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雷雨(节选)》 课件(粤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3.9 《雷雨(节选)》 课件(粤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戏剧小社会,人生大舞台”。本单元我们来学习古今中外的戏剧和当代的电影。从西方的《哈姆莱特》到中国的《雷雨》,从古代的《西厢记》到现代的《城南旧事》,这些优秀剧作既揭露了现实的苦难与虚伪,又营造出了超现实的、体现着人性之美的世界。通过学习这些剧本来了解中西方戏剧文化,熟悉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特点。
人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欣赏剧本,应首先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因为剧作中有许多矛盾冲突,我们只有分清了哪个是主要的,辨别矛盾的对立双方,才能比较容易弄清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人和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说得不错啊! 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矛盾对立的双方就是戏剧形象。欣赏戏剧,还要欣赏戏剧形象。分析和概括形象时,既要注意首要的、基本的方面,也要注意一些次要的、细微的方面,避免将戏剧形象类型化、单一化。
还要注意的是,戏剧是语言艺术,戏剧形象的展现是通过戏剧语言完成的,品味戏剧语言也是欣赏戏剧的重点。比如品味人物个性化的台词,既要揣摩台词的字面意义,也应结合舞台情景把握其言外之意。同时,也不要忽视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读美文·滋养心灵]
她从不肯委屈我一秒
三毛 
  那天的风特别的大。我缓缓地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海水。突然,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母亲腋下紧紧地夹着她的皮包,双手沉沉地各提了两个很大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似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我赶快停了车向她跑过去:“妈妈,你去哪里了,怎么不叫我?”
“去买菜啊!”母亲没事似的回答着。
“妈妈上车来,东西太重了,我送你回去。”我的声音哽住了。
“不要,你去办事情,我可以走。”
不许走,东西太重。”我上去抢她的重口袋。
“你去镇上做什么?”妈妈问我。
“有事要做,你先上来嘛!”
“有事就快去做。我语言不通,不能帮上一点点忙, 看你这么东跑西跑,连哭的时间也没有,你以为做大人的心里不难过?你看你,自己嘴唇都裂开了,还在争这几个又不重的袋子。”她这些话一讲,我眼睛便湿透了。
母亲也不再说了,怕我追她似的加快了步子,在大风里几乎开始跑起来。
我又跑上去抢母亲袋子里沉得不堪的一瓶瓶矿泉水,她叫了起来:“你脊椎骨不好,快放手。”
这时,我的心脏不争气地狂跳起来,又不能通畅地呼吸了,肋骨边的刺痛又来了。我放了母亲,自己慢慢地走回车上去,趴在驾驶盘上,这才将手赶快压住了痛的地方。等我稍稍喘过气来,母亲已经走远了。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地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地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我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读人物·知人知情]
一、人物档案
简历    曹禺(1910-1996),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湖北省潜江人。中国现代剧作家。1922年入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
简历 了坚实的基础。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有些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作品   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经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发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
《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写)《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
二、人物轶事
曹禺八十大寿前夕,蔡骧去医院看望他。那是一个晴朗宜人的下午,曹禺正独自坐在阳台上远眺沉思,见蔡骧来了,高兴地让他扶着回到屋中。闲谈间,曹禺谈到自己后半生没有拿出比较像样的作品,言辞间充满了自责和内疚,神情分外凄然。蔡骧赶忙安慰道:“你也不必这样多想,这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我们大家都一样。”“不,有人就不是这样……”听先生这样说,蔡骧一时不知道该
说什么好。少顷,只听曹禺缓缓地说道:“巴老就写了……”作为学生的蔡骧,心中为之一震:德高望重的先生对文坛上另一位巨星的成就不仅无一丝妒意,反而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敬意。这赞叹和敬意真实地流露在自己的学生和晚辈面前——这是怎样的人,怎样的先生啊!
[背语基·厚积薄发]
shǎnɡ
cén cén


è
jīn
wěi
wēi
yīnɡ
yìnɡ


jiān
jiàn
hún
hùn

·ju
xiānɡ
xiànɡ


qiē
qiè
fēn
fèn
















三、词语辨析
1.委屈 委曲
例 句   ①广东省城市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奋明说:“不少市民对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城管执法很 。”
②周迅在《风声》里饰演的顾晓梦这一角色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排练过程中的 又有谁知?
辨 析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
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②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委屈
委曲
2.义气 意气
例 句   ①在臧天朔还没有被警察带走之前,很多人都还在称赞他是一个够朋友、重 的好汉。
②深圳又一首原创歌曲《走向复兴》将和《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一样唱响大江南北,唱进亿万人民的心中,它 昂扬、奋发向上,涌动着人民心中的激情。
义气
意气
辨 析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意气:①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②指意志和气概;③指志趣和性格。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主要剧情
考点二   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三   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一、背景链接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他创作《雷雨》,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20世纪30年代初期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革命的高潮正在孕育之中,人民的反抗怒火在燃烧着。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袭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酝酿、构思而成《雷雨》。
二、主旨领悟
《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交织着爱情、血缘、阶级等复杂的矛盾纠葛,揭露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
三、行文脉络
四、相关知识
戏 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的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及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舞剧;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一、阅读标题,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剧作题名为“雷雨”,第二幕的幕前
提示里说:“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
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对于剧情发展有
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三]
提示:“雷雨”是来势凶猛、冲决一切的事物的象征,“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湿潮的空气”是雷雨将至的征兆,它暗示了剧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剧中主要人物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更让读者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意识到将会有大的事件发生。这一提示语起到了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
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阅读“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2. 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时为什么
说她是“一个年轻小姐”,还说她“很贤慧,也很规
矩”呢?
[对应考点二]
提示:(1)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周朴园认为侍萍已经投河死了,因此极力美化侍萍,并且从各方面表示出他对“第一个妻子”的纪念,以掩饰他的丑恶灵魂。(2)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周朴园的妻子繁漪对周朴园很不驯服,儿子对他敬而远之,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那曾经被他凌辱的“很贤慧”的侍萍。
鉴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解读: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相通的。
指津:在鉴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2)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台词)和行动。言为心声,因此,鉴赏人物形象要听其言,观其行。
(3)要弄清戏剧的矛盾冲突。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中来展现其性格特征的,鉴赏人物形象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体味舞台说明。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8题。
3.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
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鲁侍萍几 次
说到这样意思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提示:周朴园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
“很贤慧,也很规矩”。鲁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对应考点二]
三、阅读课文中“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
吧。……周朴园……这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
的”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4. “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
儿子?”这四个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成“鲁大海原
来是我的儿子”,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试作分析。
[对应考点二]
提示: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实的叙述,无法传达出说话者此时应有的复杂感情。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吃惊、恼怒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感受。
5. “周朴园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
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这反映了
周朴园怎样的思想和鲁侍萍怎样的情感?
提示:周朴园认为鲁侍萍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敲诈他,因此他急于用钱把鲁侍萍打发走,以保证从此周、鲁两家再不会发生什么联系,他的这句问话说明了他已习惯以现实功利思想考虑问题。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失望和蔑视。
[对应考点一]
6. 如何理解“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
你”的含意?
提示:反映了鲁侍萍的自尊、倔强的性格特征。表明鲁侍萍在认清了周朴园伪善、自私和无情的本来面目之后的悲愤、决绝之情。
7. 你认为“可是你——”后面周朴园可能还
想说些什么话?为什么?
提示:生活那么苦,毕竟还是需要钱的。因为这符合周朴园的虚伪性格,同时又夹杂着他的一些怀旧的情绪。
[对应考点二]
[对应考点二]
四、阅读课文中“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
西!……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部分,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体会下面的两个句子体现了鲁侍萍怎样的心情。
①(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
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②(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
走吧!
提示:这时候鲁侍萍的内心是矛盾而复杂的,充满了多种情绪。①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复杂的心情。见到周萍想与他相认,却又不能相认,只好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来掩饰自己的痛苦。②愤怒之情。看到周家人对鲁大海的态度,尤其是周萍也变得像周朴园一样凶残,感到失望和愤怒。
9. 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①鲁大海是个有觉悟的工人形象。他痛恨剥削者、压迫者,敢于反抗,表现了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②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他的斗争还处于自发阶段,斗争经验不足,也不怎么讲究斗争的策略,性格上表现得鲁莽、幼稚,以致被工人中的败类出卖。
[对应考点二]
1.这场戏共有几组矛盾冲突?哪一组属于主要的矛盾冲突?
明确:这场戏共有四组矛盾冲突,即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感情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冲突,鲁大海与周萍之间的冲突,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冲突。其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主要的矛盾冲突。
2.以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一部分中鲁侍萍的
语言为例,试分析剧中人物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
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明确:本剧中,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
人物语言 动作性
(1)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推动情节发展,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2)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推动情节发展,几乎要明说了。
人物语言 动作性 人物语言
(3)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4)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推动情节发展。
(5)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强烈的暗示。
鲁侍萍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地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写法归纳
1.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鲁侍萍为找四凤来到周家,鲁大海则代表罢工工人来到周家与周朴园谈判。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揭露了周朴园家庭的罪恶。鲁侍萍与周萍母子、周朴园与
鲁大海父子又在一定的环境下相遇。周萍站在父亲的立场上斥骂、甚至动手打鲁大海,又充分表现了周、鲁两家的矛盾,即劳资双方的阶级对立。这样,就由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使剧作中的矛盾冲突激烈而集中,剧情更进一步发展。
2.个性化的语言
在剧文中,每个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的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特有的身份。
3.丰富细腻的心理刻画
剧本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很精彩,或通过人物的语言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或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心理,如侍萍见到周萍时所说的话,很好地表现了侍萍与儿子相见时的复杂心理;周朴园刚见到侍萍时的“你——你贵姓”等,巧妙地刻画了周朴园看到侍萍熟悉的动作时感到奇怪的心理。
写法精讲
心理描写的方法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作家对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具体描写和展示的手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
1.内心独白吐心理
即通过人物的自我表述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法。
2.直觉感受绘心理
作者的笔触有时并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昭示思维活动的流程,而只是描绘某种直觉感受,但这种直觉感受却迥异于生理器官因物质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究其本质属于精神活动,属于心理描写的范畴。
3.梦境幻觉透心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是思想意识的变形图画。它怪诞离奇却曲径通幽,因为在梦境和幻觉中,人物的深层意识往往暴露无遗,因而描写梦境和幻觉实在是透视人物心灵隐秘的一条通道,一条捷径,它是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4.神态描摹传心理
一个人的思想波动,往往能从人物的表情中表现出来,因而抓住神态变化来展示人物内心,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心理描写方法。
5.景物描写衬心理
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即绘景而显情。因为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着人物的特定心情。
?针对练笔
在这个世界上,有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比天空更大的景象,是人的内心世界。作为学生要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你是怎么面对考试的?考试前后你的心理曾经有过怎样的变化?
请运用多种描写心理的方法,写一写你考试前后的心理变化,字数在2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今天就要考试了,我心里暗自得意。嘿嘿,这次可要大丰收了!我已经把所有重点知识复习完毕,接下来,只要我……哈哈哈哈。想着,想着,我不禁高兴地哼起了小曲,走路也变得不紧不慢,晃晃悠悠地走到了教室。
“叮铃铃,叮铃铃”,“开始考试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鸦雀无声,紧张的气氛迅速蔓延,逐渐让人感到窒息。我神色自若地接过试卷,做着做着,就觉得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容易,有好几个没把握的题一一把我难住了。我不由地乱了阵脚,方才舒展着的眉头也紧锁得越来越厉害了。
考试结束,我忐忑不安地走出了教室:惨了,惨了,这下完蛋了,考差了屁股又要开花了,唉!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身体沉重了许多,像掉入了阴森的无底洞似的。
?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唯我是从,说一不二,事事处处都控制着他人。对妻子繁漪,不仅不尊重她的性情、价值和人格,反而任意驱使、摧残,在身体、精神和灵魂上都进行无情的折磨和虐待;对儿子周萍和周冲,更是采取封建家长制的作风。作
课内素材
为一个资本家,他具有阴险、狡诈、残忍和贪婪的本性,为了赚更多的钱,即使牺牲许多工人的性命,都在所不惜。除了非人性的一面外,周朴园还具有人性的一面,即情和爱,对于他曾经爱过也伤害过的侍萍,无论如何,他还保持着思念和眷恋。但是,在情爱与专权、情爱与金钱的交锋中,他始终置一切情爱于不顾,选择了专权与金钱。
相关素材
  哥哥孙水林秉持20年来一贯坚守的“新年不欠旧年薪”承诺,连夜驱车千里为农民工送工钱尾款,不幸遭遇重大车祸,车上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强忍悲恸,与家人本着“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人生信条,赶在大年三十前替哥哥结清60余位农民工33.6万元工钱。
相关素材
“信义兄弟” 孙水林、孙东林被评为“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会如此评价他们:“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共性发掘   兄终弟及,接力还薪,孙水林、孙东林兄弟用恪守的信念告诉世人,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值得坚守和尊敬的品德。周朴园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无止的欲望,总是不择手段,即使令自己变得面目狰狞面目全非也在所不惜。与“信义兄弟”相比,周朴园的人生方向已经偏得太远太远。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与“金钱”“利益”“选择”“良知”“品德”等相关的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