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2 16:3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竹里馆
1.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目标




画,



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新课导入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走近作者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
【代表作】诗作《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huáng
整体感知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竹林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这里指“幽篁”
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细节探究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景物:
“幽篁”“深林”“明月”
人物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
——宁静闲适
——淡泊惬意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小结
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抑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走近作者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是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整体感知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笛子的美称。
故乡,家乡。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细节探究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小结
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逢入京使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
走近作者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拓展延伸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整体感知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路途遥远的样子。
捎口信
请求,烦劳
沾湿的样子
大意: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集中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语出自然又含蓄凝练。
名家点评:
唐汝询评曰:“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唐诗解》)
徐增评曰:“‘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
(《而庵说唐诗》)
沈德潜评:“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
(《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小结
1.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找出岑参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当堂训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晚 春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
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
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
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走近作者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整体感知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只知道
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
大意: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描摹了晚春花草灿烂的情态,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诗句品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启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小结
(中考·湖北咸宁)阅读王维的《竹里馆》,完成下列小题。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 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 “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中考在线
点拨: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D
2. 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象“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中考·山东临沂)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练习。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此诗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中考在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春夜洛城闻笛》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借景抒情,借回乐烽、受降城、烽前沙地等月下景色抒发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1.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示例: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示例:柳絮团团,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