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 第三单元课内阅读
《古诗三首》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
2.“元日”指的是农历( )月初( )。
3.给文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屠苏 ( )
A.一种酒。 B.地名。
(2)新桃 ( ) A.果树。指条技、 B.桃符,春联的前身。
4.根据提示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写的节日情景。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提示词语:热闹 喜庆)
5.这首诗描写的春节习俗除了放鞭炮外,还有哪些 选一选,打上“√”。
① 畅饮屠苏( ) ② 夜晚赏月( ) ③开门迎日( )④更换桃符( )
二、阅读古诗并答题。
元 日
________________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补全古诗。
2.《元日》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诗中描写的节日是_________, 即农历_________月_________。
3.我会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序号)
(1)一岁除.(_______)
A.去掉 B.过去
(2)曈曈日...(_______)
A.初升的太阳 B.太阳正当日头
4.诗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红日高照,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节日气氛。
5.“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更贴春联,请你摘抄一副对联,表达对新年的祝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写的,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这一天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习俗。
3.诗句中__________写出了清明的天气特点,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的神态特点。
4.“借问酒家何处有”中“借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词和古诗中“欲”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求知欲. B.随心所欲. C.摇摇欲.坠
6.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纸的发明》
四、 《纸的发明》课内阅读。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1.最初人们在没有纸的情况下,是怎么记录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初的书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弊端?
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1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麻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纸的发明》片段,回答问题。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下列选项不是我国四大发明的是( )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轮子 D. 造纸术
(2)用波浪线画出蔡伦的造纸过程的句子。
(3)用“________”画出蔡伦的造纸术为什么被传承下来的原因的语句。
(4)古人看书需要用车拉,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原因是当时的书用竹简制作,重量太________后来蔡伦发明了纸,这种纸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形容。
六、阅读《纸的发明》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 )轻便( )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在选文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加点字“改进”能否换成“创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创造”指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换成“创造”之后句意不变
B.不能,“改进”强调在原有基础上使之更好,“创造”强调从无到有,二者意思不同
(3)选文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下面对选文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蔡伦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
B.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蔡伦造出来的纸轻便、好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
D.蔡伦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
(4)蔡伦是怎样造纸的?请你找出选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把造纸流程图补充完整。 剪碎或切断→( )→( )→( )→晒
(5)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用“____”在选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6)如果你能见到蔡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课文《纸的发明》,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用“ ”画出蔡伦的造纸过程的句子。
2.用“ ”画出蔡伦的造纸术为什么被传承下来的原因的语句。
3.用“既……又……”造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本课,你想对蔡伦说些什么?
《 赵州桥 》
八、《 赵州桥 》课内阅读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 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 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
(1)回首遥望 ( )。 ①第一 ②头 ③首领
(2)双龙戏珠( )。 ①戏剧,也指杂技 ②开玩笑,嘲笑 ③玩耍,游戏
2.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赵州桥的 ( )这一特点来写的。
A .坚固 B.美观 C.坚固、美观
3.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
A .画龙点睛 B.承上启下
4.学写导游词。 如果你是导游,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赵州桥呢? [ 提示词语:世界闻名 精美 创举 美观 ] 游客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参观赵州桥!
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 赵州桥 》片段,回答问题。
这座桥________坚固,________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写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这座桥________坚固,________美观。
2.文段围绕“________”这一中心词,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________种图案。
3.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雕刻出怎样精美的图案?仿照文段的句式写一写。 有的刻着________,________: 有的刻着________,________: 还有的刻着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 赵州桥 》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zhǎo zhuǎ)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 sì shì)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认真读选文,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什么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
A.总起句引出下文 B.关键句画龙点睛 C.过渡句承上启下 D.中心句总结全文
(3)由第(2)题可知,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赵州桥________的特点来写的,为了写清楚这一特点,选文详细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_____”的句子_______(①是②不是)比喻句。这句话能用成语_______(①绘声绘色②活灵活现③有声有色)来形容。
十一、阅读《 赵州桥 》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 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本段中画线的句子是 句,起到了 的作用。
(2)“这种设计”是指: 。
(3)这种设计的优点是: 。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十二、《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内精彩阅读。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 )着马,有的( )着担,有的( )着毛驴,有的( )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文段中的括号里。 挑 骑 推 赶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____”画出来。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描写了各种各样的____(A.建筑和人物形态 B.商铺和行人 C.酒楼和街上的人)。
3.画里的街市上还有哪些人在干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片段,回答问题。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着马,有的________着担,有的________着毛驴,有的________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挑 骑 推 赶 有的________着马,有的________着担,有的________着毛驴,有的________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2)文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你用“________”画出来。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展开具体的描写,突出了画上的街市________的特点。
(4)画里的街市上还有哪些人在干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内阅读。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请你用横线画出选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本段描写的人物有( )、( )、( )、( )、( )。
(3)请你用“____”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1.宋 王安石
2.正
3.(1)A(2)B
4.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人们都忙着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到处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
5.①√③√④√
二、 1.爆竹声中 春风送暖 千门万户
2.宋 王安石 春节 正 初一
3. B A
4.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开门迎日 更换桃符 热闹、喜气洋洋
5.示例:莺歌燕舞春无限,雨顺风调岁有余。
三、1.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唐 杜牧 扫墓 踏青
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4.请问
5.C
6.哪里有酒店。 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四、 1.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2.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再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弊端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3.介绍在发明纸之前人们用来写字的载体。
4.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弊端是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五、(1)C
(2)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4)学富五车;大;物美价廉
六、(1)既……又…… (2)B (3)B (4)浸 捣 捞
(5)既轻便又好用 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6)答案 示例:蔡伦,您用您的聪明才智造出了轻便好用的纸,造福了人类,我为您点赞!
七、 1. 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2. 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3.略 4.略
八、【答案】1、(1)②(2) ③2、B 3、B 4、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种设计,在建造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
九、1.不但;而且 2.精美;三 3.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4.两只相望的凤凰;嘴里衔着美丽的牡丹花;比翼齐飞的吉祥鸟;舒展翅膀向着太阳飞去;威风凛凛的雄狮;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跑
十、(1)zhǎo sì “爪”组词为“爪尖、爪子(鸡爪子、猫爪子等)”时读“zhuǎ”;其他情况下大多读“zhǎo”,如前爪、爪牙、鹰爪等。多音字“似”在“似的”一词中读“shì”,在其他的词语中读“sì”。
(2)C 通读全段,再结合课文可知这句话是过渡句。这句话分两个部分,“这座桥不但坚固”起承接上文的作用,“而且美观”则引出了下文要说的内容,所以此句在整篇课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题选C。
(3)美观 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的图案选文分别写了两条相互缠绕的龙、两条飞龙、双龙戏珠,因此选文详细介绍的是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的图案。
(4)② ② 比喻句要求有本体和喻体,而“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中并无喻体,只是人们看到龙所产生的想象,并不是比喻。“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三个词都有生动形象的意思,但运用时仍有差别。“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由“真像活了一样”可知应选②。
(5)示例:一条怒目圆睁的龙,大嘴里露出獠牙,它那骇人的表情似乎预示着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十一、1.中心 总领全文
2.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 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十二、1.骑 挑 赶 推
2.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B
3.有的在耍把式,有的在做小吃
十三、【答案】 (1)骑;挑;赶;推
(2)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3)各式各样的店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热闹
(4)有的在杀鸡,有的在卖鱼,有的在弯腰挑选水果,还有的小孩手里拿着大大的棉花糖边走边吃。
(5)这幅画尺寸大、保存完整,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北宋汴梁的古都风貌,富有生活情趣,画面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所以这幅画会名扬中外。
【解析】(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十四、(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2)骑马的 挑担的 赶毛驴的 推独轮车的 溜达的
(3)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