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外国诗歌四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6 《外国诗歌四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读美文 滋养心灵
读人物 知人知情
背语基 厚积薄发
写法领悟借鉴
素材发现应用
领读课文
精读课文
深读课文
第二单元
晨读识记板块
第6课
语篇全解板块
领悟发现板块
落实应用板块
小 花
普希金
我发现书里有一朵小花,
它枯萎,失去芬芳,被遗忘,
于是我的心中不由得
充满了种种离奇的遐想:
它在哪儿开放?开在什么时候?
是哪一年的春天?它开了多久?
是陌生人还是朋友把它摘下?
夹进这本书是什么缘由?
是为了纪念情意绵绵的幽会?
还是纪念命中注定的别离?
也许是在独自散步的时候
采自浓荫下面,或荒僻的野地?
是他,还在世?是她,还健在?
如今哪里是他们栖身的家?
也许他们都已经枯萎,
就像这朵不知来由的小花?
  一、人物档案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被后人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受伤去世。
  他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他的作品是俄罗斯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共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代表作品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爱情诗和田园诗《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我又重新造访》,叙事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12部,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巨大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他的诗歌带有民歌色彩,单纯,宁静,和谐。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希姆博尔斯卡,生于1925年,波兰著名女诗人,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1956年为界,她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是揭露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诗歌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出版的作品主要有诗集《我们为此而活着》、《向生活提问》、《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桥上的人》、《结束和开始》等。
  沃尔柯特,生于1930年,圣卢西亚诗人,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18岁出版第一本诗集起,至今已出版诗集和长诗15部,包括《海滩余生》、《海葡萄》、《星苹果王国》、《幸运的旅客》、《仲夏》,另外还有自传性叙事长诗《另一生》和史诗体叙事长诗《荷马》等。
  二、人物颂歌
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
  你是俄罗斯的民族诗人。俄国诗人中没有人比你高,也不可能比你更有资格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你身上,就像在一部辞典里一样,包含着俄国语言的一切财富、力量和灵活性。你比任何人都更多更远地扩大了俄国语言的疆界,更多地显示了它的全部疆域。你是一个特殊的现象,也许是俄国精神的唯一现象:你是一个高
度发展的俄国人,说不定这样的俄国人要在两百年以后才能够出现。在你身上,俄国大自然、俄国灵魂、俄国语言、俄国性格反映得如此明晰,如此纯美,就像景物反映在凸镜的镜面上一样。你就是普希金。
wǎng

chuò
yīn
chuàn
pái

nèn
làn
jué
juè
qiǎ

zhèng
zhēng
guān
guàn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
绪变化不定。
2.束手无策:像被捆住了双手,毫无办法。
(二)熟语运用
  根据上面释义及语境填写恰当的熟语。
1.斯科拉诡异的假动作让邦纳在防守时 。
2.一个大龄剩女,不漂亮,不温柔, 。王小
贱到底爱她什么?
束手无策
喜怒无常
四、词语辨析
1.反映 反应
例 句   ①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表示,希望本届奥运会能够 出伦敦和英国其他地区的特质。
  ②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批评总统奥巴马在处理问题上 迟钝。
反映
反应
辨 析 反应:①化学变化。②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或刺激产生的对应变化称为反应。
反映:①反照,比喻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2.树立 竖立
例句   ①日本认为美国战略重心调整是自卫队走出国门, 日本的军事大国形象,发挥军事大国作用的绝佳机会。
  ②在中国的东极,抚远县乌苏镇上,一块崭新的界碑已经 。
辨析  树立:建立。多指抽象的好的事情。
 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多指具体的东西。
树立
竖立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考点二   鉴赏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一、背景链接
  1.《致大海》
  《致大海》作于1824年。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
  2.《我一无所求》
  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的创作带有东方诗人对人生、对自然、对爱的感悟的特点。他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他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如黄鸟、羔羊、麦田、蜜蜂、溪流、挤奶的女人等,当他将这些乡村小景零零星星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一无所求》正属于这样的作品。
  3.《底片》
  希姆博尔斯卡1956后创作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就是她后期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
  4.《黑八月》
  沃尔柯特是一个富于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和“海难”主题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的诗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使人得以“海难余生”。《黑八月》即是这样一首诗。
  二、主旨领悟
  1.《致大海》中诗人向大海倾吐自己的苦闷之情,借大海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向往,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和在沙皇专制统治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2.《我一无所求》表现了诗人对美和纯真爱情的追求,也映照了诗人恬淡宁静的内心世界和博大超然的胸怀。
  3.《底片》从小处着眼,以“底片”为写作对象,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及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事物的关系,让人深思。对生活中真实与虚假、感觉与世界、问候与提问的思考。
  4.《黑八月》抒写了抒情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日子,现在爱如黑八月一样的黑暗日子。诗中描写的雨季应该是非常漫长、晦暗的,但是诗人却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宽厚的接纳,反映出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
三、行文脉络
1.《致大海》
2.《我一无所求》
3.《底片》
4.《黑八月》
一、阅读《致大海》,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前两节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提示:前两节写了诗人与大海道别的内容。他称大海为“自由的原素”,歌颂蓝色的浪头是“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他将大海视为“友人”,倾听他“忧郁的絮语”“喧声呼唤”“沉郁的吐诉”,与他作着“别离一刻的招呼”。这样写,使大海的性格与诗人的性格互为映衬,诗人与他所讴歌的大海,已互为一体。
2.第四、五节刻画了大海怎样的性格?
提示:“黄昏时分的幽静”“任性的脾气”,时而庇护渔人,时而让渔船覆没的“喜怒无常”——所有一切,都是大海的奔放自由性格的写照。
3.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石岸”又有
何象征意义?
提示:这些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儿“被缚住”了,只好“在岸边留下来”。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4.[对应考点一]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
伦两个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拿破仑和拜伦都有大海般的自由精神,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一方面以拿破仑、拜伦自喻,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时的彷徨与失望。
5.[对应考点一]最后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这说明诗人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以之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息。
二、阅读《我一无所求》,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对应考点一]诗歌的第一节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提示:这一节描绘了热带黎明、空气湿润、薄雾浮在空气中、榕树下一个勤劳的女子在挤牛奶的景象,蕴涵了诗人对生命的满足,表达了超然的恬静和淡定。
7.[对应考点二]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
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这几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提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语汇,不仅真切呈现了黎明时的情景,而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地折射出了“我”内在的情感——对爱和美的追求。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解读: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往往会涉及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而其中试题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然后重点关注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指津:1.准确判断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2.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来讲,修辞的运用可归纳为: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意境优美等。3.通过上面两点的分析,可用如下语言进行阐述:运用了……修辞,使景物……特点更加……,烘托了……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板块]中第7题。
三、阅读《底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对应考点二]《底片》中作者准确描述了底片的影像,
把底片与其反映的真实的事物作了对比。试分析。
提示:作者对底片的影像做了准确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写到了天空、乌云、太阳、樱桃树、花和底片上的人。她把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对比:
第一,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两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
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从正面看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
第三,鬼魂与活人的对比。真实世界中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上,感觉就像鬼魂一样。
9.既然“不能期望他的回答”,为什么还要问候与提问?
提示:对着底片,“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些都可看做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
四、阅读《黑八月》,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0.诗人笔下的八月是什么季节?有何特点?
提示:雨季;晦暗而又漫长(山岭冒烟、河流泛滥、她不露面……)。
[探究结论] 《致大海》是一首具有浓烈的主观抒彩的诗歌;《我一无所求》则是一首平和恬淡的田园诗,没有十分明显的抒情对象,甚至对人和物的描绘也没有带上一丝的主观情感,而是通过对人和物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探究结论] 诗人作为一个最独特的意象身处画卷中,诗中的“我”始终站立着,静止着,这是外部形态上的意象特征,同时也是解读诗人内心世界的关键。这种静立,可以理解为诗人沉浸其中,在享受这美好的晨光,享受这田园的生活,这是诗的表象,亦即浅层意境。但是,诗人的情感、思想却始终在奔涌着、流动着。他观赏,倾听,感悟。他观赏到大自然与人类的活动,它们是如此和谐;他倾听着天籁与人籁的合奏,它们是如此
富有生机;他感悟了那古老的禅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立于自己描绘的画面中,心灵却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这个审美的距离是诗人有意拉开的,他在观照个人的生活,生活是如此和谐美满;同时也在观照大众的生活,生活是如此纯朴自然。他在赞美大自然,同时也在赞美人类。这种赞美出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
写法归纳
  1.运用象征手法
  《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以动衬静
  在《我一无所求》中,诗人笔下的景物是静态的,比如露、湿草、薄雾、芒果树、繁花等;动物是动态的,比如嗡嗡飞来的蜜蜂,驱走的牛;人物有动态的,比如挤牛奶的“你”和诵经的朝拜者,也有静立不动的,比如一直静立在树后的“我”。由静而动,以动衬静,人与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谧、平和、恬静的乡村图景。
  3.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黑八月》的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如诗人想象太阳的方式很奇特,拟人化的太阳非常有性格,说“她”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不肯起来止雨”,“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而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写法精讲
如何使用常见的比喻运用方式
  比喻,它是用具体、熟知的事物或浅显的事理来比方,以描写、说明那些抽象、陌生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在平时的写作中一般和其他的修辞一起使用,常见的方式如下:
  1.比喻+排比句
  比喻排比句是将排比句与比喻句综合运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征服自己》也有一段精彩的比喻排比句:“人生如河,永不停息地流着,有顺流,但无处不有暗礁;人生如歌,永不绝响地唱着,有高亢,但随处都有低调;人生如画,绵延不断地伸展着,有那熠熠生辉的亮彩,但无处不点缀着暗淡。”
  2.比喻+拟人句
  这类句子建立在比喻的基础之上,可又超出了比喻的修辞功能而同时具备了拟人的功能。
  《古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的第一
分句把“古井”喻为“母亲”,是比喻句。第二分句主要
是拟人,标志是代词“她”和动词“哺育”,即把古井当
人(母亲)来写;其次是比喻,把井水喻作母亲的“甜美的
乳汁”,把村里的人喻作母亲的“儿女”。比喻是基础,
没有前面的比喻就不会有后面的拟人,但拟人的分量也很重。
  3.比喻+夸张句
  同一个语言片段同时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这两种修辞形成交叉关系,表达效果彼此融合。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句子主要形容掌声热烈。掌声再大也大不过雷声,说是“雷鸣般”显然是夸张。说掌声大,大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于是就比成人们熟悉的雷声,这显然又是比喻。由此看来,这个句子既运用了夸张手法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进而更好地达到修辞目的。
针对练笔
  1.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答:
  参考示例: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 
参考示例:这巍峨的高山,钻入云霄,顶天立地,似一个钢铁巨人,一座通天宝塔,把伟岸展示在世人面前。
?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大海是诗人普希金的心灵之所在,是他在流放中最可靠的依傍。在他被从敖德萨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之前,渴望自由的他一度想偷渡出海,摆脱困境,却没有成功,对自由的极度向往让他面对大海,大声疾呼:“再见吧,自由的原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大海,像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潜伏在他的内心,时刻激励着他。大海,是普希金的精神之父,是他面对困境时最好的倾诉对象。
相关素材
  华盛顿接到大陆会议颁发的委任状后,毫不犹豫地离开家园,奔赴疆场。他拒绝了大陆会议给他的每月500美元的薪饷,明确表示“对金钱的考虑是不能促使我牺牲家庭的舒适与幸福来接受这一艰巨的任务的”。他深知生命无常,甚至想到了战死沙场的可能,所以在出发之前给亲人留下了遗嘱。
共性发掘   流放和软禁,改变不了普希金对自由的信仰;幸福的家庭和宝贵的生命,动摇不了华盛顿为自由献身的信念。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与“自由”“信仰”
“精神”等相关的作文中。
运用范例
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忽兮,令人神移。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
(节选自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