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增大生态足迹
B.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C.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D.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2.我国西部地区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 )
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3.人口剧增不会导致的后果是( )
A.人均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B.淡水资源日益匮乏
C.人均粮食资源日益减少
D.能源需求量不断下降
4.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 )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⑤推进生态农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近二十年来,我国广东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二十年前幼儿人口比例较大
B.青年男女比例接近,出生率提高
C.人口大量迁入
D.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
6.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保护藏羚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8.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物质依次是( )
A.CO2、硫和碳的氧化物、氟氯烃
B.CO2、硫和氮的氧化物、氟氯烃
C.硫和碳的氧化物、CO2、氟氯烃
D.硫和氮的氧化物、CO2、氟氯烃
9.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从黄花蒿中成功分离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黄花蒿的药用意义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生态价值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C.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D.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属于就地保护
D.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1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1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下列对此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碎片化导致种群规模变小,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15.下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湿地生物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C.图中种植的各种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
D.梭鱼草和风车草分布区域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
16.下列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的是 (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从农田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多于生物固定的氮素
17.下图表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
B.图中A表示的物质是氧气和有机物,B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
C.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D.氧化塘实现污水净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18.城市生活垃圾要做到分类、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与该做法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协调原理
B.整体原理
C.循环原理
D.自生原理
19.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耗损
C.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0.使用别国资源和盗用下一代的资源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生态赤字”也反映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根据下图中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各数据为相对值),下列国家或地区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是( )
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承载力总量
A.甲 B.丙
C.戊 D.庚
21.下列哪项不属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A.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
B.控制土壤侵蚀,净化水质
C.鸟类的栖息地
D.工业用水的资源
22.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使得桉树、菠萝都生长旺盛,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桉树和菠萝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
C.桉树和菠萝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
D.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3.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4.“菇—菜”立体栽培(如下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工程原理
25.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的能量越多
B.生态农业系统的食物网较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C.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3分)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水草丰茂、森林茂密、各种动物繁集。但后来人们的伐木、垦荒等活动,使这里退化成荒原沙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场建设者不懈努力,终于将这里建成了森林覆盖率高达80%的“绿色屏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茂、森林茂密,但后来人们的伐木、垦荒等活动,使这里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有限,这一能力的基础是 。
(2)塞罕坝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从荒丘变为森林,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该演替属于 演替。
(3)目前塞罕坝林场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着不同的动物类群,影响该动物类群分布的两种主要因素为 。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试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具体分析塞罕坝地区对人类的贡献。
27.(7分)阅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龄结构指标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0~14岁人口/% 36.28 40.69 33.59 27.62
65岁以上人口/% 4.41 3.56 4.91 5.57
老少比例/% 12.16 8.75 14.62 20.17
(1)1949~198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 趋势,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的出生率有所下降,原因是 。
(2)1990年和1953年相比,我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总体上趋于 ,发展到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出现 趋势。
(3)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4)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我国必须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在 和 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28.(8分)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滩涂、池塘等,被称为“地球之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湿地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填“就地”或“易地”)保护。
(3)在对湿地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 法进行采集和调查,常用 法进行统计。对于不知名的小动物 (填“是”或“否”)需要统计在内。
(4)某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有计划地对湿地进行填埋,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该实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
29.(8分)农村沼气的综合利用是新农村建设中重点发展的内容,沼气综合利用指人、畜的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作为其他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进行再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发酵菌种在8~60 ℃范围内都能发酵产气,并且温度越高,发酵越活跃。这是因为 。
(2)甲烷菌主要以 方式进行繁殖,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控制甲烷菌主要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 ,其性状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请说明理由: 。
(3)下图是某地农民以沼气为纽带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
①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哪些基本原理 。
②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生态系统较为理想,不仅有很好的生态效益,而且也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 中的能量。建立这种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 。
30.(14分)罗氏沼虾属于热带虾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个体大,生长快,易养殖,市场前景广阔,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点发展的特优水产品之一。沼虾是一种杂食性虾类,适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水温为24~30 ℃的水体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传统养殖过程中,为保证产量,往往向养殖塘中投放大量饵料,一些残余饵料及虾的排出物沉到水底,被 大量分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溶氧量降低,沼虾的数量减少。水温降到16 ℃时,罗氏沼虾行动迟缓,停止摄食,水温降到14 ℃以下时开始死亡。由此可见,沼虾的种群数量变动主要受 调节。
(2)为控制水体污染,专家建议在养殖塘中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如下图)。由图可知,鸢尾、苦草与轮叶黑藻在养殖塘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 结构。它们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 等,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3)输入该养殖塘的总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总初级生产量。
(4)为了维持水质洁净,获得持续高产,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时往往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数量及比例,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A.整体
B.协调
C.循环
D.自生
(5)近几年,不少地方开展了稻田养殖,充分利用稻田良好的生态条件,获得稻、虾双丰收。这项农业生态工程的 技术能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对产业进行综合优化,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增大生态足迹
B.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C.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D.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我国西部地区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 )
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我国西部地区的问题在于“生态环境较差”,所以在开发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改善其生态环境。
3.人口剧增不会导致的后果是( )
A.人均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B.淡水资源日益匮乏
C.人均粮食资源日益减少
D.能源需求量不断下降
答案:D
解析:人口剧增会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4.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 )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⑤推进生态农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等;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④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⑤推进生态农业等。②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会破坏环境。
5.近二十年来,我国广东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二十年前幼儿人口比例较大
B.青年男女比例接近,出生率提高
C.人口大量迁入
D.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
答案:C
解析:人口大量迁入,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得人口密度显著增长,且增长速度很快。
6.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低碳生活有助于降低空气中的CO2浓度,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项正确。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即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项正确。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D项正确。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保护藏羚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答案:C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最有效手段,易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8.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物质依次是( )
A.CO2、硫和碳的氧化物、氟氯烃
B.CO2、硫和氮的氧化物、氟氯烃
C.硫和碳的氧化物、CO2、氟氯烃
D.硫和氮的氧化物、CO2、氟氯烃
答案:B
解析:温室效应是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的;酸雨主要是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所致;臭氧层空洞是由氟氯烃的释放引起的。
9.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从黄花蒿中成功分离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黄花蒿的药用意义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生态价值
答案:A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C.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D.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迁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而保护东北虎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自然保护区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D.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误。易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C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D项错误。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属于就地保护
D.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答案:A
解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即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C项正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D项正确。
1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解析: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项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C项错误。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当地物种灭绝,D项正确。
1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下列对此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碎片化导致种群规模变小,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B
解析:栖息地碎片化导致种群规模变小,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15.下图是研究人员为净化水质在湖边建立的人工湿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湿地生物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C.图中种植的各种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
D.梭鱼草和风车草分布区域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生态价值,即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项错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湿地生物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B项错误。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植物,体现了湿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梭鱼草和风车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如竞争阳光等,D项错误。
16.下列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的是 (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从农田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多于生物固定的氮素
答案:C
解析: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是人们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一个基本要求,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不符合题意。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小于消费者的能量,但可以通过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其平衡,B项不符合题意。在农业生产中,从农田输出的氮素应及时补充回去,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C项符合题意。农田中,农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必须施用氮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高产,D项不符合题意。
17.下图表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
B.图中A表示的物质是氧气和有机物,B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
C.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D.氧化塘实现污水净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对流入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和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细菌和藻类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藻类的光合作用为细菌的分解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B项正确。不同水层由于受到物理扩散、生物消耗等因素的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生存的生物类群也会因此而变化,C项正确。氧化塘实现污水净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互利共生的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D项错误。
18.城市生活垃圾要做到分类、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与该做法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协调原理
B.整体原理
C.循环原理
D.自生原理
答案:C
解析: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19.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耗损
C.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答案:D
解析:单一种群的生态系统极不稳定,无法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0.使用别国资源和盗用下一代的资源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生态赤字”也反映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根据下图中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各数据为相对值),下列国家或地区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是( )
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承载力总量
A.甲 B.丙
C.戊 D.庚
答案:A
21.下列哪项不属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A.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
B.控制土壤侵蚀,净化水质
C.鸟类的栖息地
D.工业用水的资源
答案:D
22.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使得桉树、菠萝都生长旺盛,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桉树和菠萝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
C.桉树和菠萝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
D.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桉树和菠萝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A项正确。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B项正确。桉树和菠萝之间不存在捕食和被捕食关系,因此不存在能量流动,可能存在信息传递,C项正确。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23.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答案:C
解析: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24.“菇—菜”立体栽培(如下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工程原理
答案:C
解析: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O2可用于食用菌的呼吸作用,同时食用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被蔬菜光合作用利用,故题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A项正确。食用菌分解有机物,属于分解者,B项正确。菌渣作为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只能为蔬菜提供CO2和无机盐,而蔬菜不能从有机肥中直接获取能量,C项错误。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菌渣等废弃物,遵循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工程原理,D项正确。
25.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的能量越多
B.生态农业系统的食物网较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C.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的能量越少,A项错误。生态农业系统的食物网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B项正确。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废物资源化,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C项正确。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3分)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曾水草丰茂、森林茂密、各种动物繁集。但后来人们的伐木、垦荒等活动,使这里退化成荒原沙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场建设者不懈努力,终于将这里建成了森林覆盖率高达80%的“绿色屏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茂、森林茂密,但后来人们的伐木、垦荒等活动,使这里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有限,这一能力的基础是 。
(2)塞罕坝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从荒丘变为森林,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该演替属于 演替。
(3)目前塞罕坝林场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着不同的动物类群,影响该动物类群分布的两种主要因素为 。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试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具体分析塞罕坝地区对人类的贡献。
答案:(1)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2)次生
(3)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4)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 直接价值是食用、药用、作为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间接价值是水土保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潜在价值是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合理即可)
27.(7分)阅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龄结构指标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0~14岁人口/% 36.28 40.69 33.59 27.62
65岁以上人口/% 4.41 3.56 4.91 5.57
老少比例/% 12.16 8.75 14.62 20.17
(1)1949~198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 趋势,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的出生率有所下降,原因是 。
(2)1990年和1953年相比,我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总体上趋于 ,发展到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出现 趋势。
(3)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4)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我国必须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在 和 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答案:(1)上升 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上升 老龄化
(3)人口基数大,低增长率,高增长量
(4)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解析:由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可知,1949~1982年,曲线的斜率增大,因此该时间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率也有所下降。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并且使人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保护。
28.(8分)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滩涂、池塘等,被称为“地球之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湿地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填“就地”或“易地”)保护。
(3)在对湿地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 法进行采集和调查,常用 法进行统计。对于不知名的小动物 (填“是”或“否”)需要统计在内。
(4)某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有计划地对湿地进行填埋,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该实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
答案:(1)生物群落 空间(垂直和水平)
(2)间接 就地
(3)取样器取样 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 是
(4)速度和方向
29.(8分)农村沼气的综合利用是新农村建设中重点发展的内容,沼气综合利用指人、畜的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作为其他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进行再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发酵菌种在8~60 ℃范围内都能发酵产气,并且温度越高,发酵越活跃。这是因为 。
(2)甲烷菌主要以 方式进行繁殖,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控制甲烷菌主要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 ,其性状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请说明理由: 。
(3)下图是某地农民以沼气为纽带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
①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哪些基本原理 。
②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生态系统较为理想,不仅有很好的生态效益,而且也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 中的能量。建立这种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 。
答案:(1)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
(2)二分裂 基因突变 拟核DNA 否。甲烷菌是原核生物,主要进行无性繁殖
(3)①循环原理、整体原理 ②各营养级 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1)微生物发酵过程必须有酶的催化,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2)甲烷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因此它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它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DNA中,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3)①由题图可知,该生态工程设计主要运用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②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充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0.(14分)罗氏沼虾属于热带虾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个体大,生长快,易养殖,市场前景广阔,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点发展的特优水产品之一。沼虾是一种杂食性虾类,适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水温为24~30 ℃的水体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传统养殖过程中,为保证产量,往往向养殖塘中投放大量饵料,一些残余饵料及虾的排出物沉到水底,被 大量分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溶氧量降低,沼虾的数量减少。水温降到16 ℃时,罗氏沼虾行动迟缓,停止摄食,水温降到14 ℃以下时开始死亡。由此可见,沼虾的种群数量变动主要受 调节。
(2)为控制水体污染,专家建议在养殖塘中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如下图)。由图可知,鸢尾、苦草与轮叶黑藻在养殖塘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 结构。它们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 等,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3)输入该养殖塘的总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总初级生产量。
(4)为了维持水质洁净,获得持续高产,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时往往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数量及比例,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A.整体
B.协调
C.循环
D.自生
(5)近几年,不少地方开展了稻田养殖,充分利用稻田良好的生态条件,获得稻、虾双丰收。这项农业生态工程的 技术能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对产业进行综合优化,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答案:(1)分解者 环境因素
(2)垂直 阳光和无机盐
(3)大于
(4)B
(5)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优化(或种养结合、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
解析:(1)残余饵料及虾的排泄物沉到水底被分解者分解,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并消耗大量氧气,使沼虾的数量减少。氧气、温度等为环境因素。(2)鸢尾、苦草与轮叶黑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它们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3)输入该养殖塘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人工投放饵料的有机物中的能量。(4)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时往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5)种植业和养殖业合理优化使该生态工程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