
一、基础知识
2.依次填人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 )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_______过来。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得多。
③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_______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④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是必要的。
A.苏醒 灵敏 适应 观测
B.清醒 灵敏 适宜 观察
C.苏醒 灵活 适宜 观测
D.清醒 灵活 适应 观察
3.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C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B.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C.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能力。“物候学”不需要加引号。故B项不正确。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不仅仅是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古代劳动人民流传下来的是农谚。C.本文以平淡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生动的语言 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D.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此题与“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的语境不符。故选D。
D
1.说说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2.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说说有何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梳理
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①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②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站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三、片段阅读
1第①段加点词语"凡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凡是”意思是没有例外,表范围。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说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并分析其作用。
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地说明了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进而说明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3.语段在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正常情况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却细细道来,且举例加以说明,这是不是主次不分 谈谈你的理解。
不是。因为正常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且有切身体验,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大家比较陌生,为了让读者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以细细道来。
4.“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的奇迹
万维钢
我曾经在一次聚会上跟一个牧师聊天。这是一位非常虔诚的牧师,走到哪都带着一个破旧的随身听,里面放的是《圣经》录音带。我以为我的知识足以挑战他的信仰,就问他:“你怎么可能相信地球是在6000多年前被上帝创造的呢?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上很多东西的年龄超过100万年。”这位牧师说了一个几乎让我目瞪口呆的理论。他说:“上帝可以创造各种年龄的万物。这就好比说,假设我现在可以创造出来一个人来,这个人的年龄看上去是20岁,可是他是什么时候被创造的?现在!” 这真是一个完美的理论,我无法从逻辑上质疑它的正确,如果你相信上帝无所不能,你就可以解释任何现象。我对牧师说:“我的理论不但能解释各种化石的年龄,我还能对尚未发现的化石做出预言,你的理论也能解释,可是能预言么?” 判断一个物理理论的好坏不在于这个理论是否符合人的直觉,或者是否够漂亮,而在于它能不能做出预言。物理学家也有一个可以称作“信念”的东西,那就是世界应该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物理定律应该适用于所有时间和所有地点,所有事件都必须精确地符合描写物理定律的数学方程。 牛顿在解出行星轨道方程之后发现引力会对这些轨道做出扰动。而这种扰动一旦累积起来就会导致轨道的不稳定,使得行星或者坠入太阳,或者脱离太阳系。据此,他认为上帝必须存在,只有上帝才能时不时地对地球轨道进行微调,确保稳定。要不是拉普拉斯后来证明这种轨道扰动是周期性的不可积累,物理学家大概也只好认为上帝存在了。
四、拓展阅读
牛顿认为上帝必须存在的另一个理由是,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实在是太幸运了。方程表明,一个行星的轨道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椭圆形的,圆形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如果地球轨道是椭圆的,哪怕“椭”的不是特别厉害,其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温度也将会非常不同。而地球的轨道几乎就是圆的!地球四季的温差几乎完全来自自转和公转的倾角,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地球的另一个幸运之处在于这个距离与我们这个太阳的质量正好搭配合适,哪怕太阳质量有20%的不同,地球也将因为过冷或者过热而不适合生命生存。牛顿考虑到这些巧合,认为这一定是上帝安排的。要不是后来我们发现宇宙中有那么多的行星系统,其中有一个适合生存的不算意外,物理学家大概也只好相信这个巧合是安排的。 现在,类似的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物理学家。 第一个问题是宇宙起源的初始条件。天文观测和经典理论都表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量子引力的进展则表明大爆炸比此前想象的要快得多。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非均匀性的发现证实了暴炸理论。要想实现足以形成我们这个宇宙的暴涨,宇宙起源的初始条件必须满足无比严格的要求。这就好像你要做一个炸弹,这个炸弹的形状必须是一个绝对精确的球形它才能实现预期的爆炸效果一样。 第二个问题是各种物理参数为什么如此地恰到好处。计算表明,如果把强相互作用的强度改变0.5%,或者把电磁相互作用的强度改变4%,碳和氧这两个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就不会出现;哪怕把质子的质量增加0.2%,它都会迅速衰变。另外,空间还必须是三维的,否则行星轨道就不会稳定。现代物理学无法从逻辑上解释为什么这些物理参数是这样的,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玩家不能用物理定律解释某些超强 boss 的武力值一样,唯一的解释似乎是它们是被“设计”成这样的,否则这个宇宙或者游戏就不好玩。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在物理学家的来断求索中。 (选自《飞碟探索》2016年第3期)
1.文章开头,作者用与牧师聊天的内容开头,有何作用
作者用与牧师聊天的内容开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2.下面句子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地球四季的温差几乎完全来自自转和公转的倾角,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
不能删,“几乎”表限制,在文中是指地球四季的温差并不是完全来自自转和公转的倾角,去掉就太绝对化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详细地说明了宇宙各种物理参数为什么如此恰到 好处。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万物都有自己的奥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我们要有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的探索过程是无止境的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朗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生命指征水平极低,新陈代谢速率非常缓慢。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不能。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箱龟冬眠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哺乳动物的寿命不一定和体型相关,还和冬眠有关。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①冬眠由遗传基因决定。②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③有一种猴子能冬眠。④人类与猴子基因相似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