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苏教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4.14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苏教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6张PPT。
第14课
晨读识记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落实应用板块读人物·知人知情领读课文精读课文全解课文写法领悟借鉴背名句·烂熟于胸素材发现应用
语篇全解板块
领悟发现板块
第四专题
是什么使我们能知千年之事,观四海风云?是什么使我们能辨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什么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使我们的意志磅礴于宇宙广阔的时空?是语言,是源远流长、至今绽放着生命华彩的古诗文,引领我们去追寻人生的崇高境界。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她语言美,典雅、简洁;她气韵美,朗朗上口,行云流水,自然无痕;她文蕴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尽在古文之中。 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况且它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中华民族的精髓永远流传下去。 诚然,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较大的古今差异,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困难,但只要潜心其中,由源溯流,就一定能觅得学习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读美文·滋养心灵]我们为何读经典
易中天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的思想文化经典,这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
阅读。 但是,大家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来,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它有用吗?有!
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 比如说,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
尽管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释迦牟尼等等产生在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民族,远隔千山万水,也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他们却有惊人的相似。 我认为,第一点是对待人、对待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理性态度;第二个就是对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幸福的终极关怀。相比当时其他国家的思想家,中国的思想家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艺术的关系,更注重社会的稳定、安定、和谐。
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潜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多读中国的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禆益。[读人物·知人知情]一、作者档案 二、人物颂歌
永远的烛之武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背名句·烂熟于胸]1. ,且贰于楚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 ,
不武。吾其还也。以其无礼于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一、背景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
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二、主旨领悟
本文记叙了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成功说服秦君撤军,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三、行文脉络代词,指郑国。介词,因为。介词,对。动词,从属二主。名词作动词,驻扎。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 (状语后置句)
(2)秦军氾南。
译文: (省略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秦军驻扎在氾南。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
语》)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1)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
北。(《鸿门宴》)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1)修饰语的省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中心词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氾南”均属郑国
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
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
D. 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
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解析:A项,“国都被占领”错误,文中只是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案:A介词,对。连词,假如。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副词,尚且。动词,做,干。同“矣”。名词,古代对人的尊称。代词,这。结构助词,的动词,答应。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译文: (状语后置句)
(2)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判断句)佚之狐对郑文公说。这是我的过错呀。D.烛之武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
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
解析:D项,“体现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错误,应该是体现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答案:D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动词,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连词,表修饰。副词,已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介词,对。介词,拿、用。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
称;今义指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国家。代词,这件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连词,表目的。动词,增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出使的人;今义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同“供”,供给。副词,曾经。动词,给予。动词作名词,恩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所字结构,译为“知道的”。发语词。同“餍”,满足。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动词,扩张,延伸。名词,疆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疑问代词,哪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动词,思考,考虑。同“悦”,高兴。名词作动词,结盟。副词,于是。8.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省略句)
(2)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宾语前置句)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烛之武以利益
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从历史到现实分
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从而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解析:此段话中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
答案:B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假如没有。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那人;今义指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动词,凭借,依靠。连词,表转折,却。动词,损害。动词,结交,亲附。同“智”,明智。动词,取代,替代。形容词,勇武。语气副词,还是。动词,离开。D.晋侯说“不仁”“不知”“不武”,目的是退兵,其
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是“利”字使然。
解析:晋侯的话以整句为主。
答案:B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素材发现?运用范例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饱受冷落,大半生怀才不遇。当他仰起憔悴的面孔抒发感慨时,没有人想起他;在他俯下苍老的身躯呼出抑郁时,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记起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被推到了历史的前沿。面对虎狼之师,面对强悍的君王,他不卑不亢,机智镇定,他慷慨陈词,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寥寥数语,便化解了一场灭国的灾难。 烛之武,这位须发尽白却忠勇睿智的老人,怀着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对世事的深刻洞明,对局势的准确掌握,傲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点击下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