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谏太宗十思疏 课件(苏教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4.15 谏太宗十思疏 课件(苏教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09: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
第15课
晨读识记板块读美文·滋养心灵落实应用板块读人物·知人知情领读课文精读课文全解课文写法领悟借鉴背名句·烂熟于胸素材发现应用
语篇全解板块
领悟发现板块
第四专题
[读美文·滋养心灵]读经典书籍以美化心灵
《亚里奥斯托》这本书你看到哪儿了?你有没有读到那些精心构造的冲突:真实与谎言、严肃与放纵、爵士与出格的术士,还有作者在开篇诗中写到的东西? 我决不相信荷马史诗在创意和描写上能超过这本书。还有什么比阿西纳的人物和宫殿更诱人肉欲的呢?有什么比在月光下寻找奥兰多和其他人遗失的智慧这个情节更具猜想性呢?所有这些都值得你用心去读。它不仅是一首精美的诗,而且是所有现代故事、小说、寓言、浪漫歌曲的来源,就像欧维德的《异形》取自古代许多异形传说一样。还有,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意大利语对于你来说,就不成问题了。你就可以读懂塔索的著作了。你读完以上三位作者的书,就相当于读了全部值得一读的意大利文书籍,尽管我这样说意大利人会很生气。 一位高尚人士必须了解我所说的每种语言的经典著作,例如法国的波涅、康莱克尔、莱心、墨利夫等的著作,英国的弥尔顿、德莱尔、波尔、斯威夫特等的作品,以及我前面提到的三位意大利作家的书籍,我不知道也不想问你有没有读过类似这样的德文经典书籍。
这些书籍能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经常被那些大公司引用成为谈话主题。既然你有语言能力去阅读,有记忆力去记住它们,那么这些知识是值得你付出努力的。拥有它们你便会在公司里脱颖而出。引用和提及这些著作并不会显出跟古典作家们相联系的迂腐气。 (有删改)[读人物·知人知情]一、作者档案 二、人物颂歌
青史留名的诤臣——魏徵
一位勤勉辅佐帝王的名臣,在他终生不渝的劝谏生涯中,因了一位心胸宽阔的皇帝,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对于魏徵的功劳,唐太宗是高度肯定的。他说:“贞观以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言,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徵而已。”他又以“良工”喻魏徵,高度肯定其直言诤谏的作用:“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魏徵死后,太宗特地为其赋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太宗知道,这个敢言敢辩的刚直大臣所孜孜不倦以求的,正是自己李氏大唐江山的繁荣与永久,所以自己应该深深感谢他。[背名句·烂熟于胸]1.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
2.夫在殷忧, ;既得志,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 。必固其根本源必浚其泉必积其德义必竭诚以待下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4.念高危,则思 ;惧满溢,则思 ;
乐盘游,则思 ;忧懈怠,则思 ;虑壅蔽,则思 ;想谗邪,则思 。
5. ,择善而从之, ,
,仁者播其惠, 。谦冲以自牧江海下百川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信者效其忠 一、相关知识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二、背景链接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特别是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三、主旨领悟
这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四、行文脉络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作动词,到达远方。动词,疏通。名词,道德和仁义。连词,表转折。形容词,安定。动词,承担,承受。形容词作名词,重任。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动词,推崇。形容词,高峻。形容词,美好,福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相当于“而”。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判断句)
(2)而况于明哲乎!
译文: (“况于……乎”,何况是……呢?固定句式)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解析:B项,先从正面说,后从反面申述,正反并无交叉。
答案:B形容词,所有的。动词,承担。形容词,大。动词,能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放纵感情;今义指尽情。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路人;今义指走路。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即民,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副词,应当。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译文: (固定句式)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译文:
(状语后置句)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环节二 分析文理]
6.下列各句属于分析人君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解析:①指出“人君不能善始善终”这一历史现象;②就这一现象,提出疑问;③④⑤是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C解析:本段是从反面论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答案:A形容词,轻视、怠慢。名词作动词,统治。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带了宾语、补语,或受能愿动词、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的事情。形容词,谦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动词,约束,修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把(它)当作;今义是认为。副词,慎。形容词,使……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动词,选拔。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意见。名词,恩惠。形容词,诚信。动词,巡游。动词,教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动词,管理。动词,役使,劳损。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听力好,视力好;今义指
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动词,毁坏,减损。9.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文: (被动句)
(2)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文:
(省略句)害怕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C.做到“十思”,人君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
“垂拱而治”。这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致的。
D.本段以整句为主,间以散句,诵读时要一气呵成,节奏
又要有所变化。
解析:C项,“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答案:C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推理生动、直观;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素材发现?运用范例
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徵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徵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点击下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