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7张PPT。
第16课
晨读识记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落实应用板块领读课文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写法领悟借鉴背语基·厚积薄发素材发现应用
语篇全解板块
领悟发现板块
第四单元
全解课文悦读主题 宁静 应用指数:☆☆☆☆世间唯缺心灵的宁静
张国宾
年轻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曾着手把一切自认的人生美事、人生渴望,列成一张明细表,其中包括了健康、英俊、爱情、智慧、才能、权势、名誉、财富……
清单完成后,我十分得意地把它交给一位聪明睿智的长者过目,他是我当时的良师,也是我心灵上的典范。 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是为了向他炫露我的才华及梦想吧?当时我把表单递给他,自信地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大美事的总和,若都能拥有,我就拥有最幸福的人生了。”
那位老人的眼睛深处闪过一股谐趣的光芒,他告诉我:“这张清单棒极了。”接着又若有所思地指出:“内容搜集得很齐全,顺序也安排得很合理。可是,年轻人,你似乎略掉了最重要的一项。如果你忘掉了这一项,那所得的种种,就都会成为可怕的痛苦。” “哪一项没有列进去呢?”我问。他拿起一支红笔,掠过表单,然后一笔勾销了我所有的青春美梦。他在表单上写了几个字——心灵的宁静。
他说:“这是命运之神保留给她特别眷顾的人的礼物。她赐给很多人才能、财富、名誉和美丽,可是,只有‘心灵的宁静’,是她应许的最后奖赏,也是她至爱的表征,所以她颁赐时也最为审慎。”
我当时迷惑不解。许多年来,我仍不停地追逐着这些梦想,却发觉自己始终得不到我想要的充实和快乐。
如今,我终于了解了老人的话——唯有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才能不再为烦恼所牵,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 一、作者档案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人物颂歌
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白居易
你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尘世太污浊太黑暗,你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于是你只能生活在诗歌世界里,成为诗歌世界里的士大夫。
凭你的才华,本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于是你把目光投向田野,看到了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你把心灵融进土地,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你把悲悯送给穷人,把忏悔留给自己,用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péndímǐnzhēnɡbènɡzhāo zhādiànɡǔtiánbìqiǎozhéǒu yāxiāo二、名句默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______________。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
______________。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
4.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东船西舫悄无言,
______________。枫叶荻花秋瑟瑟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幽咽泉流冰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四弦一声如裂帛唯见江心秋月白5.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 。
6.我闻琵琶已叹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相逢何必曾相识!
7.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__ 。
8.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 。绕船月明江水寒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往往取酒还独倾江州司马青衫湿[本课考点提炼] 一、背景链接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声与教化。白居易于是被贬江州司马。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使他很快体验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二、主旨领悟
诗中所咏,是诗人与琵琶女邂逅、相知,琵琶女为之演奏的经过。因两人各自的身世遭遇相近,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于是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为这位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女子落泪,表达了对她沉沦遭遇的同情,也为自己的不公平遭遇而难过、愤懑,表现了诗人在晚年困境中的悲凉心情。三、行文脉络降职古今异义词,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古今异义词,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名词用作动词,作歌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送客湓浦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曾经跟穆、曹两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状语后置句 [环节二 鉴赏评价]
3.简述这段序言的内容。
提示:作者秋夜送客,听闻琵琶声,邀琵琶女弹曲,听了琵琶女的话语,作者被打动了,感觉到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下了这首七言诗,作歌并赠送给她。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借指音乐提示:诗歌的开头,诗人写了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再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了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凌乱。这些景物,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诗歌中的意境
解读: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而成的让人产生联想的艺术境界。意境型问答题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指津:(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8题。轻声问忽然,骤然古今异义词,古义:突然出现。今义:超出一般;冲出提示:“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作好了铺垫。提示: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古今异义词,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古今异义词,古义:容颜;今义:色彩古今异义词,古义:年纪大;今义:排序第一语气词名词用作状语,在梦里纵横散乱的样子忽然,一下子退古今异义词,古义:从前,原来;今义:表示动作向前面的方向提示: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相同之处: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表达了作者贬谪江州,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探究结论]
(1)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2)声情结合,以情绘声。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3)用无声衬托有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探究结论]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只听见琵琶声(暗写,未见其人)。“寻声暗问弹者谁”,见人听琴的急迫心情(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邀见琵琶女,琵琶女再弹琵琶(明写、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感情相通(点明题旨)。 第三次:成知音三弹琵琶(明写、略写),“却坐促弦弦转急”“江州司马青衫湿”(照应题旨,侧面烘托),只说调子悲凄与前两首不同,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突出主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沦落)。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本诗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琵琶女深挚而隽永的同情。诗人很善于刻画对方的心理活动,而在刻画对方心理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例如邀请琵琶女相见的几句:“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一个女子的迟疑、腼腆,既难忍独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矛盾心情,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了。又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些叙述都使人感到诗人对琵琶女是很理解,很体贴,很同情的。诗人穿插的景物描写也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借“枫叶荻花秋瑟瑟”抒写惜别之情,借“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借“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 2.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
诗从秋夜送客写起,由“举酒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声和琵琶女,这些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第2段对音乐的描写,写得很详尽,把曲调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再下面又是简单的交代和过渡,只用四句诗说明音乐的效果和琵琶女放拨插弦、整顿衣裳的动作,便转到琵琶女叙述自己的身世。这一段也写得比较详细,特别是她在长安的欢乐生活,连细节都写出来了。接着是诗人的自述,贬谪以前在长安的生活一字不提,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在这一段话里,反复三次诉说没有悦耳的音乐,至于其他种种的细节则一概从略了。在诗人这番话的感动下,琵琶女作了第二次演奏。关于这次演奏诗人改用略写、虚写,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句话便交代过去了,随即结束全诗。
点击下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