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6张PPT。第二单元 新闻晨读识记板块
第4课
东方风来满眼春
(节选)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读人物?知人知情背语基?厚积薄发领读课文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 新闻是公众观察社会的视窗。透过这一视窗,我们可以视通万里,神游中外,足不出户就能感受社会发展的滚滚春潮,洞悉世界的风云变幻。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几篇新闻佳作。
?
新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新闻专指“消
息”,指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
和事件的简要而迅捷的报道。如动态消息、评论消
息、社会新闻等。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
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如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等。
新闻,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的热点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题压缩语段题型的常见命题材料,在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学习时,要充分掌握新闻文体知识,理清线索,解读文本,品味新闻语言特色,探讨人物、时间的典型意义,领悟作者的写作倾向。
是的,根据高考大纲要求,学习新闻时要注意培养好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筛选整合能力,即根据新闻要素梳理文本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评价能力,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基本倾向的基础上,抓住文本某一突出特色作深度的鉴赏评价,领悟时代精神,评价其产生的社会价值。[读美文·滋养心灵] 在大海中永生(节选)
——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
新华社记者 何平 刘思扬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不解之缘。一下海,他就舒展双臂,游向深处。无论海多深,风多急,浪多大,他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
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 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风险,但他始终百折不挠,总是能一次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挽狂澜于既倒,在沧海横流中显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本色。
历史不会忘记,1978年12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
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以神奇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一首歌颂小平同志的诗所写:“于是才有了凤阳花鼓,敲响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才有了深圳神话,十年完成一个世纪的跨越……”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海边,像一位舵手,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
被称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他大海般的气魄,又一次在中国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澜。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历史不会忘记,1979年大年初一,邓小平最后一次越洋过海访问美国。这次出国距他少年时漂洋过海勤工俭学,整整59年。
风风雨雨,沧海桑田。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砺,太多的坎坷,太多的苦难。闭关自守,必然带来停滞、贫穷、愚昧和落后。
邓小平以巨人之手,将封闭的国门打开。
位于南海边上的深圳、珠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道风景线。1979年4月,他提出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大胆设想,鼓励创业者“杀出一条血路来”。国门打开了!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古老的中国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博大的胸怀。
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海天相接,碧波相连。
小平同志心系各族人民,心系港澳台同胞,心系海外侨胞……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祖国的万里海疆。小平回眸应笑慰。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处处气象万千,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香港、澳门。小平回眸应笑慰。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将成为现实。香港回归即在眼前,澳门回归指日可待。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台湾。小平回眸应笑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他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骨肉同胞终有一天会团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小平回眸应笑慰。海外侨胞为祖国在改革开放中腾飞而骄傲;各国政要和人民盛赞小平:“二十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本世纪公认的世界级领袖”、“邓小平的影响超时代超国界”……邓小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摘自《中华网》[读人物·知人知情]一、人物档案 二、人物颂歌
老百姓因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实惠而怀念你,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因为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社会进程而怀念你,人类历史则因为你领导和设计了一场伟大的改革创举而记住了你。你,就是邓小平。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你留下了邓小平理论,留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蓝图。你还留下了另一份重要的遗产,那就是你所代表的改革精神。这种改革精神,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超然勇气。这种敢为天下先、敢于负责任的自信,既是伟人人格的自信,也是“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你打破了旧条条框框,建立了新体制和思想体系。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终结了“两个凡是”,一句“白猫黑猫”终结了“姓资姓社”,一句“发展是硬道理”终结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疑。 相信历史会记住一个永恒的名字——邓小平。
[背语基·厚积薄发]cōnɡ lónɡyìyànɡkǎnzhìnìduótiàokànjiázhènyínɡpìbìɡuǎnwǎnshàxiàqījīshuōshuìbāobō券卷题提迢迢昭笤筹畴踌俦霄宵髫措厝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舟车劳顿:旅途劳累。舟车,船和车,借指旅途。
2.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3.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
排列着。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也作“栉比鳞次”。
4.欣欣向荣:本谓草木茂盛。比喻事物的蓬勃发展,
兴旺昌盛。
5.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侃侃,说
话从容不迫的样子。
6.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7.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
(二)熟语运用
1. 国庆花卉布置集中突出“十二五”发展主题,营
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表达对祖国繁荣富
强、 的美好祝福。
2.赛前,埃托奥不顾 前往国际米兰下榻的酒店
探望老朋友。
3. 当丹麦议会选举结果揭晓时,45岁的施密特
地走上前台。
欣欣向荣舟车劳顿神采奕奕 4. 据了解,佛山饮食文化 ,是珠三角“美
食之乡”。
5. 他的背后,路网四通八达,新楼 ,一座
新城正在兴起。
6. 发生追尾事故的上海地铁十号线已经恢复运营。为
了确保 ,目前以时速45公里限速运行。
7. 周永康推心置腹, ,引起了外国政党领
导人深深的思考。源远流长鳞次栉比万无一失侃侃而谈四、词语辨析
1.报复 抱负报复抱负爆发暴发2.爆发 暴发[本课考点提炼] 一、背景链接
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是一件对深圳、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意义深远的大事件,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有幸成为了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从1992年1月19日到23日,他全程跟随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视察活动。陈锡添近距离观察小平同志在深圳
的一言一行,亲耳聆听了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一系列重要谈话。每天活动结束,他都要找市领导核实情况,然后连夜做出详尽的大事记,之后写成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3月26日,该文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二、主旨领悟
本文以时间为序,追踪记录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在深圳考察的全过程,除记叙小平同志的考察历程外,重点记录了小平同志对深圳特区建设的经验总结、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指示和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使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政治风采,更加坚定了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三、行文脉络四、相关知识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一、阅读开头,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提示:这一段文情并茂的开头很有特色:交代了自然时令,也交代了政治时势,点出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视察深圳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全文定下了春意盎然的基调。“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特殊身份显示出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关键时期”暗示1992年前后是我国改革开放一个特殊的艰难时期。[对应考点一]二、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2. 这一部分第5自然段的外貌描写
有什么作用?
提示:通过描写邓小平的眼神、笑脸、着装等,形象地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健旺的精神状态和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
[对应考点三] 3.插叙深圳特区创办经过有什么作用?
提示:插叙深圳特区创办的经过,巧妙地把时隔八年的事情艺术地联结在一起,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使得行文清晰简洁;强调邓小平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体现了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和勇敢气魄。
4. 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特区姓‘社’不
姓‘资’”的这段谈话?
提示:(1)“特区姓‘社’不姓‘资’”,小平同志一语定乾坤,如温暖的“东风”吹散了几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设计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制定的蓝图,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指明的方向。[对应考点二]三、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 这一部分的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部分的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课文引用小平同志的讲话大多是用间接引语的方式,这种引用方式较有灵活性,可以择其重点、要点来写,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对应考点一]四、阅读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 这一部分是如何运用场面描写和细节
描写塑造邓小平形象的?[对应考点三]提示:(1)写邓小平在民俗文化村的游览情形是概括的场面描写,既写出了各族人民的欢乐心情,又烘托出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的热烈拥戴。(2)写邓小平在锦绣中华的参观用细节描写手法,具体描写小平同志看维吾尔舞蹈、看“故宫”的情形,表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百姓亲密无间的优秀品质。
通过这些描写,不仅烘托出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形象,还展现出伟人平和、生活化的真实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阅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工作主要是你们做的。我是帮助你们、支持你们的,
我在确定方向上出了一点力。”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邓小平首先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实施者,再客观地评
价自己的价值。这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谦
虚的美德。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解读:文中重要句子即在文中能够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指津:(1)揣摩具体语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善于在把握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切忌“望文生义”。
(2)辨析具体手法。对于那些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词句,首先应该明确它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这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特点,结合语境进行适当的分析。
(3)注意语法特点。如果是单句,那么要理清其结构,看哪些是主干成分,哪些是修饰成分。只有主干成分,才表明了句子的主要含意;而那些修饰成分,又起着限制或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果是复句,那么首先要看一下它的层次关系,找出第一层,然后理清其表达的意思。 (4)关注位置特点。尤其是在理解句子的含意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下它所处的位置。是在句首领起下文,还是在句中承上启下,还是在最后总结上文。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7题。
六、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文章特别描写了邓小平在快要离开码头时“突然
又转回来,向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有何用意?
提示:“你们要搞快一点”,简洁有力的话语折射了伟人果敢干练、勇往直前、务实创新的性格特点,也寄寓了伟人对特区殷切的希望和期待。
1.阅读全文,找出邓小平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并谈谈邓小平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
明确:核心观点:特区姓“社”不姓“资”。
相关的重要信息:
①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
④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⑤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深圳谈话的重要意义:针对当时争论最多的关于深圳以及其他地方类似做法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他的谈话涉及了我国当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道路、性质等重大问题,讲得很深刻,很精辟。小平同志胸怀全局、高瞻远瞩,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认识非常透彻,分析极为深刻。
2.举例谈谈这篇通讯体现了邓小平的哪些性格。
明确:通过这篇通讯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记录,可以体现出邓小平同志的自信和坚韧。如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小平同志对待问题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如,李灏说:“……我们要争取少犯错误,不犯大错误。”小平同志说:“我刚才说,第一条是不要怕犯错误,第二条是发现问题赶快改正。”
3.这篇通讯的标题有哪些特点?
明确:本文的正标题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一句,原诗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爱之情,借用过来很贴切。正标题题目一语双关:(1)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爱之情。(2)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给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表达了深圳人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篇涉及重大题材的通讯以这句古诗作为题目,表
意含蓄,“东方”指中国,“风”指改革开放之风,
“满眼春”用比喻的修辞说明改革开放使中华大地
生机勃勃,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
成就。副标题则提示了通讯内容。4.本文是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所选择的材
料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是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参观游览不同地点的先后顺序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材料的。
首先,本文选择的题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小平同志对于特区姓“资”姓“社”的问题的看法,对于如何发展经济使国家、民族富强起来的展望和规划,就属于这一类。其次,课文所选的题材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特点。文中的细节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再次,题材大都以经济活动为主,体现了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贯原则和立场。
写法归纳
1.按时间顺序剪裁、刻画人物
以时间为序追踪记录人物的言行,井然有序,详略得当,使我们一睹伟人的风采。如小平同志在深圳每一天的行程,文章都作为一小节的内容,对于1月21日的行程,即游览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作者作了详细的描述。
2.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再现伟人形象
文中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使小平同志的形象跃然纸上,使我们深刻领悟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政治气魄。如“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就是采用肖像描写,描绘了邓小平同志可亲可敬的光辉形象。
写法精讲
细腻的神态、肖像描写传人物之神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神态等外貌特征的描写。它通过对人物外表(形象)的刻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肖像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肖像描写要能展示人物的性格。肖像描写的作用不仅仅是在读者面前再现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要借此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形传神,这才是肖像描写的目的。
(2)肖像描写要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特征”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进行区别的最本质的方面,通过特征的描绘,可以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这就要求我们观察人物要仔细,要善于概括和总结。
(3)肖像描写要动静结合。绝大多数同学在运用肖像描写时侧重于人物静态的描摹,这样人物就写不活,缺少点灵气。如果能抓住描摹肖像的一些动作特征,就能更全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
?针对练笔
请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介绍你的老师的文字片段。(字数:2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第一次见到他,实在很难将他与我心中的老师形象联系起来:他有一张职业拳击手才具有的脸——脸上肉不多,但整个脸上的骨骼与肌肉都棱角分明。况且,他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平添了几分煞气。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还伴随着压抑。再则便是那双眼睛,一双不怎么漂亮的眼睛暗藏在茶色的眼镜片后面,那眼皮永远是耷拉着的,似乎表示它很疲倦,但只要你走近跟前去感受他那逼人的目光,便会知道所谓“疲倦”绝对是个错觉。记得当时,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牛仔服,一股原始而粗犷的气息从他体内溢出。然而,人不可貌相,他却是我碰到过的最和蔼最可亲的老师。点击下图片进入“落实应用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