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江苏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江苏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08: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今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天工开物》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牡丹亭》 D.路边摊点兜售热气腾腾的水煮玉米
2.(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时
A.科学技术进步 B.娱乐方式多样
C.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3.(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风俗图《瓦子内说书》中的配诗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浑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诗句反映了北宋
A.市民的文化生活 B.商业的高度繁荣 C.夜市高度繁荣 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4.(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孔庙大成殿供奉有儒家十二位代表人物,其中只有朱子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朱子是南宋人,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以他的《四书集注》为答题标准。“朱子”是( )
A.朱温 B.朱熹 C.朱棣 D.朱耷
5.(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写到“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文中的“瓦”主要是指宋代( )
A.体育运动场所 B.边境贸易场所 C.城镇居住场所 D.民间娱乐场所
6.(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两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①勾栏瓦舍娱乐活动丰富②用纸币“交子”交易
③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④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宋代开封城内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称为
A.“夜市” B.“草市” C.“瓦子” D.剧院
8.(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朝的都城开封,可能会经历的是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瓦肆”里听说书
C.用筒车灌溉 D.在长安城东市贩卖货物
9.(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0.(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具有:“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
A.苏轼
B.关汉卿
C.辛弃疾
D.李清照
11.(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绘了我国下列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这个朝代的文学主流是?( )
A.唐朝;诗 B.宋朝;词 C.元朝;曲 D.明朝;小说
12.(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上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除了苏轼之外,还有一位是(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李白 D.杜甫
13.(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下列对甲、乙这两种文学体裁盛行的朝代表述正确的是( )
A.甲:秦朝 乙:汉朝 B.甲:汉朝 乙:唐朝
C.甲:唐朝 乙:宋朝 D.甲:元朝 乙:明朝
14.(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王国维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下列属于“宋之词”代表人物的是( )
A.白居易 B.辛弃疾 C.关汉卿 D.汤显祖
15.(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
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
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明代著名戏剧《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其作者是
A.关汉卿 B.马致远 C.汤显祖 D.曹雪芹
17.(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作品《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他是
A.李清照 B.辛弃疾 C.关汉卿 D.马致远
二、填空题
18.(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北宋著名史学家主持编写编年体通史巨著_____________。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一生创作许多剧本,代表作为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9.(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唐诗与宋词
[赏中华诗词]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C.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D.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1)请按照相应的主题将上述诗词进行归类。(填写字母序号)
主题 诗词
盛世景象
社会矛盾
民族关系
治国政策
[品生活之美]笙歌富庶千门乐,市井喧哗百货通。
——(宋)朱淑真《游旷写亭有作》
柳枝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
——(宋)白玉城《上元翫灯二甘》
资料卡片 ①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②又乐十字大街,四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农物。围画、花环。领林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③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东岭林巷。西榆林巷。——[宋]孟元老《东京梦华来》卷二《潘楼东街港》
(2)以上两首诗反映出宋代商业发展有何特点?资料卡片中的哪一句印证了其特点?(填写序号)[导文化基因]
(3)对比唐、宋文人分布图。指出宋代文人的分布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古代诗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0.(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改革调整不断进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真宗在《励学篇》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干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 “坊” “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 “坊” “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材料三: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实行了什么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皇帝采取这一政策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哪项法令?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实施的目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A正确;《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科技著作,B排除;《牡丹亭》 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C排除;玉米原产自美洲,明朝时期传入中国,D排除。故选A。
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时娱乐方式多样,故B符合题意;科学技术进步体现在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于航海,故A不符合题意;《清明上河图》体现了商品经济繁荣,故C不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详解】
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所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4.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中国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四书集注》为历代学者所重视,影响极其深远。据题干关键信息“朱子是南宋人,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以他的《四书集注》为答题标准”可知,“朱子”是朱熹,B符合题意;朱温后梁的建立者,朱棣是明朝皇帝,朱耷是明末画家,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
5.D
【详解】
据“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从材料中看,“瓦”应该是民间娱乐场所。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表明“瓦”既有娱乐性,又有商业性,D项正确;文中的“瓦”主要是指宋代的民间娱乐场所,不是体育运动场所、边境贸易场所和城镇居住场所,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
根据材料“两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市民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像勾栏、瓦舍等场所活动丰富多彩。故①②③能够体现题干中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南宋的都城是临安,排除④,BCD项错误。故答案为A。
7.C
【详解】
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故C符合题意;“夜市”是夜晚经营的市场,“草市”是民间集市,排除AB;宋代没有剧院,排除D。故选C。
8.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突破时空限制,娱乐场所“瓦肆”,里面有说书、唱戏等娱乐活动,B正确;唐朝时期在江南的水田出现了“曲辕犁”农耕工具,A排除;筒车是灌溉工具,与“娱乐”无关,C错误;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宋朝的都城是开封,故D错误。
9.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娱乐文化生活需求,B项正确;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城市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并不是士大夫的提倡,排除A项;瓦子是宋代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与“农民的需要”不符,排除C项;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不是达官贵人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依据所学还是可知春节是宋朝时期开始流行的节日,宋朝的文学主流是词。故选B。
12.B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的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B项正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排除A项;李白、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百花行》这首诗,描述了当时长安春天的景象和风俗,诗人用许多春天花卉做衬托,最后突出石榴花,表达了内心孤寂之情,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起所作《望海潮》是词牌名,《望海潮》一词是柳永将观潮时的感受谱入律吕而创制的新声,故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C。
14.B
【详解】
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之一,B项正确;白居易是唐诗的代表,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鼎盛时期是元朝,可见杂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元杂剧是散曲的组成部分,元朝关汉卿是著名的元曲作家,著有《窦娥冤》,①②③符合题意;杂剧最早出现于唐朝,不是清朝中后期,④不符合题意,B、C和D项排除。故选A。
【点睛】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16.C
【详解】
明代著名戏剧《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故选C。
17.C
【详解】
根据“‘元曲四大家’之一”、“《窦娥冤》”等信息可知,他应该是关汉卿,故选C;李清照、辛弃疾是宋代的词作家,排除AB;马致远与《窦娥冤》不符,排除D。
18. 《资治通鉴》 《窦娥冤》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取材广泛,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由此可知①处填“《资治通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为《窦娥冤》,由此可知②处为“《窦娥冤》”。
19.(1)ADBC
(2)宋代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种类丰富: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②
(3)宋代文人更多集中在长江流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
(4)诗词可以反映历史、印证历史。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开元全盛日,这体现的是开元盛世;世乱各东西,这体现的是人民流离失所,是社会矛盾;靖康耻,这反映的是金灭北宋,是民族关系;唯有读书高,这体现的是重视科举,是治国之道;故ADBC。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市井喧哗、百货通、夜市”可知,这依次反映的是,宋代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种类丰富: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又乐十字大街,四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农物。围画、花环。领林之类,至晓即散”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种类丰富、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故选②。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图片可知,宋代文人更多集中在长江流城(南方)。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
(4)根据所学可知,诗词可以反映历史、印证历史。
20.(1)政策:重文轻武。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
(2)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 “坊” “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
(3)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详解】
(1)根据材料“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及“书中自有干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可知,宋朝采取的政策是重文轻武,此政策出台的原因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根据材料“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 ‘坊’ ‘市’互通,夜市兴盛”等可概括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 “坊” “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
(3)根据材料三“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根据材料“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可知实施这一法令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第1页,共2页