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检测题
2019.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简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试卷或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4.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指定区域以外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以下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诗句描绘的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某校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到银滩去调查,发现海边生活着石莼、裙带菜、小鱼、牡蛎、蛤蜊等生物。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B.都能排出体内废物 C.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都能生长和繁殖
3.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诗词歌赋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某班活动小组的同学将校园内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归类,将月季、雪松、连翘、丁香、柳树等归为一类,将蚂蚁、蜻蜓、红蜘蛛、小鸟、蚯蚓等归为一类。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
A. 形态结构特点 B. 生活环境 C. 生物的数量 D. 用途
5.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调查乳山市初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实施方案,为最合理的方案是
A. 选取乳山市部分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B. 选取乳山市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C. 成立一个调查小组,对乳山市所有的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
D. 取乳山市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
6.为证明黄栌叶片变红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需将黄栌盆景放置在不同温度的恒温箱内进行处理,这种生物学探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环境适应生物
8.“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靑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诗中涉及到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A. 青虫—燕子 B. 植物—青虫—燕子 C. 青虫→燕子 D. 植物→青虫→燕子
9.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
A.竹节虫形似竹节 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10.下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实验目的和几项操作步骤,其中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步骤
A 物像放大40倍 目镜4×,物镜10×
B 使物像更清晰 调节细准焦螺旋
C 使视野更明亮 使用大光圈、凹面镜
D 将位于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11.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A.蛇类在冬季冬眠 B.蟑螂喜欢在夜间活动
C.冬小麦不适宜在南方栽种 D.柑橘不适宜在北方栽种
12.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13.如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从视野①到视野②时正确的操作是
A.调节光圈 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 D.移动装片
14.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边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边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15.“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莲叶荷田田”,不同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绽放,主要是受了()的影响,所以在异地引进作物品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A.温度、水分 B.水分、日照 C.光照、温度 D.温度、土壤
16.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其组成成分 B.包含食物链:阳光→稻→虫→蛙
C.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D.农田中的腐生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17.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并能主宰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环境也能适应生物
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18.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是
A.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D.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
1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瓶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B.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生物因素有小草、阳光、水、温度等
C.该生态瓶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D.该生态瓶里可以建立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真菌
20.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A.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射入光线发生改变
C.显微镜的物镜转换了 D.光圈的大小改变了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空气
C.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因此它不会遭到破坏
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22.如图图示某生物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描述科学的是
A.图示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虫和鸟属于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
D.细菌和鸟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23.如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24.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转动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B.调节反光镜对光,光线较强时用凹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平面镜
C.观察微小结构时,应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
D.物像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5.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现象,相关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视野时亮时暗----有同学遮挡光线
B. 观察时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找不到物像----没有使用细准焦螺旋
C. 物像位于视野右上方时,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观察不到物像—物像已不在视野范围
D. 对光时,低倍物镜已对准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视野---反光镜没有对准光源
26.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纷纷落叶,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了
A.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与法国梧桐进行生存斗争 D.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27.若人类对两食物网中的鼠大量捕杀,则受到影响最严重的生态系统是
A. 甲生态系统
B. 乙生态系统
C.甲、乙两生态系统受影响程度相同
D.无法判断
28.图示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流向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B. 猫头鹰和蛇既是竞争关系也是捕食关系
C. 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
D. 该生态系统中,兔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草
29.图中图甲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0×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图乙是在图甲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5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保卫细胞图像,欲将图乙视野中处于下方的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放大200倍观察,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将装片向下方移动,使下方的保卫细胞位于视野正中央
B. 目镜不需要换,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
C. 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小,反光镜调成平面镜
D. 换成高倍物镜后,如果视野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30.某简单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如图表示四种生物所占的能量关系比例,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40分。(无特殊标明,[ ]内填序号或字母;横线上填写文字。)
31.(10分)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些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谚语或诗句,这些谚语或诗句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分析下面的谚语和诗句,请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问题:
(1)“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 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两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是成百上千个个体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它们之间既存在种内斗争,也存在 关系,有利于生存。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能够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重新利用。
(4)生物圈中,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千差万别,生态系统也因此多种多样。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在栽培、管理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主要的生产者是 ;“沧海桑田”是指 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其寓意是世事变化很大。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含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6)所有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性;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比如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这对它躲避天敌十分有利,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性。
32.(10分)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会用到显微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可以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 和[ ] 。
(2)图乙、丙、丁分别表示使用显微镜时的一个步骤,其中图乙所示操作的目的是能够在显微镜中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那么这一步骤的名称是 。
(3)进行图丙所示操作时,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避免撞击装片。
(4)在图丁状态下观察时找到相关物像后,如果需要进一步放大,操作的步骤应该是先把要观察的物像调整到 ,然后转动 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不清晰时可用 调节。
(5)在用低倍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的物象如下图所示,你认为______同学的观察效果最好。请你指导另一位同学操作以获得最好的观察效果。你指导的是______同学,改进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8分)如图一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图二表示某海岛生态系统食物网,图三表示某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中,甲乙丙丁里代表非生物物质的是 ,甲所属的成分在图二中是
指 生物。
(2)图二所示的食物网中,海藻中的能量通过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大黄鱼,写出含大黄鱼的最长一条食物链: 。
(3)假设由于某种原因虾类数量大量减少,短时间内底栖动物的数量将发生的变化是_____。小型鱼类和虾类是 关系,这两类生物与底栖动物之间是 关系。
(4)图三中A、B、C构成了图二中含海龟的一条食物链,其中A代表的生物是 。
34.(7分)在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玉米、鸡、猪、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做肥料。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从 开始。
(2)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鸡和玉米之间是 关系。
(3)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
(4)此生态系统一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5)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35.(5分)鼠妇,又称潮虫,它们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石块的下面、花盆的底部。当人们移开花盆、搬开石块,鼠妇很快就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生物学兴趣小组想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在保证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前提下,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或“丙”)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变量是 。
(2)若将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放入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静置10分钟,统计全班10个小组第10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结果如下:
组 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明亮(只) 1 0 5 1 0 0 1 0 2 1
阴暗(只) 9 10 5 9 10 10 9 10 8 9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对上述实验数据求出 值。
(3)第3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数据有较大差距,应该 (请填写正确选项的对应字母)
A.承认本组的探究活动已经失败 B.坚持本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C.立即参考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修改实验数据
D.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多次重复实验确认结果
(4)如果选择丙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可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初一生物参考答案
说明:以下仅为参考答案,其它合理的答案也可判为正确。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D A D D A D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C C B D B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B C B A A B C A
二、简答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40分)
31.(10分)【答案】
(1)空气和水分 (2)合作 (3)分解者(细菌、真菌) (4)水稻 海洋
(5)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生活需要营养 遗传和变异 (6)普遍性 相对性
32.(10分)【答案】
(1) ④反光镜 ⑩遮光器 (2)对光 (3)物镜 (4)视野中央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5)丙 丁 调节细准焦螺旋(或甲 将玻片标本向右下方移动;或乙 调整反光镜)
33.(8分)【答案】
(1)丁 海藻 (2)4 海藻→底栖动物→小型鱼类→大黄鱼(或海藻→底栖动物→虾类→大黄鱼) (3)增加 竞争 竞争和捕食 (4)底栖动物
34.(7分)【答案】
(1)玉米(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玉米(生产者) 捕食 (3)分解者
(4)3 玉米→人 (5)食物链(食物网)
35.(5分)【答案】
(1)乙 光 (2)平均 (3)D (4)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