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拿来主义 课件(苏教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3.12 拿来主义 课件(苏教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
第12课
晨读识记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落实应用板块读人物·知人知情领读课文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写法领悟借鉴背语基·厚积薄发素材发现应用
语篇全解板块
领悟发现板块
第三专题
[读美文·滋养心灵]拿来主义
渔樵子  
鲁迅先生曾倡导过“拿来主义”,说中国的“闭关主义”被外国的枪炮打开大门之后,反其道而行之,变成了“送去主义”。然而,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鲁迅先生大声疾呼:拿来!他竭力呼吁我们少点“闭关”,少点“送去”,多点“拿来”。 值得称道的是,鲁迅先生倡导的虽然是文化艺术上向外国“拿来”的问题,却并没有因自己这个炙烈卓识的见解而“昏昏然”了。在这个主张表明之时,他还不忘告诫人们要有批判地学习:“鱼翅之类,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鸦片”之类,利用其药用价值,消除其对人民有毒害的部分;“姨太太”之类,则坚决抛弃。如是做法,善之善者也,鲁迅先生的头脑,可谓清醒矣。 然而,历史,何其相似乃尔。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又开始了“闭关主义”:当超级大国已在明争暗斗抢夺宇宙空间发展星球大战计划时,我们还在为“小米加步枪”的游击战津津乐道、大唱赞歌;当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时,我们却还在为了政治而唱着“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老调扼杀着本来就已凝滞的文化;当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达三百多美元、教育投入占GDP百分之六以上、全球教育水准普遍提高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为人均教育经费不足二十美元、教育投入不足GDP百分之二而讨价还价;因此,当我们这个星球培养了亿万知识分子的时候,我们这块大陆却“培养”了千万文盲! 闭关自守,杜绝一切,对外来的东西诚惶诚恐。
鲁迅先生在天有灵,将会作何感想呢?
当然,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改革开放以后,僵硬的脑袋一旦清醒过来,人们就迫不及待地拿来、拿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沉睡了几十年以后,又大放异彩了。
犹如淤塞了很久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于是,“鱼翅”拿来了: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引外资,人才交流……这是高级滋补品,于身体有益,鲁迅先生也全盘吸收的。 “鸦片”也拿来了:灯红酒绿,跑马博彩,时间就是金钱,裸体乃为艺术(还美其名为“行为艺术”)……拿来也无不可,但需小心谨慎。鲁迅先生主张要发挥其药用价值,消除毒害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去粗取精,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姨太太”竟然也拿来了:艾滋病、包“二奶”、性解放……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鲁迅先生黄泉有知,是怒发冲冠
拍案而起呢,还是惶惶不可终日?
“闭关”绝迹了,“送去”也少了,而“拿来”时又当
如何?[读人物·知人知情]一、作者档案 二、人物颂歌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像立誓愿似地对那慈祥的面颜说:“你像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像一颗永不殒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的确,这些年来他的慈祥的笑脸,和他在棺盖下沉睡似的面颜就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记忆。在困苦中,在绝望中,我每一想到那灵前的情景,我又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勇气。对我来说,他的一生便是一个鼓舞的泉源,犹如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一样。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
——巴金《忆鲁迅先生》[背语基·厚积薄发]suǐ càn pò   
zhì xǔ miǎn
lìn bié xuán dù duóɡuān ɡuàncàn chánpào páo 瞥


鳖 弊
蔽粹




淬炙
灸磕 瞌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碰了一串钉子:即“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2.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在指你对我怎么样,
我也对你怎么样。
3.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4.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5.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二)熟语应用
根据解释及语境填写恰当的词语
1.古往今来,华夏之邦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 的不
成文法则,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依然遵行不悖。
2.每次宴会之后,都是满桌子 。
3.这些学生 ,一起登上了那座假山,令人
担忧。礼尚往来残羹冷炙不管三七二十一四、词语辨析
1.不免·未免不免未免2.徘徊·徜徉徜徉徘徊[本课考点提炼] 一、相关知识
杂文
杂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称它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又称为“匕首”“投枪”。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等的杂感、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二、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三、主旨领悟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地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主张实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指出了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四、行文脉络提示:“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就是闭关主义,实质就是清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主义。
认为自己是太阳,只给与,不索取,这就是送去主义,实质就是一种卖国行径。提示:“捧”为“双手承托”之意,表示郑重、敬慕,媚态可掬;“挂”用得很准确,说明了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显得多么寒碜、可怜;“发扬国光”揭露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以上三个词语在行文上都含有讽刺意味。3.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
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提示: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1)“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3)“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提示:“抛来”使接受的一方有选择的余地,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门面;“抛给”即“送来”,则是强迫对方接受,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有意地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达到其永远奴役中国的目的。提示:(1)摩登、吝啬。“摩登”是针对一味地“送去”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第3段中“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2)“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文化、军事的侵略和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3)“运用脑髓”指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独立自主地选择。提示:(1)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有: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2)“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首先“占有”,然后“挑选”。
“占有”“挑选”的方法:“吃掉”(即吸收)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存放一点,其余毁掉“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即彻底抛弃)(3)比喻论证的作用: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
“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对“孱头”
“昏蛋”“废物”等形象的勾勒,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寓意丰富、耐人寻味。7.文章结尾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
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结尾一句揭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地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阐明了批判继承和创造革新的关系,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创立无产阶级新文化不可缺乏的前提条件的道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答好“作用”题
解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是阅读文章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常考考点之一。近几年高考,在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都有涉及,既有文章整体性的思路考查,也有对文章局部作用的考查。 指津:1.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
(1)辨明文体。①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②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③说明文:时间、空间、逻辑顺序。④小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⑤散文:景、物、人、情理之间的关系。
(2)抓关键语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尤其是议论、抒情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 (3)找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以及过渡词等。
(4)作必要概括。对每一段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概括出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2.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句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句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3)答题格式: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一般结构的常见作用如下:
开头句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中间句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某一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与文章主体内容形成正衬或反衬,充实内容,拓展文意。结尾句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蕴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应用:请你参考本处提示,尝试解答[落实应用板块]中的第6(2)题。[探究结论]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1)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这样“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倡导“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驳倒这二者,就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了。?写法归纳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个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
物”这三种人的行为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使用”“存放”“毁灭”来说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情况,都十分贴切。 2.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
义”,便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
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
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
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3.用词灵活,不拘常规
有时作者把人们熟知的俗语、成语加字或减字,如在
“碰钉子”中,插进几个字,成为“碰了一串钉子”,把
成语“冠冕堂皇”省去“堂皇”二字来用,因而增添了嘲讽之意。有时又故意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如写到作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时,用“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吝啬”这个词就是贬词褒用,在写到他所批判的“送去主义”时,却用“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一句中,“丰富”“大度”又是褒词贬用,因而亦庄亦谐,更加幽默。有时又把两个语义、风格不相一致的词一前一后地搭配在一起,例如“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残羹冷炙”和“奖赏”是褒贬不一、风格色彩不同的词,作者将这些词一前一后地搭配在一起,使滑稽之状,跃然纸上。?写法精讲
怎样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使文章鲜活?
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作文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因此,语言求新才能使文章不落窠臼,脱颖而出。以下几种方式可避免作文语言的呆板僵化和干瘪,使文章生动有趣,富有新意。
1.移花接木,突显个性
在作文时可以灵活运用反语、移用、仿词、变形等手段,将一些旧词新用,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并巧用诙谐语,这样能使文章语言幽默化、个性化。 2.多方采撷,注进新元素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在不断发展中,新词新义层出不穷。”新词新义折射出时代的灵光,紧贴时代的脉搏。如果能多方采撷,合理利用,定能为文章注进新鲜血液。当然使用这些富含新意的词汇要适度,不可滥用,否则可能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3.巧引诗词,彰显文化底蕴
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可适当地运用一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既能为文章添彩增色,又能丰富文章的内涵,旁征博引,增强文章的议论性和叙述性。 4.巧用修辞,追求韵律美
修辞是语言百花园中一朵奇葩,运用修辞会为文章增添亮丽的色彩。在作文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夸张等。?针对练笔
撷取生活中的某一场景或某一片段,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  参考示例:(示例一)我们班谦谦君子37人,姣姣淑女11人,在这37和11之间有一条无形的“三八线”,要是哪个男生私闯“禁区”,准会被男同胞们挤眉弄眼,眨眼间炒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保证给你侃出一段比函数还复杂的关系式。
(示例二)今年寒假,我迷上了网页设计,整宿整宿地不睡觉,可谓走火入魔。“入魔”过了火,父亲免不了要大发雷霆,喝令“查封”电脑。
点击下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