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核心素养定位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各层的特点及成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生活现象;(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大气的热力环流过程,进而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 和 是大气的主要成分,故地球大气又称为“ ”大气。
(2)氮是大气中含量 的成分,是地球生物体内 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氧是大气中含量 的成分,是人类和动物维持 _ 必需的物质。
(4)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
的重要气体。
(5)水汽是 的必要条件,大气中的尘埃可以 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可作为 ,促进云雨的形成。
氮
氧
氮氧
最多
蛋白质
次多
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
温度
成云致雨
反射
凝结核
特别强调
大气圈各组成成分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是不变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却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汽主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一般是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固体杂质也多集中于大气的低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固体杂质一般是陆上比海上多,城市比乡村多,冬季比夏季多。
2.大气圈的分层
(1)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 、 和 ,其中在平流层中还存在一个 。分层依据是 、______
及 的差异。
(2)对流层:平均厚度为 千米,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夏季 冬季。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空气
运动显著,几乎全部的 、 集中在该层,易成云致雨,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臭氧层
温度
密度
运动状况
12
大于
大于
降低
对流
水汽
杂质
最为密切
(3)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大气对流很弱,以
运动为主,是 的理想空域。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被誉为“ ”。
(4)高层大气:空气 很小,存在 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 有重要作用。
升高
水平
航空
紫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密度
电离
无线电通信
思维拓展
逆温现象及危害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危害
①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知识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
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
1.太阳 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作用,形式包括 、散射和 。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 左右。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辐射 。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 和 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的 辐射是 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4.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一部分传到地面,被称为大气 ,对地面起到了 作用。
短波
削弱
反射
太阳辐射
吸收
二分之一
热量
水汽
二氧化碳
长波
低层
逆辐射
保温
特别强调
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存在于晚上,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 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主要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晚上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显著。
知识点三 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 的形式。
形成原因: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 。
对天气的影响:上升气流易形成 天气,下沉气流往往带来 天气。
最基本
冷热不均
空气环流
阴雨
晴朗
2.形成过程
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白天吹 风,夜晚吹
风。
(2)山谷风:白天吹 风,夜晚吹
风。
(3)城市风:近地面风由 吹往 。
海
陆
谷
山
郊区
城市
特别强调
(1)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2)“热低压、冷高压”仅适用于同一水平面上两地区相比较;不适用于垂直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压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方向由 指向 。
(2)高空的风受 和 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3)近地面的风受 、 和 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垂直于
高压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行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斜交
特别强调
(1)读图判断等压线图上的风向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如果没有告知等压线图是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时,可借助等压线气压值的大小确定:一般等压线气压值在1 000百帕左右为近地面,低于800百帕为高空。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情境探究
2018年4月5日清明假期,王老师一家乘飞机从济南到昆明去旅游。起飞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有利于飞机飞行的大气层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起飞时细雨蒙蒙是由于飞机仍在对流层大气中,当飞机穿过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飞行时,天气晴好。
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且该层无云雨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3)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能不能拨打电话?为什么?
不能。在飞机上拨打电话会干扰飞机的通信、导航、操作系统,会干扰飞机与地面的无线信号联系。
知能升华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大气 分层 高度 气温垂直变化 空气 运动 天气 现象 与人类
的关系
规律 原因
对流层 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高纬8~9 km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大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6 ℃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对流 运动 显著 复杂 多变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 km 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 km以上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该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靠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水平 运动 为主 天气 晴朗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 000~3 000 km 起初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后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高空有氧原子吸收太阳 辐 射 自下 而上 先对 流后 平流 稳定 少变 80~500 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学以致用
2019年8月19日20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8号卫星发射升空。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回答1~3题。
1.中星18号卫星在升空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 )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2.中星18号穿过的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 )
A.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稳定利于飞行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对流层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热能
C.核能 D.地面辐射
C
D
A
解析:第1题,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是随高度增加气温不断下降,A错;平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是随高度增加气温不断上升,B错;中星18号在对流层上升时,气温不断下降;经过平流层,气温不断上升;到了高层大气后,气温先降后升,故D错,C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第2题,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A错;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中电离层部分,B错;平流层大气稳定利于飞行,C错;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第3题,对流层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故正确答案为A。
重点二 大气受热过程
情境探究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
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
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
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分别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和近地面的影响。
(3)据此简要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有保温作用。
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知能升华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
然现象
反射 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 作用 有选择性 大气分子、颗粒微小的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黎明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 作用 有选择性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紫外光、红外光 ——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学以致用
1.山东寿光农民在冬季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太阳辐射,提高夜间的温度
B.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提高大棚内部的温度
D.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C
解析:寿光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种植,主要是采用大棚的保温作用,防止蔬菜遭遇冻害。塑料大棚无法增强太阳辐射,达到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与人类活动无关,A错误。太阳辐射能透过塑料大棚进入棚内,B错误。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升温,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塑料进入宇宙空间,所以塑料减少了地面辐射损失,提高了棚内温度,C正确。地面辐射的强弱受塑料大棚影响较小,D错误。
2019年8月28日6时,山东省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目前,德州、聊城、济宁、泰安、菏泽北部和济南南部已出现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强浓雾,局地能见度不足50米。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受浓雾影响( )
A.白天①增强 B.白天②增加
C.夜晚④增强 D.昼夜温差减小
B
D
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④为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②为地面辐射。所以本题B选项正确。第3题,受浓雾影响,大气上界的①太阳辐射不会变化,大气对①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④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因此地面辐射②减小;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增强,从而昼夜温差减小。D选项正确。
重点三 大气的运动
情境探究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孔明发明的如此简陋的设施是怎么升空的呢?孔明灯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
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热力环流。
(2)假如你在家乡山东的除夕夜放了一个孔明灯,孔明灯升空后一般会飘向哪个方向?为什么?
向东南方向飘。因为山东冬季多吹西北风,故孔明灯会飘向东南方。
(3)我国南方有“稻草烧塔”祈求来年丰收的习俗。稻草燃烧过程中塔中心火势猛,静风条件下灰烬会落在火塔的外围。稻草燃烧过程中气流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地面冷热不均。
知能升华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把握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①②③④处风向。
2.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的分布规律:
(1)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a)。
(2)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如图a)。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即“凸高为高,凹低为低”(如图b)。
(4)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性质、名称恰好相反(如图b)。
学以致用
下图为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处,气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
A.甲、乙 B.甲、丙
C.丁、乙 D.丁、丙
2.P处可能是( )
A.郊区吹向城市的风 B.白天的陆风
C.夜晚的海风 D.夜晚的谷风
D
A
解析:第1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丁地位于近地面,且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丁地气压最高;图中丙处位于高空,气流由乙流向丙,说明气压低于乙处,气压最低,D正确。第2题,图中P地风由丁吹向甲,可能是郊区吹向城市的风,A正确;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白天吹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夜晚吹陆风;夜间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吹山风。B、C、D错误,故选A。
3.成语“巴山夜雨”源于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下图中反映“巴山夜雨”现象成因的是( )
答案:C
解析:“巴山夜雨”指的是巴山地区夜晚多雨,图A、图B是白天,A、B错。夜晚,山谷中坡地降温快,气流下沉,D错。同一海拔高度的谷中空气降温慢,气流上升,形成热力环流,谷中气流上升过程中所含水汽成云致雨,即夜雨现象,与图C相符。
课堂达标检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岸附近风向发生日变化。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左图示意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状况,右图示意该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完成1~2题。
1.结合左图,此时,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白天,海洋气压低于陆地,吹陆风
B.夜间,海洋气压高于陆地,吹海风
C.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吹海风
D.夜间,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吹陆风
2.据图判断,为了拍摄女主角头发后飘的场景,选择正确的时段是( )
A.8时至15时 B.6时至次日8时
C.15时至次日7时 D.6时至18时
C
A
解析:第1题,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压高于陆地,吹海风,故C正确,A错误;夜晚,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压低于陆地,吹陆风,故B、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飘逸”分析,拍摄该场景时应吹海风,海洋温度应低于陆地温度,结合右图分析,应选择8时至15时之间拍摄。故选A。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3~4题。
3.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4.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B
D
解析:第3题,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第4题,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故选D。
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 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解析:首先,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很少能够透过玻璃穿透出去,从而使得棚内的气温升高;其次,玻璃阻隔了棚内与棚外的热量交换,从而使得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由于暖棚内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靠近地面处)形成低压;内室气温相对较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内室的冷空气通过通风口2进入暖棚,而暖棚的热空气通过通风口1进入内室,从而实现了内室冷空气与暖棚热空气的交换,最终使得内室增温。
(3)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同时,香格里拉所处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太阳辐射强。但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容易散失,因此常年气温较低。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核心素养定位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各层的特点及成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生活现象;(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大气的热力环流过程,进而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 和 是大气的主要成分,故地球大气又称为“ ”大气。
(2)氮是大气中含量 的成分,是地球生物体内 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氧是大气中含量 的成分,是人类和动物维持 必需的物质。
(4)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 的重要气体。
(5)水汽是 的必要条件,大气中的尘埃可以 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可作为 ,促进云雨的形成。
特别强调
大气圈各组成成分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是不变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却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汽主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一般是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固体杂质也多集中于大气的低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固体杂质一般是陆上比海上多,城市比乡村多,冬季比夏季多。
2.大气圈的分层
(1)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 、 和 ,其中在平流层中还存在一个 。分层依据是 、 及 的差异。
(2)对流层:平均厚度为 千米,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夏季 冬季。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空气 运动显著,几乎全部的 、 集中在该层,易成云致雨,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
(3)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大气对流很弱,以 运动为主,是 的理想空域。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被誉为“ ”。
(4)高层大气:空气 很小,存在 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 有重要作用。
思维拓展
逆温现象及危害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危害
①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知识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
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
1.太阳 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作用,形式包括 、散射和 。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 左右。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辐射 。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 和 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的 辐射是 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4.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一部分传到地面,被称为大气 ,对地面起到了 作用。
特别强调
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存在于晚上,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 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主要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晚上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显著。
知识点三 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 的形式。
形成原因: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 。
对天气的影响:上升气流易形成 天气,下沉气流往往带来 天气。
2.形成过程
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白天吹 风,夜晚吹 风。
(2)山谷风:白天吹 风,夜晚吹 风。
(3)城市风:近地面风由 吹往 。
特别强调
(1)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2)“热低压、冷高压”仅适用于同一水平面上两地区相比较;不适用于垂直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压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方向由 指向 。
(2)高空的风受 和 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3)近地面的风受 、 和 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特别强调
(1)读图判断等压线图上的风向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如果没有告知等压线图是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时,可借助等压线气压值的大小确定:一般等压线气压值在1 000百帕左右为近地面,低于800百帕为高空。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情境探究
2018年4月5日清明假期,王老师一家乘飞机从济南到昆明去旅游。起飞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有利于飞机飞行的大气层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3)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能不能拨打电话?为什么?
知能升华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大气 分层 高度 气温垂直变化 空气 运动 天气 现象 与人类 的关系
规律 原因
对流层 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高纬8~9 km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大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6 ℃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对流 运动 显著 复杂 多变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 km 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 km以上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该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靠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水平 运动 为主 天气 晴朗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 000~3 000 km 起初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后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高空有氧原子吸收太阳 辐 射 自下 而上 先对 流后 平流 稳定 少变 80~500 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学以致用
2019年8月19日20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8号卫星发射升空。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回答1~3题。
1.中星18号卫星在升空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 )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2.中星18号穿过的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 )
A.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稳定利于飞行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对流层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热能
C.核能 D.地面辐射
练后感悟
重点二 大气受热过程
情境探究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分别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和近地面的影响。
(3)据此简要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知能升华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 然现象
反射 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 作用 有选择性 大气分子、颗粒微小的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黎明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 作用 有选择性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紫外光、红外光 ——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学以致用
1.山东寿光农民在冬季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太阳辐射,提高夜间的温度
B.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提高大棚内部的温度
D.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2019年8月28日6时,山东省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目前,德州、聊城、济宁、泰安、菏泽北部和济南南部已出现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强浓雾,局地能见度不足50米。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受浓雾影响( )
A.白天①增强 B.白天②增加
C.夜晚④增强 D.昼夜温差减小
重点三 大气的运动
情境探究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孔明发明的如此简陋的设施是怎么升空的呢?孔明灯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
(2)假如你在家乡山东的除夕夜放了一个孔明灯,孔明灯升空后一般会飘向哪个方向?为什么?
(3)我国南方有“稻草烧塔”祈求来年丰收的习俗。稻草燃烧过程中塔中心火势猛,静风条件下灰烬会落在火塔的外围。稻草燃烧过程中气流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知能升华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把握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①②③④处风向。
2.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的分布规律:
(1)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a)。
(2)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如图a)。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即“凸高为高,凹低为低”(如图b)。
(4)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性质、名称恰好相反(如图b)。
学以致用
下图为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处,气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
A.甲、乙 B.甲、丙
C.丁、乙 D.丁、丙
2.P处可能是( )
A.郊区吹向城市的风 B.白天的陆风
C.夜晚的海风 D.夜晚的谷风
3.成语“巴山夜雨”源于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下图中反映“巴山夜雨”现象成因的是( )
练后感悟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岸附近风向发生日变化。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左图示意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状况,右图示意该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完成1~2题。
1.结合左图,此时,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白天,海洋气压低于陆地,吹陆风
B.夜间,海洋气压高于陆地,吹海风
C.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吹海风
D.夜间,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吹陆风
2.据图判断,为了拍摄女主角头发后飘的场景,选择正确的时段是( )
A.8时至15时 B.6时至次日8时
C.15时至次日7时 D.6时至18时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3~4题。
3.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4.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 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3)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1)氮 氧 氮氧 (2)最多 蛋白质 (3)次多 生命活动 (4)光合作用 温度 (5)成云致雨 反射 凝结核
2.(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臭氧层 温度 密度 运动状况 (2)12 大于 大于 降低 对流 水汽 杂质 最为密切 (3)升高 水平 航空 紫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密度 电离 无线电通信
知识点二
太阳辐射
1.短波 削弱 反射 吸收
2.二分之一
3.热量 水汽 二氧化碳 长波 低层
4.逆辐射 保温
知识点三
1.最基本 冷热不均 空气环流 阴雨 晴朗
2.(1)海 陆 (2)谷 山 (3)郊区 城市
3.(1)垂直于 高压 低压 (2)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行 (3)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斜交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起飞时细雨蒙蒙是由于飞机仍在对流层大气中,当飞机穿过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飞行时,天气晴好。
(2)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且该层无云雨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3)不能。在飞机上拨打电话会干扰飞机的通信、导航、操作系统,会干扰飞机与地面的无线信号联系。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是随高度增加气温不断下降,A错;平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是随高度增加气温不断上升,B错;中星18号在对流层上升时,气温不断下降;经过平流层,气温不断上升;到了高层大气后,气温先降后升,故D错,C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第2题,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A错;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中电离层部分,B错;平流层大气稳定利于飞行,C错;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第3题,对流层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1.C 2.D 3.A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
(1)
(2)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有保温作用。
(3)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学以致用】
1.解析:寿光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种植,主要是采用大棚的保温作用,防止蔬菜遭遇冻害。塑料大棚无法增强太阳辐射,达到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与人类活动无关,A错误。太阳辐射能透过塑料大棚进入棚内,B错误。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升温,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塑料进入宇宙空间,所以塑料减少了地面辐射损失,提高了棚内温度,C正确。地面辐射的强弱受塑料大棚影响较小,D错误。
答案:C
2~3.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④为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②为地面辐射。所以本题B选项正确。第3题,受浓雾影响,大气上界的①太阳辐射不会变化,大气对①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④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因此地面辐射②减小;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增强,从而昼夜温差减小。D选项正确。
答案:2.B 3.D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热力环流。
(2)向东南方向飘。因为山东冬季多吹西北风,故孔明灯会飘向东南方。
(3)地面冷热不均。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丁地位于近地面,且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丁地气压最高;图中丙处位于高空,气流由乙流向丙,说明气压低于乙处,气压最低,D正确。第2题,图中P地风由丁吹向甲,可能是郊区吹向城市的风,A正确;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白天吹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夜晚吹陆风;夜间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吹山风。B、C、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A
3.解析:“巴山夜雨”指的是巴山地区夜晚多雨,图A、图B是白天,A、B错。夜晚,山谷中坡地降温快,气流下沉,D错。同一海拔高度的谷中空气降温慢,气流上升,形成热力环流,谷中气流上升过程中所含水汽成云致雨,即夜雨现象,与图C相符。
答案:C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压高于陆地,吹海风,故C正确,A错误;夜晚,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压低于陆地,吹陆风,故B、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飘逸”分析,拍摄该场景时应吹海风,海洋温度应低于陆地温度,结合右图分析,应选择8时至15时之间拍摄。故选A。
答案:1.C 2.A
3~4.解析:第3题,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第4题,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故选D。
答案:3.B 4.D
5.解析:第(1)题,首先,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很少能够透过玻璃穿透出去,从而使得棚内的气温升高;其次,玻璃阻隔了棚内与棚外的热量交换,从而使得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第(2)题,由于暖棚内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靠近地面处)形成低压;内室气温相对较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内室的冷空气通过通风口2进入暖棚,而暖棚的热空气通过通风口1进入内室,从而实现了内室冷空气与暖棚热空气的交换,最终使得内室增温。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同时,香格里拉所处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太阳辐射强。但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容易散失,因此常年气温较低。
答案:(1)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2)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3)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0(共67张PPT)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说明海水温度、密度、盐度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识记海水的三种运动形式,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水圈的组成
1.水圈:由A 、B 、C陆地淡水组成, 是水圈的主体。
2.陆地淡水:陆地淡水主要由D
和E ____组成。冰川主要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 _地区。
3.水资源: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
很有限。
海洋水
大气水
海水
冰川
地下淡水
高海拔
淡水
重点强调
目前,人类广泛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思维拓展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对策
自然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小 节约用水
人为 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大,水资源需求量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水资源污染严重 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植被破坏严重 陆地储水能力减小,植树造林
知识点二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来源:主要来自 。
(2)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纬度的增加而 _______
季节变化 同一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夏季 ,冬季较低
垂直变化 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 ;一定深度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_________
在高纬度地区,海水中往往会存在一个___________
太阳辐射
降低
较高
降低
变化不大
冷中间层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海洋是地球的 ;②海洋对大气温度变化具有
作用;③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会引发 的异常变化。
热量储存库
调节
气候
思维拓展
海水温度对海洋生物和海洋运输的影响
影响海洋 生物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聚集地,总体上,海水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如罗非鱼主要生活在低纬度海域,鳕鱼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海域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以寻找适宜的环境
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无论是远洋捕捞还是近海养殖都受到海水温度的影响
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备
2.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
(2)平均盐度: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 。
(3)影响因素
与 的关系 一般来说,蒸发量 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较 ;反之较低
其他因素 、结冰和融冰、洋流
(4)利用
利用 可以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我国著名盐场有 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等。
35‰
降水量
蒸发量
大
高
陆地径流
海水蒸发
长芦
思维拓展
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相对稳定,但是某个局部海区的海水盐度可能会随时间发生一定的变化。
3.海水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海水密度的大小及其变化,主要与海水的 、温度、压力及其变化有关。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越 ;压力越 ,密度越大;温度越高,密度越 。
盐度
大
大
小
(3)变化规律
垂直变化 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_____
水平变化 表层海水主要受盐度和 的影响
大河入海口 海水盐度较 ,密度较______
(4)极值海区: 盐度最低,密度最 ;红海盐度最 ,密度最 。
(5)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同一艘船的
不同;促进密度流的形成。
大
温度
低
小
波罗的海
小
高
大
吃水深度
思维拓展
波罗的海海水盐度最低,海水密度也最小;红海海水盐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
知识点三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1.波浪
(1)风浪:海洋上的波浪,主要是 。风浪是指在 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风速越大,风浪也越 。
(2)影响:波浪对港口建筑、 、船只停泊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波浪有利于 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重新悬浮和 。波浪也可用来 。
风浪
风力
大
航运
污染物的扩散
污染的加剧
发电
思维拓展
波浪与海岸地貌
(1)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2)保护海岸的措施
工程措施 修建防波堤
生物措施 种植海岸防护林
2.潮汐
(1)概念:潮汐是由 和太阳的 引起的海面 。
图中A为 ,B为 ,AB段表示 ,BC段表示 ,D为 。
(2)影响:潮汐现象对河流和 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型船舶可趁
进出河流和港口。潮汐也可以用来 。
月球
引潮力
周期性升降运动
高潮
低潮
落潮
涨潮
潮差
海上航运
涨潮
发电
思维拓展
潮汐的变化规律
(1)日变化:一天中有两次涨落现象。
(2)月变化:太阳、月球与地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高潮更高,低潮更低,潮差最大,形成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高潮不高,低潮不低,潮差最小,形成小潮(农历每月的初八和二十三前后)。
3.洋流
(1)概念:海水常年较 沿一定方向作 的流动。
(2)主要动力: 。
(3)分类:洋流分为 和寒流。
暖流 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 的洋流
流 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洋流
稳定地
大规模
盛行风
暖流
高
寒
4.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上 航行 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_________
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 ,对 不利
海洋生物和渔场 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于 和
的海区
气候 暖流具有 的作用,寒流具有 的作用
海洋污染 加快污染物 _;降低污染______
速度
海雾
海上航行
寒暖流交汇
海水上泛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扩散
浓度
技巧点拨
海水运动形式的判断方法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判断 海水运动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波浪包括风浪、海啸和风暴潮 海水的起伏变化为波浪
影响 海水运动的破坏性形成海洋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都有巨大的破坏力
知识点四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环节
类型 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 A蒸发,C ,D降水,E ,G
地下径流,H下渗
陆上内循环 D降水,I ,F_______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_______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 。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 。
(3)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 作用。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产生流水 、搬运和沉积作用,从而改造着 。
更新
物质迁移
调节
侵蚀
地表形态
思维拓展
区分水循环类型的方法
联系的圈 层不同 海陆间大循环和陆上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发生的领 域不同 海陆间大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陆上内循环的领域只包括陆地,海上内循环的领域只包括海洋。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上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过程和环 节不同 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最多,海上内循环只包括蒸发和降水
参与的水 量不同 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大,陆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小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情境探究
2018年7月20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起航,7月30日,考察队抵达北极圈,为了纪念这一时刻,队员们在平台上摆出了国旗、队旗,并且摆出了9北66°34′的造型。在最北到达北纬84°48′并进行冰站作业后,“雪龙”船放弃穿极计划决定南返继续进行科考作业。9月26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如图为
我国第9次北极科考瞬间照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我国选择7~9月进行北极科学考察的原因。
7~9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冰洋地区海水温度高,极冰大量融化,利于科考。
(2)比较上海附近海域和北极地区水温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上海附近海域水温高,北极地区水温低。上海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北极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3)据照片说明海水温度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海水温度低,海域结冰,不利于海洋航行。
知能升华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实例
影响海 洋生物 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影响海洋运输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备;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学以致用
2020年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实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10 907米,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记录,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载誉归来。读图完成1~2题。
1.“海斗一号”下潜过程中经历的温度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上题的结论,推测下列海域海水的温度垂直变化最小的是( )
A.回归线附近 B.赤道附近
C.北极圈附近 D.副热带海域
A
C
解析:第1题,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低,1 000 m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 m以下的深海中,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经常保持低温状态,①线符合,故A正确,B、C、D错误。第2题,纬度越高,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北极圈处海域表层水温与1 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接近,故其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最小。故选C。
下图为世界海洋的四个不同海域,据此完成3~4题。
3.对以上四个海域的盐度高低基本上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
A.蒸发量 B.降水量
C.陆地径流 D.洋流
4.关于图中四个海域的盐度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海域盐度较③海域低
B.②海域盐度较④海域高
C.②海域盐度南低北高
D.③海域盐度南北相同
D
B
解析:第3题,图中①为红海,②为黑海,③为波斯湾,④为波罗的海。四个海域都比较封闭,面积窄小,基本不受洋流影响。第4题,根据四海域的纬度和海域的轮廓判断,①是红海,盐度最高,④是波罗的海,盐度最低。
重点二 海水的运动
情境探究
摩尔曼斯克(位置见下图)地处北纬69°附近,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终年不冻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摩尔曼斯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终年不冻港,主要原因是什么?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2)甲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3)古代海上航行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盛行风和洋流。
知能升华
1.洋流的分类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实例
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西欧温和湿润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
海洋 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 秘鲁渔场
海洋 航运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泰坦尼克号沉没与冰山有关
海洋 污染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北太平洋垃圾洲的形成
学以致用
读“甲、乙两海域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海域都有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
B.乙海域有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甲海域反之
C.甲海域有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乙海域反之
D.甲、乙两海域都不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
2.从洋流的性质看,图中数码表示的洋流( )
A.都是寒流
B.都是暖流
C.①②③是寒流,④是暖流
D.①③是寒流,②④是暖流
B
C
解析:第1题,甲地两条洋流都是从高纬流向低纬,都是寒流,乙地③是寒流,④是暖流,寒暖流交汇有利于形成大渔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上题分析,从洋流的性质看,图中数码表示的洋流,①②③是寒流,④是暖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重点三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情境探究
我国新疆地区的劳动人民早在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竖井是开挖
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
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
水层,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
暗渠沿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
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
蓄水池起着调蓄灌溉水量的作
用。下图为坎儿井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该水循环类型的主要环节。
陆上内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径流等。
(2)指出坎儿井体现的水循环环节。
地下径流。
(3)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与河流的关系。
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地表径流(河流)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地表径流(河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山地降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知能升华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 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 河流含沙量变化 直接影响的环节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地表径流、下渗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下渗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变化平缓 减少 下渗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平稳 减少水库下游河流含沙量 地表径流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 水源区河段流量减少 地表径流
取用河流水 流量减少 地表径流
取用地下水 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意义 含义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不同水体的自然更新 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地球上的物质迁移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促进了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促进了全球水热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学以致用
某城市河道护坡多采用甲图模式,5年以后重新进行规划,普遍采用乙图模式。下图为该城市河道护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甲图模式相比,乙图模式中护坡可以( )
①增加地表径流 ②增加下渗量 ③减少地下径流 ④增加蒸发(蒸腾)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该城市对河流护坡重新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缓解( )
A.城市内涝 B.河水污染
C.河道淤塞 D.城市热岛效应
D
A
解析:第1题,与甲图模式相比,乙图护坡大量采用空心水泥砖,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补给地下水,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②正确,①③错误。乙图护坡采用空心水泥砖,而且种植耐湿植被,可以涵养水源,增加蒸发(蒸腾)量,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护坡采用空心水泥砖,透水性增强,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种植耐湿植被,保持水土;采用阶梯式坡面,拓宽了河道空间,有利于排洪,因此,该城市对河流护坡重新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内涝,A正确。对缓解河水污染、河道淤塞、城市热岛效应起的作用不大,不是重新规划的主要目的,B、C、D错误。故选A。
课堂达标检测
如图为两支洋流经过海域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分别代表( )
A.暖流、寒流 B.寒流、寒流
C.寒流、暖流 D.暖流、暖流
2.乙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A.降温减湿 B.增温增湿
C.降温增湿 D.增温减湿
C
B
解析:第1题,由图示并结合洋流性质可以判断出,甲洋流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凸出,因此甲洋流为寒流;乙洋流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凸出,因此乙洋流为暖流。故选C。第2题,由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乙洋流为巴西暖流,使流经的沿海地区气温上升,湿度增加。 故选B。
3.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阻碍全球热量交换
B.对航运安全无影响
C.不利于各种鱼类汇集
D.扩大海洋污染面积
D
解析:第3题,洋流有利于促进全球热量交换;寒暖流交汇处,各种鱼类汇集,易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处也易形成海雾,降低海面能见度影响航运安全海洋污染物随着洋流流动到其他海域,从而扩大了海洋污染面积。综上所述,故选D。
如图为某海域的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①处洋流所在半球及其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半球 寒流 B.北半球 暖流
C.南半球 暖流 D.北半球 寒流
5.下列关于该海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海域可能为赤道海域
B.受①洋流影响,自南向北航行的船速度加快
C.甲海域多海雾现象
D.②处洋流使沿海气候降温减湿
D
C
解析:第4题,①洋流所在半球,水温自北向南变高,表明南部纬度更低,应位于北半球,AC错;①洋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B错,D正确,故选D。第5题,②海域所在半球水温自北向南变高,表明南部纬度更低,应位于北半球,所以该海域均位于北半球,甲海域不可能为赤道海域,A错;①洋流自北向南流,所以自南向北航行的船逆流而行,速度减慢,B错;甲海域寒暖流交汇,多海雾现象,C正确;②洋流自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暖流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D错。故选C。
6.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② ; ③ __;
⑦ ___;⑧ __。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 ;外因是: _________和 。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___________
,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 __________。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 环节(用数字表示)。
蒸发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
太阳辐射
水的重力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③
解析:第(1)题,水循环的环节中,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⑦是地下径流;⑧是植物蒸腾。第(2)题,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第(3)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第(4)题,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③环节——水汽输送。
(5)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
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改变地表形态。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最新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说明海水温度、密度、盐度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识记海水的三种运动形式,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水圈的组成
1.水圈:由A 、B 、C陆地淡水组成, 是水圈的主体。
2.陆地淡水:陆地淡水主要由D 和E 组成。冰川主要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 地区。
3.水资源: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 很有限。
重点强调
目前,人类广泛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思维拓展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对策
自然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小 节约用水
人为 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大,水资源需求量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水资源污染严重 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植被破坏严重 陆地储水能力减小,植树造林
知识点二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来源:主要来自 。
(2)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纬度的增加而
季节变化 同一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夏季 ,冬季较低
垂直变化 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 ;一定深度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
在高纬度地区,海水中往往会存在一个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海洋是地球的 ;②海洋对大气温度变化具有 作用;③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会引发 的异常变化。
思维拓展
海水温度对海洋生物和海洋运输的影响
影响海洋 生物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聚集地,总体上,海水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如罗非鱼主要生活在低纬度海域,鳕鱼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海域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以寻找适宜的环境
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无论是远洋捕捞还是近海养殖都受到海水温度的影响
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备
2.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
(2)平均盐度: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 。
(3)影响因素
与 的关系 一般来说,蒸发量 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较 ;反之较低
其他因素 、结冰和融冰、洋流
(4)利用
利用 可以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我国著名盐场有 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等。
思维拓展
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相对稳定,但是某个局部海区的海水盐度可能会随时间发生一定的变化。
3.海水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海水密度的大小及其变化,主要与海水的 、温度、压力及其变化有关。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越 ;压力越 ,密度越大;温度越高,密度越 。
(3)变化规律
垂直变化 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
水平变化 表层海水主要受盐度和 的影响
大河入海口 海水盐度较 ,密度较
(4)极值海区: 盐度最低,密度最 ;红海盐度最 ,密度最 。
(5)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同一艘船的 不同;促进密度流的形成。
思维拓展
波罗的海海水盐度最低,海水密度也最小;红海海水盐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
知识点三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1.波浪
(1)风浪:海洋上的波浪,主要是 。风浪是指在 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风速越大,风浪也越 。
(2)影响:波浪对港口建筑、 、船只停泊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波浪有利于 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重新悬浮和 。波浪也可用来 。
思维拓展
波浪与海岸地貌
(1)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2)保护海岸的措施
工程措施 修建防波堤
生物措施 种植海岸防护林
2.潮汐
(1)概念:潮汐是由 和太阳的 引起的海面 。
图中A为 ,B为 ,AB段表示 ,BC段表示 ,D为 。
(2)影响:潮汐现象对河流和 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型船舶可趁 进出河流和港口。潮汐也可以用来 。
思维拓展
潮汐的变化规律
(1)日变化:一天中有两次涨落现象。
(2)月变化:太阳、月球与地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高潮更高,低潮更低,潮差最大,形成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高潮不高,低潮不低,潮差最小,形成小潮(农历每月的初八和二十三前后)。
3.洋流
(1)概念:海水常年较 沿一定方向作 的流动。
(2)主要动力: 。
(3)分类:洋流分为 和寒流。
暖流 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 的洋流
流 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洋流
4.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上 航行 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
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 ,对 不利
海洋生物和渔场 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于 和 的海区
气候 暖流具有 的作用,寒流具有 的作用
海洋污染 加快污染物 ;降低污染
技巧点拨
海水运动形式的判断方法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判断 海水运动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波浪包括风浪、海啸和风暴潮 海水的起伏变化为波浪
影响 海水运动的破坏性形成海洋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都有巨大的破坏力
知识点四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环节
类型 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 A蒸发,C ,D降水,E ,G地下径流,H下渗
陆上内循环 D降水,I ,F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 。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 。
(3)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 作用。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产生流水 、搬运和沉积作用,从而改造着 。
思维拓展
区分水循环类型的方法
联系的圈 层不同 海陆间大循环和陆上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发生的领 域不同 海陆间大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陆上内循环的领域只包括陆地,海上内循环的领域只包括海洋。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上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过程和环 节不同 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最多,海上内循环只包括蒸发和降水
参与的水 量不同 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大,陆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小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情境探究
2018年7月20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起航,7月30日,考察队抵达北极圈,为了纪念这一时刻,队员们在平台上摆出了国旗、队旗,并且摆出了9北66°34′的造型。在最北到达北纬84°48′并进行冰站作业后,“雪龙”船放弃穿极计划决定南返继续进行科考作业。9月26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如图为我国第9次北极科考瞬间照片。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我国选择7~9月进行北极科学考察的原因。
(2)比较上海附近海域和北极地区水温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据照片说明海水温度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知能升华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实例
影响海 洋生物 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影响海洋运输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备;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学以致用
2020年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实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10 907米,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记录,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载誉归来。读图完成1~2题。
1.“海斗一号”下潜过程中经历的温度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上题的结论,推测下列海域海水的温度垂直变化最小的是( )
A.回归线附近 B.赤道附近
C.北极圈附近 D.副热带海域
下图为世界海洋的四个不同海域,据此完成3~4题。
3.对以上四个海域的盐度高低基本上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
A.蒸发量 B.降水量
C.陆地径流 D.洋流
4.关于图中四个海域的盐度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海域盐度较③海域低
B.②海域盐度较④海域高
C.②海域盐度南低北高
D.③海域盐度南北相同
重点二 海水的运动
情境探究
摩尔曼斯克(位置见下图)地处北纬69°附近,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终年不冻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摩尔曼斯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终年不冻港,主要原因是什么?
(2)甲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3)古代海上航行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知能升华
1.洋流的分类
洋流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实例
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西欧温和湿润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
海洋 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 秘鲁渔场
海洋 航运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泰坦尼克号沉没与冰山有关
海洋 污染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北太平洋垃圾洲的形成
学以致用
读“甲、乙两海域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海域都有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
B.乙海域有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甲海域反之
C.甲海域有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乙海域反之
D.甲、乙两海域都不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
2.从洋流的性质看,图中数码表示的洋流( )
A.都是寒流
B.都是暖流
C.①②③是寒流,④是暖流
D.①③是寒流,②④是暖流
重点三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情境探究
我国新疆地区的劳动人民早在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竖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沿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着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下图为坎儿井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该水循环类型的主要环节。
(2)指出坎儿井体现的水循环环节。
(3)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与河流的关系。
知能升华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 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 河流含沙量变化 直接影响的环节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地表径流、下渗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下渗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变化平缓 减少 下渗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平稳 减少水库下游河流含沙量 地表径流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 水源区河段流量减少 地表径流
取用河流水 流量减少 地表径流
取用地下水 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意义 含义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不同水体的自然更新 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地球上的物质迁移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促进了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促进了全球水热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学以致用
某城市河道护坡多采用甲图模式,5年以后重新进行规划,普遍采用乙图模式。下图为该城市河道护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甲图模式相比,乙图模式中护坡可以( )
①增加地表径流 ②增加下渗量 ③减少地下径流 ④增加蒸发(蒸腾)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该城市对河流护坡重新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缓解( )
A.城市内涝 B.河水污染
C.河道淤塞 D.城市热岛效应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如图为两支洋流经过海域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分别代表( )
A.暖流、寒流 B.寒流、寒流
C.寒流、暖流 D.暖流、暖流
2.乙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A.降温减湿 B.增温增湿
C.降温增湿 D.增温减湿
3.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阻碍全球热量交换
B.对航运安全无影响
C.不利于各种鱼类汇集
D.扩大海洋污染面积
如图为某海域的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①处洋流所在半球及其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半球 寒流 B.北半球 暖流
C.南半球 暖流 D.北半球 寒流
5.下列关于该海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海域可能为赤道海域
B.受①洋流影响,自南向北航行的船速度加快
C.甲海域多海雾现象
D.②处洋流使沿海气候降温减湿
6.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② ;③ ;
⑦ ;⑧ 。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 ;外因是: 和 。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 。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 环节(用数字表示)。
(5)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海洋水 大气水 海水
2.冰川 地下淡水 高海拔
3.淡水
知识点二
1.(1)太阳辐射
(2)降低 较高 降低 变化不大 冷中间层
(3)热量储存库 调节 气候
2.(2)35‰ (3)降水量 蒸发量 大 高 陆地径流
(4)海水蒸发 长芦
3.(2)盐度 大 大 小
(3)大 温度 低 小
(4)波罗的海 小 高 大
(5)吃水深度
知识点三
1.(1)风浪 风力 大 (2)航运 污染物的扩散 污染的加剧 发电
2.(1)月球 引潮力 周期性升降运动 高潮 低潮 落潮 涨潮 潮差 (2)海上航运 涨潮 发电
3.(1)稳定地 大规模 (2)盛行风 (3)暖流 高 寒
4.速度 海雾 海上航行 寒暖流交汇 海水上泛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扩散 浓度
知识点四
2.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3.(1)更新 (2)物质迁移 (3)调节 (5)侵蚀 地表形态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7~9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冰洋地区海水温度高,极冰大量融化,利于科考。
(2)上海附近海域水温高,北极地区水温低。上海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北极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3)海水温度低,海域结冰,不利于海洋航行。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低,1 000 m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 m以下的深海中,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经常保持低温状态,①线符合,故A正确,B、C、D错误。第2题,纬度越高,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北极圈处海域表层水温与1 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接近,故其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最小。故选C。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题,图中①为红海,②为黑海,③为波斯湾,④为波罗的海。四个海域都比较封闭,面积窄小,基本不受洋流影响。第4题,根据四海域的纬度和海域的轮廓判断,①是红海,盐度最高,④是波罗的海,盐度最低。
答案:3.D 4.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2)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3)盛行风和洋流。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甲地两条洋流都是从高纬流向低纬,都是寒流,乙地③是寒流,④是暖流,寒暖流交汇有利于形成大渔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上题分析,从洋流的性质看,图中数码表示的洋流,①②③是寒流,④是暖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陆上内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径流等。
(2)地下径流。
(3)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地表径流(河流)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地表径流(河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山地降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与甲图模式相比,乙图护坡大量采用空心水泥砖,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补给地下水,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②正确,①③错误。乙图护坡采用空心水泥砖,而且种植耐湿植被,可以涵养水源,增加蒸发(蒸腾)量,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护坡采用空心水泥砖,透水性增强,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种植耐湿植被,保持水土;采用阶梯式坡面,拓宽了河道空间,有利于排洪,因此,该城市对河流护坡重新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内涝,A正确。对缓解河水污染、河道淤塞、城市热岛效应起的作用不大,不是重新规划的主要目的,B、C、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A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3.解析:第1题,由图示并结合洋流性质可以判断出,甲洋流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凸出,因此甲洋流为寒流;乙洋流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凸出,因此乙洋流为暖流。故选C。第2题,由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乙洋流为巴西暖流,使流经的沿海地区气温上升,湿度增加。 故选B。第3题,洋流有利于促进全球热量交换;寒暖流交汇处,各种鱼类汇集,易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处也易形成海雾,降低海面能见度影响航运安全海洋污染物随着洋流流动到其他海域,从而扩大了海洋污染面积。综上所述,故选D。
答案:1.C 2.B 3.D
4~5.解析:第4题,①洋流所在半球,水温自北向南变高,表明南部纬度更低,应位于北半球,AC错;①洋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B错,D正确,故选D。第5题,②海域所在半球水温自北向南变高,表明南部纬度更低,应位于北半球,所以该海域均位于北半球,甲海域不可能为赤道海域,A错;①洋流自北向南流,所以自南向北航行的船逆流而行,速度减慢,B错;甲海域寒暖流交汇,多海雾现象,C正确;②洋流自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暖流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D错。故选C。
答案:4.D 5.C
6.解析:第(1)题,水循环的环节中,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⑦是地下径流;⑧是植物蒸腾。第(2)题,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第(3)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第(4)题,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③环节——水汽输送。第(5)题,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改变地表形态。
答案:(1)蒸发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2)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 太阳辐射 水的重力
(3)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4)③
(5)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 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 改变地表形态(任答三点即可)
22(共41张PPT)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定位
1.运用生物圈示意图,说明生物圈的分布范围以及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调节和稳定的重要作用;(综合思维)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认识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下层、 上层和整个 。
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 和 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生物圈具有 和 地表环境的作用。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在 ℃左右。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形成
变化
调节
稳定
15
思维拓展
生物圈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与变化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2)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知识点二 识别植被类型
人们把覆盖地表的 称为植被,自然植被有 、 、 等类型。
1.森林植被
森林植被是主要由 组成的植物群落。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 、 、 等。
(1)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主要由 的 树组成。主要分布:
的 带、 带气候区。
特点:四季 ,树冠 ,树叶表面 、 ,
质地 。
植物群落
森林
草原
荒漠
树木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常绿
阔叶
温暖湿润
热
亚热
常青
浑圆
光滑
无绒毛
较硬
(2)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主要由 的 树组成。主要分布: 、 的 带气候区。
特点:夏季 ,冬季 。树叶 ,宽而薄。
(3)针叶林
组成:针叶树
分布:主要在 带( 带)气候区。
落叶
阔叶
湿润
半湿润
温
葱绿
落叶
多呈纸质
寒温
亚寒
2.草原植被
定义:在 环境下形成的以 植物为主的植被。
主要类型: 草原、 草原。
(1)热带草原
组成:成片的 、零星的 。
分布:南北纬 ~ 的 大陆。
特点:植物有很强的 性,湿季 ,干季 。
(2)温带草原
组成:结构简单,仅有 层。
分布:温带 、 地区。
特点:植物 ,且“一岁一枯荣”。
较干旱
草本
热带
温带
高草
树木
10°
20°
热带
耐旱
郁郁葱葱
一片凋萎
草本
半湿润
半干旱
具有耐旱的特征
3.荒漠植被
定义:植物覆盖 、种类 的地面景观。
分布: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 气候区。
特点:①植被叶面缩小或退化→减少水分蒸腾;
②具有 茎或叶→贮存水分;
③茎叶覆盖茸毛→抵抗灼热;
④ 发达→吸收水分。
稀疏
单一
干旱
肉质
根系
易误辨析
荒漠与沙漠的区别
(1)荒漠
概念 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植被特点 植物的生长条件极差,只有少量株矮、小叶或无叶、耐旱、耐盐及生长周期短的植物才能存活
类型 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多种类型。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气温低而植物贫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荒漠类型——寒漠
(2)沙漠是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沙漠的最大特征是不仅环境荒凉,而且地表遍布着沙丘。
知识点三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 。
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
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往往形成 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往往形成 植被。
气候
森林
草原
荒漠
思维拓展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识别植被类型
情境探究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探险者游历的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植物、板根、望天树等,垂直结构复杂。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3)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存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因此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知能升华
森林植被是主要由树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类型 概念 植被特点 分布 常见树种
常绿阔叶林 主要由常绿的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 ①一年四季常青;②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一般分布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樟树、椰子树
落叶阔叶林 主要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 ①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②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通常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针叶林 主要由针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 ①叶子呈针状;②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①分布比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②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①落叶松、云杉、冷杉等耐寒树种;②主要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主要由云杉、冷杉组成的称为暗针叶林
学以致用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
A.热带草原 B.温带草原
C.寒带苔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B
A
解析: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温带草原。故选B。第2题,内蒙古高原分布着广阔的温带草原,与图示景观相对应。故选A。
3.骆驼刺是豆科,骆驼刺属半灌木。下图为骆驼刺示意图。骆驼刺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最可能属于(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草原
答案:B
解析:根据骆驼刺叶子细小、根系发达等特征判断其属于荒漠植被。
重点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情境探究
一位探险者在其非洲游记中对下左图中甲地有这样的描述:“……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
这位探险者在乙地发现一种十分奇特的树——猴面包树(下右图),对其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树干高不过20米左右,而胸径却可达15米以上,看上去活像个大胖子,当地居民又称它为‘大胖子树’,叶集中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叶面暗绿色发亮……”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土层深厚、但土壤肥力低的主要原因。
全年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成土母质层厚;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分解快;雨水的淋洗作用强烈,可溶于水的矿物质大多流失,导致土壤肥力较低。
解析:第(1)题,根据图和材料可知,甲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是热带雨林。主要原因:全年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成土母质层厚,土壤肥沃;降水强,淋溶作用强,土壤表面的腐殖质层都被冲刷走了;土壤酸性较强,故较贫瘠,热带雨林的营养成分主要在植物体内,土壤肥力较低。
(2)乙地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说出该类植被景观的季节变化特点。
(3)结合游记内容,阐释当地地理环境与猴面包树形态特征的关系。
热带草原
湿季,草木葱绿;旱季,草木一片枯黄。
当地降水较少,干季尤其少,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便于储水耐旱;当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猴面包树叶少而小,以减少水分蒸腾。
解析:第(2)题,乙地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是热带草原。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绿;旱季,草木一片枯黄。第(3)题,关系:当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为干湿两季,为了越过旱季,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便于储存大量的水来抗旱;猴面包树叶少而小,是因为当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非常旺盛,以减少水分蒸腾。
知能升华
学以致用
物候指植物在一年为周期的生长中出现萌芽、开花、落叶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物候季节是以一年中各种物候现象的出现为指标划分的季节,它长短的空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异。有学者依据各物候季节的长度将我国划分为5个物候季节类型区(如图)。已知重庆属于类型Ⅳ,上海属于类型Ⅲ,北京属于类型Ⅱ,哈尔滨属于类型Ⅰ。据此完成1~2题。
1.上海与重庆的物候季节类型区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有( )
A.地形、海陆
B.纬度、海陆
C.地形、夏季风
D.夏季风、纬度
2.对物候区的研究与划分有利于研究( )
A.气候形成与变化的条件
B.城市绿化与气候关系
C.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
D.各物候现象出现条件
A
B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上海夏季受到海洋影响,夏季气温相对较低,物候夏季较短;重庆冬季受到山地阻挡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相对较高,物候冬季较短,因此上海与重庆的物候季节类型区不同,主要是受到地形和海陆的影响,与纬度、夏季风没有太大关系,B、C、D错误。故选A。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气候的相关知识。读题分析,“物候指植物在一年为周期的生长中出现萌芽、开花、落叶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可知物候季节体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与气候的关系,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城市绿化与气候关系,而对研究气候形成与变化的条件、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各物候现象出现条件无太大帮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课堂达标检测
非洲纳米比亚沿海为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着耐旱的仙人掌等多肉植物。下图一为纳米比亚区域及沿岸洋流示意图。图二为多肉植物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纳米比亚沿海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荒漠
2.纳米比亚沿海能够广泛分布多肉植物的原因是( )
①河流入海口附近,土壤肥沃
②沿岸暖流流经,能增温增湿
③沿岸寒流流经,易形成大雾
④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D
解析:第1题,纳米比亚沿海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纳米比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没有河流入海,①错。据图可知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降湿,易形成大雾,水汽充足,②错、③对。气候干旱,晴天多,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为多肉植物的生长提供水源,④对。A、B、C错,故选D。
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春天一到,便离开越冬地往北迁往繁育地。下图为“加拿大驯鹿迁徙路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驯鹿的越冬地主要植被景观相符的是( )
答案:A
解析:第3题,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主要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带气候之间迁徙,驯鹿的越冬地应该纬度较低,应该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植被景观与之相符的只有A;B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板根,C是荒漠,D是热带草原,B、C、D 错,故选A。
4.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分布
C.纬度位置 D.地面状况
答案:C
解析: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造成的,为纬度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亚洲东部植被、海水温度与洋流分布示意图。a为洋流,b为某森林植被。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10 ℃等温线分布深受a洋流影响。a洋流( )
A.向北流,是暖流 B.向南流,是寒流
C.向北流,是寒流 D.向南流,是暖流
6.b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往往由单一树种构成。b是( )
A.季雨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B
B
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该区域等温线分布受洋流影响向低纬度弯曲,判断为寒流,由北向南流,A、C、D错误,故选B。第6题,读图分析,b森林群落分布在60°N附近,横跨亚欧大陆,终年温度较低,形成树种比较单一的亚寒带针叶林,B正确;季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错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D错误。故选B。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定位
1.运用生物圈示意图,说明生物圈的分布范围以及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调节和稳定的重要作用;(综合思维)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认识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下层、 上层和整个 。
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 和 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生物圈具有 和 地表环境的作用。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在 ℃左右。
思维拓展
生物圈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与变化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2)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知识点二 识别植被类型
人们把覆盖地表的 称为植被,自然植被有 、 、 等类型。
1.森林植被
森林植被是主要由 组成的植物群落。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 、 、 等。
(1)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主要由 的 树组成。主要分布: 的 带、 带气候区。
特点:四季 ,树冠 ,树叶表面 、 ,质地 。
(2)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主要由 的 树组成。主要分布: 、
的 带气候区。
特点:夏季 ,冬季 。树叶 ,宽而薄。
(3)针叶林
组成:针叶树
分布:主要在 带( 带)气候区。
2.草原植被
定义:在 环境下形成的以 植物为主的植被。
主要类型: 草原、 草原。
(1)热带草原
组成:成片的 、零星的 。
分布:南北纬 ~ 的 大陆。
特点:植物有很强的 性,湿季 ,干季 。
(2)温带草原
组成:结构简单,仅有 层。
分布:温带 、 地区。
特点:植物 ,且“一岁一枯荣”。
3.荒漠植被
定义:植物覆盖 、种类 的地面景观。
分布: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 气候区。
特点:①植被叶面缩小或退化→减少水分蒸腾;
②具有 茎或叶→贮存水分;
③茎叶覆盖茸毛→抵抗灼热;
④ 发达→吸收水分。
易误辨析
荒漠与沙漠的区别
(1)荒漠
概念 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植被特点 植物的生长条件极差,只有少量株矮、小叶或无叶、耐旱、耐盐及生长周期短的植物才能存活
类型 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多种类型。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气温低而植物贫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荒漠类型——寒漠
(2)沙漠是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沙漠的最大特征是不仅环境荒凉,而且地表遍布着沙丘。
知识点三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 。
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 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往往形成 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往往形成 植被。
思维拓展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识别植被类型
情境探究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3)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
知能升华
森林植被是主要由树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类型 概念 植被特点 分布 常见树种
常绿阔叶林 主要由常绿的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 ①一年四季常青;②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一般分布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樟树、椰子树
落叶阔叶林 主要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 ①夏季葱绿,冬季落叶;②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通常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针叶林 主要由针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 ①叶子呈针状;②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①分布比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②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①落叶松、云杉、冷杉等耐寒树种;②主要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主要由云杉、冷杉组成的称为暗针叶林
学以致用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
A.热带草原 B.温带草原
C.寒带苔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3.骆驼刺是豆科,骆驼刺属半灌木。下图为骆驼刺示意图。骆驼刺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最可能属于(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草原
重点二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情境探究
一位探险者在其非洲游记中对下左图中甲地有这样的描述:“……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
这位探险者在乙地发现一种十分奇特的树——猴面包树(下右图),对其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树干高不过20米左右,而胸径却可达15米以上,看上去活像个大胖子,当地居民又称它为‘大胖子树’,叶集中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叶面暗绿色发亮……”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土层深厚、但土壤肥力低的主要原因。
(2)乙地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说出该类植被景观的季节变化特点。
(3)结合游记内容,阐释当地地理环境与猴面包树形态特征的关系。
知能升华
学以致用
物候指植物在一年为周期的生长中出现萌芽、开花、落叶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物候季节是以一年中各种物候现象的出现为指标划分的季节,它长短的空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异。有学者依据各物候季节的长度将我国划分为5个物候季节类型区(如图)。已知重庆属于类型Ⅳ,上海属于类型Ⅲ,北京属于类型Ⅱ,哈尔滨属于类型Ⅰ。据此完成1~2题。
1.上海与重庆的物候季节类型区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有( )
A.地形、海陆
B.纬度、海陆
C.地形、夏季风
D.夏季风、纬度
2.对物候区的研究与划分有利于研究( )
A.气候形成与变化的条件
B.城市绿化与气候关系
C.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
D.各物候现象出现条件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非洲纳米比亚沿海为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着耐旱的仙人掌等多肉植物。下图一为纳米比亚区域及沿岸洋流示意图。图二为多肉植物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纳米比亚沿海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荒漠
2.纳米比亚沿海能够广泛分布多肉植物的原因是( )
①河流入海口附近,土壤肥沃
②沿岸暖流流经,能增温增湿
③沿岸寒流流经,易形成大雾
④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春天一到,便离开越冬地往北迁往繁育地。下图为“加拿大驯鹿迁徙路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驯鹿的越冬地主要植被景观相符的是( )
4.影响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分布
C.纬度位置 D.地面状况
下图为亚洲东部植被、海水温度与洋流分布示意图。a为洋流,b为某森林植被。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10 ℃等温线分布深受a洋流影响。a洋流( )
A.向北流,是暖流 B.向南流,是寒流
C.向北流,是寒流 D.向南流,是暖流
6.b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往往由单一树种构成。b是( )
A.季雨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形成 变化 调节 稳定 15
知识点二
植物群落 森林 草原 荒漠
1.树木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1)常绿 阔叶 温暖湿润 热 亚热 常青 浑圆 光滑 无绒毛 较硬
(2)落叶 阔叶 湿润 半湿润 温 葱绿 落叶 多呈纸质
(3)寒温 亚寒
2.较干旱 草本 热带 温带
(1)高草 树木 10° 20° 热带 耐旱 郁郁葱葱 一片凋萎
(2)草本 半湿润 半干旱 具有耐旱的特征
3.稀疏 单一 干旱 肉质 根系
知识点三
气候 森林 草原 荒漠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探险者游历的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植物、板根、望天树等,垂直结构复杂。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3)存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因此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温带草原。故选B。第2题,内蒙古高原分布着广阔的温带草原,与图示景观相对应。故选A。
答案:1.B 2.A
3.解析:根据骆驼刺叶子细小、根系发达等特征判断其属于荒漠植被。
答案: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根据图和材料可知,甲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是热带雨林。主要原因:全年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成土母质层厚,土壤肥沃;降水强,淋溶作用强,土壤表面的腐殖质层都被冲刷走了;土壤酸性较强,故较贫瘠,热带雨林的营养成分主要在植物体内,土壤肥力较低。第(2)题,乙地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是热带草原。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绿;旱季,草木一片枯黄。第(3)题,关系:当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为干湿两季,为了越过旱季,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便于储存大量的水来抗旱;猴面包树叶少而小,是因为当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非常旺盛,以减少水分蒸腾。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成土母质层厚;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分解快;雨水的淋洗作用强烈,可溶于水的矿物质大多流失,导致土壤肥力较低。
(2)热带草原 湿季,草木葱绿;旱季,草木一片枯黄。
(3)当地降水较少,干季尤其少,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便于储水耐旱;当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猴面包树叶少而小,以减少水分蒸腾。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上海夏季受到海洋影响,夏季气温相对较低,物候夏季较短;重庆冬季受到山地阻挡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相对较高,物候冬季较短,因此上海与重庆的物候季节类型区不同,主要是受到地形和海陆的影响,与纬度、夏季风没有太大关系,B、C、D错误。故选A。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气候的相关知识。读题分析,“物候指植物在一年为周期的生长中出现萌芽、开花、落叶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可知物候季节体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与气候的关系,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城市绿化与气候关系,而对研究气候形成与变化的条件、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各物候现象出现条件无太大帮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A 2.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纳米比亚沿海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纳米比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没有河流入海,①错。据图可知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降湿,易形成大雾,水汽充足,②错、③对。气候干旱,晴天多,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为多肉植物的生长提供水源,④对。A、B、C错,故选D。
答案:1.D 2.D
3~4.解析:第3题,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主要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带气候之间迁徙,驯鹿的越冬地应该纬度较低,应该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植被景观与之相符的只有A;B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板根,C是荒漠,D是热带草原,B、C、D 错,故选A。第4题,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造成的,为纬度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3.A 4.C
5~6.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该区域等温线分布受洋流影响向低纬度弯曲,判断为寒流,由北向南流,A、C、D错误,故选B。第6题,读图分析,b森林群落分布在60°N附近,横跨亚欧大陆,终年温度较低,形成树种比较单一的亚寒带针叶林,B正确;季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错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D错误。故选B。
答案:5.B 6.B
13(共10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二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1.大气圈的分层: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的受热过程3个环节:
①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形式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
②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表增温,然后向外放出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的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③大气增温后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一部分传到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③城市风: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往城市 。
4.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
5.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和密度。
6.海水的运动:潮汐、波浪、洋流。
7.植被类型: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学科技能突破·
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读气压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祼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学以致用
读北半球高空等压面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丁>甲>乙
D.丁>丙>甲>乙
2.丙、丁两地之间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B
D
解析:第1题,在高空,甲处等压面下凹,乙处等压面上凸,所以相比而言,甲为低压,乙为高压,气压:乙>甲;近地面气压分布与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所以近地面丙为高压,丁为低压,气压:丙>丁;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所以气压:丙>甲,丁>乙。综上分析可知,气压大小关系为:丙>丁>乙>甲,A、C、D错误,故选B。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丙为高压,丁为低压,所以空气由丙地流向丁地,在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发生偏转(约30~45°),结合图中方向指示信息可知,丙丁之间的风向为西南风,A、B、C错误,故选D。单元综合提升二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1.大气圈的分层: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的受热过程3个环节:
①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形式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
②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表增温,然后向外放出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的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③大气增温后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一部分传到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③城市风: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往城市 。
4.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
5.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和密度。
6.海水的运动:潮汐、波浪、洋流。
7.植被类型: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学科技能突破·
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读气压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祼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学以致用
读北半球高空等压面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丁>甲>乙
D.丁>丙>甲>乙
2.丙、丁两地之间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单元综合提升二
学科技能突破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在高空,甲处等压面下凹,乙处等压面上凸,所以相比而言,甲为低压,乙为高压,气压:乙>甲;近地面气压分布与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所以近地面丙为高压,丁为低压,气压:丙>丁;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所以气压:丙>甲,丁>乙。综上分析可知,气压大小关系为:丙>丁>乙>甲,A、C、D错误,故选B。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丙为高压,丁为低压,所以空气由丙地流向丁地,在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发生偏转(约30~45°),结合图中方向指示信息可知,丙丁之间的风向为西南风,A、B、C错误,故选D。
答案:1.B 2.D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