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读美文·滋养心灵]
藏在衣服里面的善良
家里新房刚装修,堆放在屋子里的装修垃圾,看着就惹人心烦。我去桥头的劳务市场,准备找人把垃圾清扫下楼。
刚到还未等我说话,一大帮人就倏地围了上来,争着抢着问我是不是要找人干活。
最终,我找了两个人,一个是脸上稍带稚气的小伙子,另一个是看起来朴实憨厚的中年男人。谈好了五十元的价格后,两个人就四下里忙活了起来。他们不愧是“专业”人员,不到一个小时,就将那些脏乱的垃圾清扫完毕,并且全收入袋桶。那个中年人,明显经验和方法足,干起活来比小伙子麻利多了。临结束时,中年人还顺带着把我家地板也擦了擦。
我按事先谈好的价格,给了他们每人二十五元。拿过钱,中年人明显不满,说他干的活多,应该给他三十,那个小伙子应该拿二十。我没多说什么,没让小伙子少拿五元,又掏了五元给了那个中年人,他才心满意足。
一个月后,新房正式装修完毕,需要从里到外擦拭一遍。我又到了劳务市场,结果那个中年人一眼就认出了我。尽管他上次的表现让我有些微的不屑,但最终在两个人中,还是有他——毕竟,他干活的质量确实高。另外一个,是一个中年妇女。
但我没想到的是,到了我家看了一圈后,他竟然说不想干了。我知道,他是嫌活少,一人才分十元。我内心里,对他更不满了。
男人看出了我的心思,将我拉到门外解释,说上次之所以争着多分点钱,是因为他干的活确实多,而且那个小伙子比他年轻,还未结婚,家庭压力小。
我倒奇怪了,那这次活虽然小,钱也少,但最起码很快就可以干出来。倒不是因为活小钱少,而是因为那个女人家境比他更困难,这点钱,不如让她一个人赚。男人这样解释。
我这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
“要是这样,那不如你帮她一起做了,然后不拿一分钱岂不更能体现你的伟大?”我带了点调侃的语气。
“这哪能呢。”男人讪讪一笑,“要是那样,岂不刺伤了她的尊严?”男人说完,向我打了个招呼就匆匆下了楼。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诸如他这般的人,因为生活的窘困和艰难,会为蝇头小利而披上斤斤计较的斑驳外衣。但同时,他们貌似计较的外衣里面,内心的深处,善良却也一直在熠熠生辉。
[读人物·知人知情]
一、人物档案
简历 萨缪尔·贝克特,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中产者家庭。21岁时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毕业,获得了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旅居巴黎时的贝克特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詹姆斯·乔伊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贝克特开始了创作生涯。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在作品中宣扬世界的荒诞与冷酷,人生的毫无意义与孤独、痛苦。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9年,萨缪尔·贝克特逝世。
作品 成名作《等待戈多》;三部曲小说《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短篇小说集《周而复始》等。
评价 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
二、人物轶事
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他与太太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瑞典学院邀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电报没有很快得到回音。瑞典驻巴黎大使馆立即派人找到他的出版商,出版商解释道:贝克特对获奖之事已有所闻,他怕干扰自己遁隐的生活,已躲避到突尼西尼内部深处的一个小村庄纳布尔,该村常闹洪水,因此与世隔绝。但大多数国家的文艺界人士仍然祝贺这位隐居的荒诞派戏剧家。
[背语基·厚积薄发]
dūn
bǎo
kuī
qué
xuē
nì
jué
jiào
jiáo
hōnɡ
hǒnɡ
zhēng
hònɡ
zhèng
lǜ
shuài
忏
阡
纤
僵
缰
疆
敛
俭
检
捡
粘
贴
帖
沾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趁热打铁:比喻做事要抓紧有利时机和条件,加速
进行。
2.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佛家用语。
3.若有所思: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4.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
度疲乏。
(二)熟语运用
1.开发商表示,《蝙蝠侠:阿卡姆之城》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他们要 ,把这个系列做大做强。
2.经历了一个赛季两位数以上的比赛消耗,选手们早已
经 。
3.一路上,悠远的风笛常常让我 。
4.他们认为如果不在新的劳资协议中增加限制球员权力
的条款,NBA将成为少数超级巨星和大鳄经纪人掌控的联盟,就此堕入 的深渊。
趁热打铁
精疲力竭
若有所思
万劫不复
四、词语辨析
1.忏悔 懊悔
例 句 ①在道歉信中,苏亚雷斯 道:“我不仅让他很失落,也让俱乐部因此蒙羞。”
②想必湖人队一定会为错过林书豪而感到万分 ,要知道紫金军团这几年来始终在为控卫太弱而纠结。
辨 析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向神佛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忏悔
懊悔
2.以至 以致
例 句 ①民工荒有两个根源的问题,一是工资,二是广东省
全国有太多不具竞争力但仍然存活的工厂。
②由于岭南画派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史的不刊之论, 影响到广东地区对其他同样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的命名。
辨 析 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以至
以致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理解戏剧荒诞的特点和荒诞背后所隐藏的人生痛苦
考点二 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
考点三 感受剧中所描绘的“等待”的内涵和意味
一、背景链接
《等待戈多》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爆炸,600万名犹太人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
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等待戈多》就是一部这样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表现了现代文明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二、主旨领悟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三、行文脉络
四、相关知识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
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一、阅读课文“乡间一条路。……爱斯特拉冈 你
也脚疼”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戏剧开头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描
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对应考点一]
提示:故事发生的环境相当模糊,一条路,一棵树,道具如靴子、帽子、皮鞭等,都非常简单。
开头的环境描写实际上就是戏剧的布景设计,全剧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和一条小路,使观众的注意力别无旁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这就使荒诞悲戚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 剧中人物的台词有什么特点?作者用
这样的台词来表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提示:剧中人物的台词具有无聊、混乱、不知所云和支离破碎,而且还无理的特点。
反映了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的一种精神状态。
[对应考点一]
3. 爱斯特拉冈昨晚在一条沟里过的夜,还
了揍,弗拉 季米尔充满羡慕,反映了他们的何种遇?
提示:爱斯特拉冈无家可归,晚上只能在一条沟里过夜,而且还挨了打。对此,弗拉季米尔还表示羡慕,可见他的状况还不如对方。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极其贫困。
[对应考点一]
二、阅读“爱斯特拉冈 美丽的地方。…… 爱斯特拉冈
咱们等着”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4.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流浪汉争论了什么问题?
提示:(1)戈多什么时候来,到什么地方去见戈多;(2)愿不愿意说话。
5. 弗拉季米尔因为讨厌爱斯特拉冈的谈话,
便从爱斯特拉冈的身边走开了。当他回来的时候,爱
斯特拉冈总共向他靠近了几步?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
烦地说“迈了一步”?
提示:六步。
[对应考点三]
每一次“迈了一步”都是因为弗拉季米尔的沉默。沉默意味着两个人之间的隔阂,不仅是物理距离上的隔阂,也是心理距离上的隔阂。“迈了一步”就是企图消除这种隔阂,但是在心理距离上的隔阂,显而易见,是消除不了的。有希望,但是绝无实现的可能,这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类的生存状况。
6. 当被弗拉季米尔惊醒后,“爱斯特拉冈
(惊恐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我睡着啦!(责备地)你为
什么老是不肯让我睡一会儿”中的“自己的处境”指
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自己仍然处在一条不知道出路在哪儿的乡间小路上,身边是自己的旅途伙伴弗拉季米尔,他们仍然在等待戈多。
[对应考点三]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试作分析。
明确: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流浪汉,地位卑微,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的梦语,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
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个性与人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2.剧作家为什么要让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等待一个并
不知道的、而且老是等不来的“戈多”?这样写的意图
是什么?
明确:“戈多”象征着人类的希望、憧憬。人生活在痛
苦中,希望有人来搭救,以进入一个新的令人满意的世
界。可是“戈多”总是等不来,象征着人类的“希望”
是虚无缥缈的,无论人类怎么苦苦地等待,结果总是幻
灭。
作者这样写,意在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
处境。
写法归纳
1.欠缺逻辑的剧情
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
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2.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
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性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性。
3.凋敝的舞台背景
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情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写法精讲
环境描写的方法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还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环境描写的创新四法:
1.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吸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2.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
把内心的情自然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
3.对比式描写,衬出深刻的主题
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
4.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期待
采用“以虚衬实”的写法,就是用虚幻的景物映衬现实社会,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感受或期待。
针对练笔
春天是可爱的,是迷人的。历史上有无数的文人骚客写诗、著文,赞美春天之美。请你也写一个描写春天景象的文字片断。(3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春送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木,小小的庭阶下,也点缀着新绿。就是油碧色的湖水,也被春风吹起粼粼的细浪,山间的溪流也开始淙淙汩汩地流动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黑的,以及各色的蝴蝶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丽耀人的双翼,在花间、园中飞。便是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只要有新绿的花木在生长着的,只要有什么花儿舒放着的,蝴蝶们就会翩翩而至了。
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当我们在和暖宜人的阳光底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色的菜田间,或杂生着不可数的无名的野花的草地上时,大的小的蝴蝶们总在那里飞来飞去。一刻飞向这朵花,一刻飞向那朵花,便是停下了,双翼也还在不停地扇动。
?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黄昏时在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为消磨时间,他们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动作。直到天快黑时,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
课内素材
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等待戈多》运用荒诞的艺术手法,以其独特的形式与构思,演奏了一首时代的失望之曲,反映出了一代人的焦虑,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
相关素材
为关注留守儿童,李灵2002年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周口淮阳许湾乡创办希望小学,任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一手操劳下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暑假期间,李灵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旧
相关素材
教辅和儿童读物。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精神食粮”,面对卖旧书的小孩露出天真的笑容……“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入选2011年
《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
共性发掘 戈多是对于未来的憧憬,是支撑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柱石,是人们苦苦等待的救世主。在物质日益丰富而精神日渐缺失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等待自己的戈多,留住戈多呢?“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给出了她完美的答案。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与“理想”“执著”“责
任”“信念”“精神家园”等相关的作文中。
应用范例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的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无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