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与妻书》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17 《与妻书》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3张PPT。读美文?滋养心灵读人物?知人知情背名句?烂熟于胸写法领悟借鉴素材发现应用领读课文精读课文全解课文第四单元晨读识记板块第17课语篇全解板块领悟发现板块落实应用板块当你爱上了责任
  鲜花承担着装扮春天的责任,春天承担着复苏大地的责任,大地承担着繁衍人类的责任,人类承担着社会发展的责任。世间万物都有它们的责任,有了责任,人生才有意义,才会对他人有所贡献。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但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有的仅是岩石般的冷峻。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责任可大可小,小的是对自己、家人、朋友的,大的是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没有贵贱之分,只要你用心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你的灵魂高度就不会比任何人低。   然而责任是有重量的。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肩负着重重的责任,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欧文说,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把责任当成生活的动力,我们会收获别样的幸福;把责任当成一份爱好,我们路上的风景会大不一样,不仅美,而且很温暖。
  爱上了责任,你也就获得了幸福。当你爱上了责任,你也就爱上了生活。  一、人物档案
  林觉民(1887-1911),中国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遗有《绝笔书》,表示献身革命的坚定决心,充满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  二、人物轶事
血性豪情林觉民
  福州男人中温良平和、锋芒缺乏或深藏者居多,林觉民一定算个特例,别人为国弱被欺痛哭,他不哭,体内发出的是另一种声响:“中国危在旦夕,大丈夫当以死报国,哭泣有什么用?我们既然以革命者自许,就应当仗剑而起,同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或许还可以挽救。凡是有血气的人,谁能忍受亡国的惨痛!”每一句都掷地有声,那是从顶天立地的伟男人肺腑中流淌出来的血性豪情。  面对祖国的凄风苦雨,他说:“此举如果失败,死人必然很多,定能感动同胞……嗟呼,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而犹生也,有何遗憾!”  在广州他倒下了,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并不是倒在战场上,先是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后在刑堂上面无惧色地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这是林觉民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太精彩了,连曾对他咬牙切齿的清军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淮,都惊为天人。“真奇男子也!”这是张鸣岐的慨叹。但张鸣岐又执意杀他,理由很简单:“好人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那还了得!”  1.然遍地腥云, ,称心快意, ?
  2.语云:仁者“老吾老, ;幼吾幼,
”。
  3.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满街狼犬几家能彀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亦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一、背景链接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参加了攻打两广督署衙门的敢死队,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妻子。本文就是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形式上是一封书信,实际上却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二、主旨领悟
  本文是革命志士林觉民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三、行文脉络
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使动用法,使……完毕连词,就2.翻译下列句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译文:
当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落下,(悲痛地)不能把信写完就打算停笔了,又很担心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掉你去死,说我不了解你不愿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强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D.作者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
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解析:D项,“间接抒情”不正确,应为“直接抒情”。
答案:D同“够”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敬爱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疼爱形容词用作名词,孩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古今异义词,古义:幸福;今义:指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语气副词,可,一定与其毋宁,不如经受名词用作状语,哭着介词,用毛笔的代称仅,但名词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抑或依本性而行,勇敢相像,类似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译文:
(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遍地都笼罩着血腥气的阴云,满街都有凶狼恶犬,能过上称心如意快乐舒畅的日子的,又有几家呢?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几家能彀,称心如意”(2)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译文:
( )小厅旁有一间屋子,这就是我和你双双同住的地方。判断句“为”表判断(3)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译文:
(
)普天之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分离却分离了的人,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心看这种惨状吗?状语“如我辈”后置,应为“如我辈钟情者”(4)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译文:
( )这就是我敢于依本性而行去死而不顾及你的缘故啊。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环节二 分析文理]
3.下列各句属于体现作者“勇于就死“理由的一项是(  )
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②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
④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⑤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解析:③说明不忍心先死;⑤是总结性语句,不是具体的理由。
答案:BC.“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一句,把
“忍舍汝而死”的说理过渡到“吾至爱汝”的倾诉层面。
D.这几段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太上忘情”、“望
夫化石”、“破镜重圆”等典故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艰深费解。
解析:C项,应该是把“吾至爱汝” 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
答案:C告诉连词,表转折的的确确名词用作动词,配偶,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完善古今异义词,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表推测的副词,或许通“廿”,二十名词用作状语,亲手2.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译文:
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打算的唯恐不够周到。你有幸地嫁给了我,又为什么不幸生在当下的中国!D.“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指对信中的文字,实际上
还包括更深层的内容,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
解析:A项,作者生前不曾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妻子的原因,是怕妻子对自己担忧,是出于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答案:A 1.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2.语言浅近畅晓、真切感人
  这封信使用的是带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浅近平易。信中的话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作者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分析现状黑暗,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素材发现?运用范例
  泪眼朦胧的林觉民低嚅着:“吾至此率性而不顾汝也……”隔着薄薄的书信,他看不清妻子孱弱的身体,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在他头脑中铭记。他忘不掉从牙牙学语的儿童到血气方刚的青年,他接受了多少来自各方的帮助与爱。所以他选择了回报,像帮助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一样来帮助和爱全国的人民,以自己沸腾的鲜血和燃烧的生命拯救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节选自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唱响那支歌》)点 击 下 图 进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