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寂静的春天(节选)》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6 《寂静的春天(节选)》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悦读主题 智慧人生      应用指数:☆☆☆☆☆
沙漏人生
朱 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位在收发室工作的军人叫米诺。他肩负着沉重的任务,每天都得马不停蹄地整理在战争中死伤和失踪者的最新纪录。
源源不绝的情报接踵而来,收发室的人员必须分秒必争地处理,一丁点儿的小错误都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米诺的心始终悬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在压力和疲劳的袭击之下,米诺患了结肠痉挛症。身体上的病痛使他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从此一蹶不振,又担心是否能撑到战争结束活着回去见到家人。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米诺整个人都瘦了下来。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几乎不再奢望会有痊愈的那一天。
一天,米诺终于不支倒地,被送进医院。军医了解他的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米诺先生,你身体上的毛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你的心里。”“嗯?”军医接着说道,“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你想想看,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办法让更多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给米诺很大的启发。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奉行着这种“沙漏哲学”,即使问题如成千上万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诺也能沉着应对,不再杞人忧天。他反复告诫自己说:“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没过多久,米诺的身体便恢复正常了,同时,他也学会如何从容不迫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了。
如今,我们被越来越多的各种压力所困扰,压力让我们睡眠紊乱、记忆力衰退、情绪偏激……健康状况江河日下。面对生活、工作的重重压力,“沙漏哲学”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担当,既然躲避不了压力,就该学会主动拥抱压力,调节心灵旋钮,调整对压力的认识角度和处理方式,以最佳状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一、人物档案
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二、人物轶事
卡森终生痛恨打猎
雷切尔·卡森是美国现代环保生态伦理意识的奠基人,她曾经说:“正是从震撼我的心灵并经常使我惭愧的经历中,我逐渐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信念——只有在不可避免的必然条件下,我们才可以给其他生命带来死亡和痛苦。”儿时的卡森曾与哥哥大闹一场,原因是哥哥打野兔。哥哥不许卡森干涉他的乐趣,而卡森回答:“可是兔子没有乐趣。”结果,全家人都介入到打猎的讨论中,最后形成的决议是不许打猎。因为打猎是现代人的耻辱。卡森终生都痛恨打猎,特别是以体育活动和休闲为名义的打猎。
āi

ɡé
niè

zhì
nònɡ
lònɡ
chù

pēn
pèn
xuán
xuàn
ɡōnɡ
ɡònɡ
piāo
piǎo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连锁反应: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
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2.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3.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
(二)熟语运用
根据上面释义及语境填写恰当的熟语。
1. 人们担心,谈判失败会导致希腊退出欧元区,并在西班牙
和意大利等其他陷入困境的经济体产生___________。
2.卡特所具备的精力充沛、__________、自信满满的特质,
让他成为一个连民主党总统都无法拒绝的重要“助手”。
连锁反应
一丝不苟
四、词语辨析
1.范畴·范围
例 句   ①公民的财产和收入情况作为公民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的_______,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②昨日,北京市经信委公布了九大免费WIFI区域的具体信号覆盖_______。
辨 析 范畴:用于理论、概念等抽象事物的界限或限制。
范围:用于具体的事物的界限或限制。
范畴
范围
2.演化·衍化
例句   ①同样在西方,哲学被叫做“Philosophy”,它是从“Philein”和“Sopia”这两个古希腊文的词_______来的。
②当基底细胞逐渐向表皮细胞_______时,HPV便神奇地策反皮肤细胞:从搭乘细胞的外来客,摇身变为细胞的主人。
辨析   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多指内在性质的变化。
衍化:多指自然界以外事物的发展变化。多指外部形式的变化。
衍化
演化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二   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和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背景链接
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到了50年代,这些有机氯化物被广泛使用在生产和生活中。这些剧毒物的确在短期内起到了杀虫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这些剧毒物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们却全然没有想到,这些用于杀死害虫的毒物会对环境及人类贻害无穷。人类制造的杀虫剂,无异于为自己种下了一棵毒果。
当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是量尤为患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经过4年时间,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这本书中,卡森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本文就选自该书第2章和第17章。
二、主旨领悟
本文以科学翔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记述了杀虫剂、特别是剧毒化学药品的广泛使用对鸟类乃至整个大自然造成的毁灭性危害。呼吁人们善用科学,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不要让科学危及人类自身,为推动环保运动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三、行文脉络
一、阅读课文第1~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第1自然段从“地球上生命的历史”写起,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起笔不凡,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力。同时,自然引起下文对人类改变自然的有效力量的具体解释。
2.第2自然段第1句: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
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提示: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其性质由改造大自然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
提示:人类觉得自己在对世界进行改造,实际是在对世界进行破坏,但自己并未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这也正是污染的可怕性。
提示:“杀虫剂”指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滥用化学药品对于自然万物的致命后果。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5.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第1句“药物使用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
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提示:药物使用的特点是永无终点,恶性循环,逐步升级,破坏日趋严重。
二、阅读课文第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章最后一句说“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
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那么,“这门科学”指的是什么
科学?是否该取消“这门科学”?为什么?
提示:“这门科学”指的是应用昆虫学。作者并不是说要取消“这门科学”。作者想告诉人们正确的自然观,那就是:自然界与人类以及周围的生物应当是和谐统一的,人要努力地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去控制它,改造它。同时指出人类要善用科学,否则会后患无穷。
[探究结论] 
“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作者借此向世人提出严正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把握说明文的主旨
解读: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在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旨。
指津:把握文章主旨的常用方法:(1)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2)抓中心句(关键句)。不少文章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这些语句和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直接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归纳概括。有不少文章的主旨贯穿于文章的内容中,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旨。阅读时,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感情等。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9题。
[探究结论]
如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在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作对比,把尚不为人普遍认识的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破坏与众所周知的核污染作对比,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对比的运用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要强调的信息,突出了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1.利用富有感彩的语句,感染读者,表现主题
作为科技说明文一般不应该带有感彩,否则就会影响被解说对象的科学性,而科学小品则不必受其拘束。本文作者在说明使用化学药品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时,运用了许多富有感彩的语句。如“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一句,流露出作者对这些所谓“杀虫剂”的担忧,这些化学药品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
杀死了周围的其他生命,因此,作者把它称为“杀生剂”。“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这是作者引用的法国哲学家阿尔伯特·施威策的话来说明人类破坏了周围的环境,当被破坏的环境反过来危及人的生命和安全时,而人却没意识到。总之,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富含感彩的句子来感染读者,让读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唤起人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运用对比手法,加强说明效果
为了加强说明效果,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如第1自然段,为了说明人类在20世纪对大自然的改变力度,作者先说明在以前漫长历史中,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然后作者再说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对大自然的改变。在这里“漫长”与“极短”相对,“较小”与“有效”相对。再如第4自然段中“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作者把人类那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与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形成对比。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对比手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常用方法:(1)运用对比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运用对比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请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篇小作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牡丹花和太阳花
我想,也许每个人都羡慕牡丹花的高贵和华丽吧!也许正是它的娇艳人们才给予它国花的美誉。可是,我依然喜欢那路边不起眼的太阳花,因为它是我心中一处绽放的国花。
记得在我五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和姐姐一起去看花展,顽皮的我一下子窜到了花坛前。
好美丽的花呀!我看到有牡丹花、水仙花,还有菊花。
但是我很好奇地问工人是怎样培养牡丹花的。工人说施用肥料,还浇营养水,因为她是很娇嫩的花。
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角落边有一朵小小的太阳花,风吹雨打它都能支撑得住。太阳花给我的启发是意志要坚强,不要轻易放弃。
牡丹花不像太阳花,不培养就会干枯易死,太阳花有着坚强不屈的生命力。这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今后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我也要像太阳花一样的坚强和努力。
课内素材
  在雷切尔·卡森的著作中,作者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
确实,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意识而制订的。
在四十余年后,书中所提,滥用药物的情形,不仅没有改善,更变本加厉。将人类带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许多事实的真相被隐瞒和蒙蔽。许多人因为无知,陷人类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不知。
相关素材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着生物物种!
共性发掘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污染形影相随。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人类只有谦卑地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为自己留一片干净的家园。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与“爱护环境”“敬畏自然”“和谐”等相关的作文中。
点击下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