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毛泽东词两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毛泽东词两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7张PPT。读美文?滋养心灵读人物?知人知情背语基?厚积薄发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领读课文精读课文深读课文第二单元晨读识记板块第4课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一、人物档案
  毛泽东(1893.12.26-1976.9.9),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一生著作很多,他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著名的论文有《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等。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二、人物颂歌
诗人毛泽东
你是一位诗人,顶着风冒着雨,带着一身泥土的馨香,从韶山冲走来。绕过浏阳河的九道弯,涉过五十里水路,来到了湘江畔。你以诗人独有的气魄,要上九天揽月,要下五洋捉鳖。浏阳河不会忘记。湘江不会忘记。在湘江畔,你翻阅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认真领悟两位胡子在欧洲上空徘徊的真谛……你用诗的语言,对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做出了精辟的分析。 公元1921年。七月。你和你的12名兄弟,从南湖出发。用镰刀和斧子为诗笔吟哦。于是,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华夏浩瀚的苍穹下,镰刀和斧子交相辉映,宛若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映红世界的东方。你高擎大旗卷西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饮湘江水。攀井冈山。涉金沙江。过六盘山。你不辞劳苦一路向北,直抵延河畔。伫立宝塔山下,你以诗人特有的胸襟,右手叉腰,屈起手指算了一算:呵呵,行程二万呀。 公元1949年。十月。你这位从韶山冲走出来的汉子,又骄傲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面对着如潮的民众,如潮的欢呼声,你挥动着写诗的手臂,用浓厚的湘音向世界朗读——“人民万岁!”——那湘音,萦绕在民众耳畔。在中国大地上久久回荡。那湘音,穿透中国沉寂的天空,瞬间传向整个世界。那湘音,伴着五星红旗在共和国的上空飘扬,永远飘扬!qìnchàngzhēngqiúrónggěliáokuòchìèzhǎngchángzhōngzhòngjiānjiānqiǎnyànyānyè漫谩幔峥狰仓苍怆竞竟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2.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
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二)熟语运用
根据上面释义及语境填写恰当的熟语。
1.一首首激昂嘹亮的军歌,勾起了他们对 的
深情回忆。
2.从 的姑娘到两鬓花白的老人,樊锦诗48年
守护着敦煌。峥嵘岁月风华正茂四、词语辨析
1.独立 独力独立独力2.义气 意气
义气义气意气[本课考点提炼]
  一、背景链接
  1.《沁园春·长沙》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这里长达13年之久的火热生活。在长沙的日子里,他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道,成为早期革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革命形势日趋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兴起,“五卅”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震惊中外,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毛泽东回到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他漫步湘江,游橘子洲。看山光水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心潮激荡,豪情满怀,文思泉涌,吟成此篇。  2.《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城,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5年1月25日黄昏,红军重占娄山关、遵义,歼灭王家烈部两个师,击溃敌军两个师的增援部队,获得了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同时也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于是诗兴勃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1958年,毛泽东对这首词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二、主旨领悟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的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进军行动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三、行文脉络
1.《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  四、相关知识
词的有关知识
  词是随着燕乐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可以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原名叫“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又叫“长短句”“诗余”等。每首词都有词牌,又叫词调名。词调是用来规定这首词的音律的,所以每个词调的字数、字声以及用韵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一般词都分为两段,一段又叫一片,片又叫做“阕”。单片的词很少,如小令等。  常见的词牌名有“沁园春”“忆秦娥”“渔家傲”
“满江红”“菩萨蛮”“清平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忆秦娥”又名“常楼月”等,相传始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曾作《忆秦娥》词,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句,该词牌源于此。《沁园春·长沙》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文字,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对应考点一]在上阕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
提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有“竞自由”的精神。2.[对应考点二]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
多彩的秋景图的?在描绘这幅绚烂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
提示: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观察角
度: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还有色彩的变化。
 动静结合和点面结合的手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静景,是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是点。  A.景物描写的角度:(1)观察环境的视角,如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等。
  (2)运用色彩的角度,如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B.动静的描写方法:动静描写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又可分为:
  ①以动(声)衬静,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②动静结合,如 “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③以静写动,如“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④化静为动,如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词一般是先采取静态描写,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写,就能生动活泼,形象感人。3. [对应考点三]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是本词
的一大特点,试仿照示例完善下面的表格。提示:“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 “击”字准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4. [对应考点二]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上阕。
提示:词的上阕,虽然也是一般的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之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等。(找出诗中景)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萧索悲凉的秋景,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场面。(分析景本身特点)因为诗人要抒发的是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这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本诗就是这样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鉴赏诗词的情景交融手法
  本词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物我同一。作者咏来自寒秋的这勃勃生机,在于“竞”。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  解读:所谓情景交融类诗词,通常是全诗字面上没有写人叙事的内容,更没有直接的感情表白,字面上全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描写景物的同时寄予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结果使全诗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情景交融类诗歌一般是选择一个一个的“景”组成一幅“画面”,然后,靠这幅“画面”说话,靠这幅“画面”传情达意。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并再现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指津:找出诗中景(意象)→分析景(意象)本身特点→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8、11题。二、阅读《沁园春·长沙》的下阕文字,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 [对应考点三]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提示:一般分上下两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又称过阕,在词中起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阕也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阕。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6. [对应考点三] “恰”字总领到下面哪句话?其中这
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色?
提示:“恰”字总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富有激情,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忆秦娥·娄山关》
三、阅读《忆秦娥·娄山关》,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 [对应考点一、二]词的上阕呈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有什么作用?提示:上阕触目所见有烈烈的西风、辽阔的天空、如钩的残月、排成阵的大雁、铺满地的白霜,所闻有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这所见所闻构成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这个境界显示了:天气的寒冷,环境的艰苦,任务的急迫,气氛的紧张,心情的压抑。既精练又形象,艺术手法十分高明。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什么意思?
与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
提示:雄关虽据天险,但却并非固若金汤,牢不可破,而今,我们红军迈开大步又重新跨越过去了。与上阕的凄厉悲壮不同,下阕起始二句让人感到精神振奋,豪气冲天,且宕开一笔,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战斗的激烈,而是指明即便关山重重,长路艰险,也定要从头做起的雄心。提示:这两句写面对雄关,昂首遥望,无数青山峰峦起伏,像大海的波涛一般,一轮落日,垂挂在西天,鲜红似沸腾热血,运用比喻,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和悲壮奇丽的意境,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同时还富有象征意味,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光明,但还有许多艰难险阻。画面壮阔恢弘,气象阔大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这正是履险如夷,无坚不摧的革命情怀和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开阔胸襟的体现。9. [对应考点一、二、三]体会“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
意境。[探究结论] 上阕由景入情,词人“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便联想到“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总结上文,提出了有关远大抱负的问题。下阕由叙事进入抒情,词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记起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革命青年在往昔的战斗岁月中共同的理想,同时艺术性地回答了上阕的问题。上、下阕由景到情,前“问”后“答”,两相照应,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写法归纳  1.佳句连篇,妙字生辉
  《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四字句,意境优美,感情动人。全诗凝练,处处妙词,字字珠玑。一“立”一“看”,一“怅”一“问”,一“恰”一“记”,互相连缀,环环相扣,上下贯通,前后呼应。写秋景时,一个“染”字,浓墨着色,一个“击”字辽阔强劲,一个“翔”字活泼自如,一个“竞”字独步点睛,字字传神。《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它们都构成了典型的意境,深化了词的主题。2.妙用对比,形象鲜明
《沁园春·长沙》含有多种对比: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的是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图,提出的是“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抒发的是革命者“浪遏飞舟”的豪迈情怀和昂扬斗志。《忆秦娥·娄山关》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所取景物逼真而又典型,感情浓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写法精讲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我们如何在一个字数有限的片段中达到借景寓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首先,在写作时必须有真情实感。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  其次,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片段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
  再次,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  最后,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为了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使读者更有味地去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份情感。针对练笔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拟写两段文字,要求:先在括号中填入要展现的情感,两段文字景物描写要展现不同的情感,字数不少于60字。
  答:①(    ) 
?
  ②(    )  解析:所写之景要扣着情感来写,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物,同时要照顾到题目后边的要求。 参考示例:①(喜爱)我爱倾听,不仅有春的柔和美丽,也有夏的高亢奔放,田间依旧有水声潺潺,浇灌着可爱的稻田,田间青蛙的歌唱,树梢上蝉先生的高音有节奏地一声声鸣叫,倾听!美妙又神奇,给我凉爽!秋天的丰收过后一切都如此静,风凉了,吹拂着瘦弱的叶子。听——是枯叶坠落,清晰可鉴。刷刷的树叶在风中摇摆不定,最终一片片落入土地。冬是静的,连麻雀都暂停了它们的会议,听——是水结成冰,是雪落下地,厚厚一层雪踩上去是吱吱的笑声。我来到河边,砸碎冰,将冰扔向另一河边,听——是刷刷的冰的摩擦,越来越远! ②(悲伤)拿着沾着污迹的卷子,我无奈地走出了校门。夕阳无力地沉了下去,黑暗在一时间漫布了天空。一阵狂风刮过,路旁的树枝“啪啪”作响,继而被暴风卷走。枯黄的落叶,在树枝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尽管那样猛烈,但是被树枝无情地抛掉,砸落在地上,月亮好不容易从阴暗的云里冲出来,但却又立刻被云缠住。素材发现?运用范例 九十年前,他们,一代书生,在时代的压力下,不得不挑起革命的栋梁,用镇定面对风云变幻,用坚强回复冤屈耻辱,用意气挥洒爱国豪情。“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是一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时代,那是一个“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的国家,而作为那个国家的一代书生,面对“赂秦而力亏”的局势,又怎能按捺住心底的愤懑?又怎能平复心里的怒火?当所有的怨气都幻化成“我主沉浮”那一句惊世骇俗的呐喊的时候,浩浩长空,巨浪滔天。
九十年前,他们在浪尖上静观大海的壮阔,在刀尖上怒斥时代的丑恶,在笔尖上笑谈革命的成果。杜甫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他们是“笔落惊西方,文成骇军阀”。 九十年前,西风惨烈,马蹄声碎,而他们却拿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概,直面惨淡的人生,直视淋漓的鲜血。“但使神州书生在,不教列强分中华。”他们选择在凄风苦雨中奋斗拼搏,用自己纤弱的臂膊,擒住革命的巨轮,改变它的航向。“巴黎耻,犹未雪,青年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便是书生的意气,风华正茂的年代,就应气宇轩昂,挥斥方遒。 九十年前,站在二十世纪的入口,他们选择用奋斗来承担责任。
九十年后,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入口,我们也将选择用拼搏来担起责任。 “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九十年前的他们经受了革命洗礼,而今的90后的我们,也将经受大浪淘金。九十年前是政治风云,而今是金融变幻;九十年前是真枪实弹,而今是唇枪舌剑;九十年前是人祸不可驱,而今是天灾不可挡。所以九十年前,是他们的翅膀划破覆盖了一个世纪的浓云;九十年后,是我们的翅膀将载起中国走向腾飞。 九十年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九十年后,在光明中寻找希望。“五四”一别后,茫茫九十年,精神永不灭,携手造辉煌。书生们千淘万漉,呕心沥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为了龙的腾飞,就为了中华的崛起。
是啊!同是书生,同有意气,在苍茫大地上,就应同为!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点 击 下 图 进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