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诗词三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4.18 《诗词三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
第18课
晨读识记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落实应用板块领读课文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写法领悟借鉴背语基·厚积薄发素材发现应用
语篇全解板块
领悟发现板块
第四单元
读人物·知人知情悦读主题 宁静         应用指数:☆☆☆☆宁 静
马国福  
宁静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宁静是“朝花夕拾杯中酒,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宁静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宁静是云卷云舒后的安然,是花开花落后的寂寥。 瞬息万变的时代,牵扯着人们每一根神经,肩负着生活的劳役,人们没有闲情去欣赏晨曦中露出云层的一抹曙光,没有时间去聆听草叶上一只蝴蝶的吟唱,没有雅致去品味窗台上一株兰花淡淡的绽放,没有机会去感受清风明月下一片叶子落在地上的轻柔声响。
在这个喧闹浮躁的社会,宁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十分难得而又奢侈的渴望,是一种久远的拥有。太多的喧闹,太多的追求严重伤害着宁静。 对于一个真正懂得珍惜和享受生活的人而言,宁静是一种境界,是心灵的氧气,是上帝赐予他的一杯难得的甜羹。
哲人说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厌倦了你所得到的东西,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在这得失牵绊的苦痛中,宁静是一种中和剂,是医治灵魂疼痛的良方。握着这个良方,你不必为得而喜,也不必为失而忧。因为,心若宁静,一切淡去,得失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宁静让人生丰富。在这个以物质拥有的多少衡量生活质量的沸腾时代,宁静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懂得宁静并把这种心境当做香茗一样慢慢品味的人,是富有的,这种富有并不是浅层次的外在拥有,而是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高层次财富。 宁静让心灵高贵。时不时让自己从尘世间抽身出来回归自我的人,懂得不去过度追求诸如功名利禄之类的身外之物,这样他从尘世间卸去了无形的枷锁,让自己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不去计较人生的荣辱得失,不去刻意设计遥远缥缈的荣华富贵。因为一双飞翔的翅膀,如果绑上了闪光的金子,它永远不会飞高飞远,不会享受到生命的恬静,美丽和祥和! 宁静让生命达观。一个学养深厚隐居于偏远村落的忘年交告诉我:“心上事何谓心上事,何须悬心上?身外物不过身外物,不妨抛身外。”他只需要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静,静观远处云卷云舒的淡然。我欣赏他看淡岁月沧桑后的那份达观,我景仰他那副把宁静看得高于一切的风骨。
身在尘世间,心存星空中。林间有许多条路,我唯独选择人迹罕至的那条小道。我们都是在黑夜中赶路的人,时代发出了许多诱人的金属声响,我用睫毛遮挡路上的烟尘,仅仅是为了找寻让心灵宁静致远的时空。 一、作者档案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宋太宗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原有集,已散佚。后人把他及其父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大多数是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的。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姜夔(约1155-1209),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寓居武康。一生未仕。最后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在西子湖畔。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不根据旧谱自己创制新词调),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二、人物颂歌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你的灵魂蓄满了报国之情,你的目光坚毅明亮,能洞穿人世的一切。你是一个对国家无比忠诚、无比挚爱的老者。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你拳拳的爱国之心可见一斑,可是,英雄如你,却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尽管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愤懑,你却依然坚守着自己不移的报国之心。你企盼大宋统一,你渴望收复失地,或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正是你一生心情的写照吧!但谁又能理解你英雄迟暮的辛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成了你的遗训,也见证着你陆游的赤胆忠心!yùsàibìnshùjìkuíqìkānbójìshǔkòu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满眼料想即使三、名句默写
1.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
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
______________。
4.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
5.渐黄昏,__________,都在空城。
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千载谁堪伯仲间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本课考点提炼] 一、背景链接
1.《虞美人》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三年后,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生日七月初七晚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年仅41岁。 2.《书愤》
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此诗。
3.《扬州慢》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 二、主旨领悟
1.《虞美人》是一首抒情词,词作表达了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以及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2.《书愤》全诗由一个无处不在的愤字贯穿,高度概括地抒写了自己一生的爱国衷肠,刻画出一位有志于恢复中原的老当益壮的诗人形象。
3.《扬州慢》写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全词寄托了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三、行文脉络提示: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提示:词人融眼前景象与抽象感情为一体,巧用比喻手法,使抽象的情感物象化,如结尾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富形象感,使人读后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望着浩荡东去的江水,觉得自己的愁绪简直像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东海。这样,就把抽象的故国之恋,表达得生动形象了。提示:这两句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提示:尾联用典,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5.有人评价《书愤》格调豪壮,气韵沉雄,你是否赞同?
提示:赞同。如“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了诗人过去游踪所至。“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是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三、阅读《扬州慢》,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提示:交代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点明写作主旨——《黍离》之悲。7.请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句话。
提示:这句话渲染出空城荒凉、孤寂的气氛,也衬托出作者此刻的心境。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号角声在空城回荡,使人感到阵阵的寒意。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探究结论]
《扬州慢》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所蕴涵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见闻、感受形成比衬关系,很好地抒发了作者的“《 黍离》之悲”。如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现实中的“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说杜牧虽然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但面对疮痍满目的扬州,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此刻难言的忧伤;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作者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得以曲折、深度的表达。《虞美人》
比喻贴切
本词末两句以“一江春水”为喻,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形象化、具体化,而且高度概括,取得极好的艺术效果,从而使之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书愤》
对比手法
本诗中对比手法运用突出,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扬州慢》
以景观情、化景为情
本词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黍离之悲,今昔之感。这种情感主要用以景观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加以表现。上片的“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等景物,呈现出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从而表现出作者面对被蹂躏、被摧残的祖国山河时的伤感。
点击下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