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2.(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3.(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4.(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出宋朝
A.重视武将
B.重视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5.(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6.(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据统计,北宋167年间所取文士(含特奏名文士)合计有60035名,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共取士868人,年均仅仅5人,其总数不及宋真宗景德二年文士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北宋文强武弱,武将人才稀少 B.北宋重文轻武,影响人才选拔
C.北宋军队较少,将官需求不多 D.宋代科举完善,录取人数增加
7.(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宋代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宋朝实行( )
A.重武轻文政策 B.中央集权策略
C.轻视武备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8.(2021·江苏赣榆·七年级期末)下列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故事相关的人物是
A.李渊 B.赵匡胤 C.朱元璋 D.皇太极
9.(2021·江苏射阳·七年级期末)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0.(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北宋书法家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11.(2021·江苏涟水·七年级期末)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不重视军队 B.宋朝重文轻武
C.从军死伤几率大 D.从军收入低
12.(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官职是
A.北宋通判 B.北宋转运使 C.秦朝御史大夫 D.唐朝节度使
13.(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以德治国 B.重文轻武 C.无为而治 D.闭关锁国
14.(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苏轼评论王安石变法:“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15.(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
A.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解除外部威胁 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16.(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隋文帝 D.宋太祖
17.(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18.(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有人评价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liumian借指帝王)。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位“帝王”是指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19.(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北宋初期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
A.裁减宰相人数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和军机处
20.(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发展经济实力
二、综合题
21.(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如图反映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是哪些人,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有哪些。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22.(2021·江苏赣榆·七年级期末)科举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度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据材料甲,概括科举取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取士的作用?
(2)科举制度具有价值传导的功能。据材料乙,指出唐代到宋代人们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助力“官品”采取的措施?
(3)科举制度具有世界性影响。据材料丙,概括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你从中外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得出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地方上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延续,因此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3.D
【详解】
据题干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的政策。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
4.D
【详解】
依据题干“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反映了宋朝重视文臣。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重文轻武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题干中不能体现,不合题意,故选择D。
5.C
【详解】
考查点:重文轻武。解题思路:题干的“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题干的“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表明北宋的文臣受到重用,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C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排除A;兵民合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外重内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C。
6.B
【详解】
分析材料可知,其体现了北宋取士名额增多,重视文士,轻视武士,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B是正确的选项;武将人才并不稀少,排除A;北宋军队多,并不少,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录取人数中的文武比例,故排除D。
7.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当时流行的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就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生动体现,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需理解“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句谚语的含义,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不以从军为荣,其原因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干历史故事不符,故此题选B。
【点睛】
解答此题需要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故事,认识赵匡胤坐上皇帝宝座的方式是发动兵变。
9.B
【详解】
根据“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逐渐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同时也使宋代的军事实力较弱,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CD项与材料中所强调的内容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根据题干“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可知,材料表明北宋的文臣受到重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选官方面“崇文抑武”,避免了唐末五代时期地方节度使大多为武将,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的弊端。因此,题干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C项正确;休养生息是指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与题干“重用文臣”不符,排除A项;兵民合一制度就是国家主要部队战时当兵打仗、平时务农屯田的制度,与题干“重用文臣”不符,排除B项;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称为外重内轻,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出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项符合题意;宋朝不重视军队、从军收入低,不符合史实,排除AD项;从军死伤几率大不是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故A符合题意;北宋转运使负责财赋,故B不符合题意;秦朝御史大夫监察朝中百官,故C不符合题意;唐朝节度使集军政、财政于一身,后来形成藩镇割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意思是都让文臣当地方官,即使所有的文臣都贪污腐败,他们造成的危害也不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以德治国”的信息,排除A项;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排除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
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从“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可知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募役法,故A符合题意;方田均税法是指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排除B;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排除C;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排除D。故选A。
15.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直接目的在于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B项正确;保甲法与抵御西夏和辽的军事进攻、解除外部威胁、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都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6.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可知,评价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故D符合题意;秦始皇在前221年,统一中国,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汉高祖建立西汉,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隋文帝在581年建立隋,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D
【详解】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选D;重武轻文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故排除A;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整体的政策,故排除B;奖励耕战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政策,故排除C。
18.C
【详解】
由“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横冕。披旗晃,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结合所学可知,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C符合题意;ABD项与“杯酒之间销兵权”等无关,排除。故选择C。
19.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初期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设立副丞相削弱丞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即通过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故选C;北宋是增加宰相认识,不是裁减,A错误;B是对地方管理,排除;D是明清时期,排除。
20.A
【分析】
【详解】
为了巩固和加强北宋的封建统治,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故选A;BC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点睛】
21.(1)大官僚、大地主。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2)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详解】
(1)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等。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2)本题从中任选其一进行作答即可。如果持肯定意见,可从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的角度进行作答。如果持否定意见,可从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的角度进行作答。
22.(1)特点:重视才学;将读书、应考和做官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作用: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
(2)变化:从兼重门第与官品(科第)到崇拜官品。措施: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原因:西方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中国科举制的影响。认识:选官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改革调整;选官制度的改革应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科举取士下的选官制度,比较重视才学,而不看重门第”可知,重视才学;根据材料“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可知,将读书、应考和做官相结合;根据材料“成为选拔官员较为公平、合理的一种制度”可知,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作用:根据材料“比较重视才学,而不看重门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在唐代,人们看重门第、科第”“至宋以后,来自社会下层的寒素之族则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此时社会的流动性更大,门第观念消失,现实中的官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等信息可知,从兼重门第与官品(科第)到崇拜官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等方面进行回答。
(3)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英、法、美等国已出现了建立平等择优的文官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可知,西方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根据材料“而中国的科举制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可知,中国科举制的影响。认识:根据材料中我国科举制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革调整、选官制度的改革应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