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 《报任安书(节选)》 课件(粤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4.19 《报任安书(节选)》 课件(粤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1张PPT。晨读识记板块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读人物?知人知情背名句?烂熟于胸领读课文精读课文全解课文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读美文·滋养心灵] 人生学会做减法 
  “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会抛弃你。”这是一位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句名言,读后令人茅塞顿开,颇受启发。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年轻时,有很多梦想,总想有更多尝试,吸收更多东西,抓住更多机遇,但根本不可能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境遇;等到慢慢成熟了、懂得了,才恍然有所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虽有不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人生必须学会做减法。欲做杂家,难成专家。人的一生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做一件成一件,做一件像一件。做减法的过程并不容易,人容易患得患失,怎样才能离梦想更近?需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为了另一种更好的坚持。
重要的是,你做人生的减法了么?与其患得患失,不如脚踏实地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在生命的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关键是要扮演好这个角色,不要贪大求高,不要欲望太盛,不要好高骛远。找寻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最重要,哪怕很不起眼、很平凡也是很有意义的!
人的一生很短暂,也很漫长,这是相对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可以不做,要心如明镜。学会做减法,就是要坚持坚守地做一件事,无怨无悔地做一件事,做一件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
风雨彩虹,步履铿锵。生命之重,重何如哉!做喜欢做之事,做有益之事,不挑肥拣瘦,不这山看着那山高,而是咬定青山。这比什么都好!
[读人物·知人知情] 二、人物轶事
司马迁曾经对武帝刘彻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他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一、人物档案
见14课《鸿门宴》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他的肉身,但你摧不毁他的抱负;你可以夺取他的生命,你却打不倒他的精神。他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自己。 [背名句·烂熟于胸]1.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 ;至激于义理者
不然, 。
2. 所以隐忍苟活, ,恨私心有所不
尽, 。
3.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
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
逐,乃赋《离骚》; ;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 ;韩非囚
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念父母顾妻子乃有所不得已也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5.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6.仆诚以著此书, , , ,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一、背景链接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字少卿,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他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中书令的地位“尽推贤进士之义”,委婉地要求司马迁为他说情。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征和二年(前91)七月,太子刘据在京城长安发兵诛杀借巫蛊诬陷他的江充等人,大战丞相刘屈髦军。当时任安是北军使者护军,负责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接受刘据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汉武帝急忙从二百多里外避暑的离宫甘泉宫赶回长安,平定事件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将任安下狱,论罪腰斩,状况危急。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二、主旨领悟
这是一封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激愤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信中还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忍受屈辱和耻笑,绝不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三、行文脉络名词用作状语,像牛马一样从前,过去从前,过去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推荐人才责任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诚挚恳切;今义指勤劳而踏实怨恨名词用作动词,效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教导我与他人交往要谨慎(状语后置句) [环节二 分析文理]
3.下列对第一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司马迁对待老朋友态度十分谦恭,“牛马”“辱赐”
“足下”都是自谦之词。
B.这一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
示歉意。.C.“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为他“说情”的婉
转说法。
D.“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解析:A项,“足下”是对人的敬称。
答案:A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正义和真理;今义指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古今异义词。这里表示原因,……的原因(缘故);今义表示因果关系,连词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自己的志愿。今义:a.个人心里;内心。b.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平平庸庸显露至于被义理信念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是遗憾我自己的志愿尚未完成(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 [环节二 分析文理]
6.下列对第二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司马迁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B.司马迁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
.C.司马迁深知,自己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
身效命的事业。
D.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超脱了“
激于义理”而死的观念的束缚。
解析:D项,司马迁超脱的是“死节”观念的束缚。
答案:D形容词用作名词,富贵的人通“磨”,磨灭铺叙,创作副词,乃,就名词用作动词,剔掉膝盖骨通“抵”,大都,大抵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抒发愤懑;今义指决心努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传通“现”,表现通“佚”,散乱,丢失考订通“记”,历史记录通“债”,指下狱受腐刑8.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译文:
(3)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译文:

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处于困境而写成了《春秋》;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是创作了《离骚》(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4)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文:
(5)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
因此,身受最重的刑罚也没有怒色即使万次被杀,又有什么可悔恨的呢(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环节二 分析文理]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
书”的思想的一组是 (  )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
答案:C
10.下列对第三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是指对历史和文
化作出贡献的榜样和前驱者。
B.文王、孔子、屈原等历史杰出人物“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于是“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
索的心血著述成文,给后人留下一份份宝贵的精神
财富。.C.司马迁罗列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
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
D.司马迁忍辱成就《史记》的最大意愿是“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但
《史记》只“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解析:D项,“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苦心。
答案:D四、诵读第四部分(第5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下流多谤议
下流: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口语:
(3)重为乡党所笑
①重:       ②为: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a.下
游;b.卑鄙龌龊. .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说话;今义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更加介词,表被动名词用作动词,到……去经历抒发却违背美1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译文:
我因为言语遭到了这次灾祸,更加被邻里同乡人
耻笑(被动句) [环节二 分析文理]
13.下列对第四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
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B.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
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
己深知。.C.“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自夸
于自贬。
D.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陈述其苦衷,婉辞解说实在无
法“推贤进士”,也不想用言辞自饰,是非功过,只有
死后乃定。
解析:C项,“自夸”不当,这里作者是寓悲愤于自贬。
答案:C, 1.结构紧密,首尾呼应
本文写得反复曲折,首尾呼应,条理十分清楚。作者从任安来信中要他“推贤进士”的话题谈起,然后一直围绕这条线索加以陈述,始终不离答信的旨意,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文章环环相扣,文理严密,富有说服力。
2.论理环环紧扣,见解独到新颖
司马迁对“气节”的见解、对生命和事业关系的见解,
独到而正确。文中写自己历经磨难而矢志不移,受了腐刑而
不自杀,忍辱苟活发奋写出《史记》,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珍
惜和执著事业的崇高信念,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社会中来
衡量,从更宏观、更长远的意义上理解“义”和“气节”,
超脱了庸常的生命价值观。“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
事业”,讲道理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清楚明白。
3.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极其复杂,他无意矫饰,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奔放激荡(如“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时而回肠荡气,如泣如诉(如“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往,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时而旁征博引(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时而欲言又止。情真意切,跌宕起伏。
?
素材发现?
?应用范例
我们怎能忘记那被鲁迅高度称赞的史学家司马迁,他为被迫降敌的李陵辩护,武帝震怒,将他打入大牢,并施以宫刑。这无疑是弯道的来临,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生命的机遇,他明白了:刚正不阿的书生与专横跋扈的君王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他不再幻想,不再抱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全身心投入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之中。至此,他完成了从御用文人到独立人格的转变。可以说是弯道带来了他生命的坦途。如果没有这场危机,司马迁也许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依然是皇帝的喉舌,唯皇命是听,能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大书,就难说了。也许历史根本就记不住这个小人物的名字。可以说,是弯道擦亮了他的眼睛,磨炼了他的意志,清醒了他的头脑,让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潜能,从而从弯道走向平坦,走向超越。
——2009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超越弯道 抓住机遇》
点击下图片进入“落实应用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