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卖油翁
欧阳修
导入新课
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古代就有这样两位:一位可以将箭射中铜钱的方孔,一位可以透过方孔将油注入葫芦。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两位性格各异,却身怀绝技的人。这篇文章为我们揭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 ,自号 ,晚年又号 ,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我家有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又常置酒一壶,我这老头又置身于这五物之中<醉翁一人>,故自号“六一居士”)
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
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三读课文
一读:参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确定的读音。
二读:听朗读录音,标注你不会的读音。
矜 圃 睨 颔 汝 忿 酌 覆 杓 惟 遣 沥
jīn
pǔ
nì
hàn
rǔ
fèn
zhuó
fù
sháo
weí
qiǎn
lì
三读:划分停顿,大声朗读课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出十支箭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善射:擅长射箭
自矜:自夸
圃:园子
释担:放下担子
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
但:只
颔:点头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
艺熟练罢了。”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熟:熟练
尔:通“尔”,罢了。
安:怎么
忿然:气愤的样子。
轻:轻视
以:凭借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于是就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滴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铜钱却没有被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
覆:盖
徐:慢慢地
杓:同“勺”
沥:滴入
遣:打发。
之:代指卖油翁
指出下列“以”字正确的用法
因为
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凭或靠
用、拿
指出下列“而”字正确的用法
连词,表转折,可译“可是”
释担而立 而钱不湿 康叔笑而遣之
连词 表修饰 可译 “着”
连词,表顺承
指出下列“之”字正确的用法
睨之
但微颔之
以我酌油知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
康肃笑而遣之
代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代词,指葫芦
代指陈尧咨射箭
代词,指卖油翁
代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
复述课文,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
人物对比
陈尧咨
尚书工部侍郎
状元郎
卖油翁
无名无姓
市井老儿
vs
第一回合
相关语句 心理分析
陈尧咨 以此自矜 自得
卖油翁 睨之久而不去 但微颔之 不以为意
阅读人物的方法 读表情,读动作
第二回合
相关语句 心理分析
陈尧咨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生气
卖油翁 无他,但手熟尔。 淡然
阅读人物的方法 读语言,读句式,读标点
第三回合
相关语句 心理分析
陈尧咨 尔安敢轻吾射! 愤然、居高临下
卖油翁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不慌不忙
胸有成竹
阅读人物的方法 读语言,读虚词,读标点,读动作
第四回合
相关语句 心理分析
陈尧咨 康肃笑而遣之。 释然
卖油翁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不卑不亢
阅读人物的方法 读语言,读表情,读动作,读虚词
根据上面的分析,总结文中两位人物形象。
陈尧咨:善射而“自矜”。“吾射不亦精乎”
“忿然”“尔安敢轻吾射”“笑而遣之”。
——骄傲、不可一世、知错能改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睨”“微颔”。
——超然不自傲
感悟道理
读了欧阳修这个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勤学苦练,熟能生巧;
不可自傲,要精益求精;
……
拓展延伸
你怎样看待“熟能生巧”的说法?
观点①:“熟能生巧”的说法有道理,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观点②:一味追求“熟能生巧”也有弊端,它会令人不思创新,墨守成规。
观点③:做事除了熟练,还要善于总结规律,发现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示: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它的好处,也要看到它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